科技支撑玉米生产 节本增值效益凸显
2011-05-04贾彬良侯立功
贾彬良,侯立功
(山西省农业厅,太原 030001)
稳定粮食生产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稳定消费价格总体水平的重要基础,因而粮食生产始终是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证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并多次强调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定要把粮食生产这个具有极强的公益性、战略性事抓好。
1 力保粮食安全
山西省是个粮食生产小省,生产总量不足,不能完全自给,特别是品种结构矛盾突出,因此,积极发展发展粮食生产,寻求新型粮食安全保障之路,就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咬住粮食生产,制定粮食生产惠农政策,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科学技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抓住该省玉米生产的优势,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使粮食生产连续7年突破百亿公斤大关。200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87.7万hm2。总产量69.2亿kg。其中玉米播种面积83.773万hm2。总产量30.9亿kg。占粮食总产量22.81%。平均单产246.6kg/667m2。而2010年在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的情况下,克服了多种困难,粮食生产创造了历史新高。据统计,2010年全省粮播种面积321.427万hm2。总产量108.5亿kg。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53.133万hm2,总产量达到76.6亿kg,平均单产361.5kg/667m2。玉米是该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粮食面积和总产量的47.6%和70.6%。对该省粮食产量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该省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生产带,是国家农业部优势玉米区域种植北方春玉米和黄淮海夏玉米产区,不论面积、单产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力保粮食安全,实现粮食总量产销基本平衡,重点在玉米、潜力在玉米。玉米生产不仅在该省粮食生产中至关重要,全国也是如此,常年以22%的播种面积,占25%的总产量。随着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玉米加工转化的拉动,玉米消费量快速增长,需求量更大。所以有人说:玉米是个宝,粮食安全离不了,畜牧生产少不了,能源化工效益好。
2 促进粮食节本增效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好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技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最大亮点,显现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威力。科技贡献率2010年已达到52%。回顾玉米生产发展这样快,科技含量迅速增加是重要因素。从无序分散种植到区域布局;从农家传统品种到杂交优良品种;从依靠自然条件生产到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从露地种植到推广覆盖技术;从稀植松散种植到密植化控紧凑种植;从各自为战防治病虫到统防统治联合机制;从完全依靠人工耕作到实行农机作业发展农机农艺结合……逐步走向综合配套优化组合技术发展道路,可概括以区域种植为布局,以土肥水为基础,以覆盖为条件,以优种为核心,以密植化控为手段,以病虫害防治为保障,以农机作业贯穿全程。这套综合技术尽管还不完善,但从实践中已经可以看出,它既能发挥单项因子的增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综合因素互促作用,是一条节本增效的技术路线。
2.1 区域种植
玉米是四碳 (C4)作物,光合作用强,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有的喜温好光特性,种植地域有一定的区域性。山西省玉米品种布局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厅等农业科技人员,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经过多次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将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域由分为早熟区、中熟区、晚熟区和复播区,到分为春播早熟区,春播中熟区、春播晚熟区、复播套种区等4个生态区和10个亚区,直到2006年山西省玉米种植地区按气候条件划分为6个区,即春播中晚熟玉米区、春播中熟玉米区、春播早熟玉米区、春播特早熟玉米区、复播早熟玉米区、复播中熟玉米区。这项玉米品种区域种植的科研成果,对引进玉米新品种和指导玉米生产,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玉米增产潜力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避免了因种植品种与区域错位不对接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失。为了发挥玉米优势产区更大作用,2008年又进一步制定了玉米生产优势区域一条带四大片,即太行山玉米生产带、大同盆地、忻州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经过努力实施,2009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省26.667万hm2玉米丰产方,平均单产550kg/667m2,以占全省1/5的玉米面积生产近1/3的玉米产量,2010年,成效更好,全省37.243万hm2玉米丰产方,总产量7.83亿kg,平均单产 750kg/667m2。
2.2 基础条件
玉米生产需要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而该省玉米生产条件在相当面积上土壤肥力差,干旱少雨,成为玉米生产的瓶颈。以强化玉米生产基础建设为主,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积极推广机深耕 (松),大力发展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免耕栽培以及改造中低产田等,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质量。据典型调查,土壤有机质每年可提高0.03%,耕作层可增加3~5cm,土壤含水量增加2%~5%,特别是应用渗水膜把无效降雨可变为有效降雨,提高了抗旱能力。
2.3 优良杂交品种
从玉米生产中不可缺少或代替的特殊基本生产资料品种来说,多年来玉米品种更换已经进行了7次大的更换,每更换一次玉米产量提高一截,从常规品种向杂交种普及,单产从几百斤、上千斤,现在已经提高到1000kg,品种科技贡献率已达40%以上,科技在发展,潜力在品种。我国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专家李登海,1979年从培育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单产 776.6kg/667m2,“掖单 13号”单产达到 1 096.9kg/667m2,到2005年“登海超试1号”创造出单产1 402.86kg/667m2的夏玉米新记录,充分显示了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和作用。目前,李登海等已选育出10多个超级玉米新品种,其中4个品种已通过国家或审级审定。超级玉米推广之后,每667m2至少多产50kg。全国0.26亿hm2玉米就可增产400亿kg玉米,够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河南农科院选育的“郑单958”以耐密高度优势,发展很快,从华北扩展到东北,在市场上占霸主地位。美国先锋的“先玉335”以高产稳产、早熟、后期脱水快、商品品质好、适合机械化收割等优势,大有后来居上之优势。该省强盛、屯玉、潞玉、大丰玉米种子也以强劲之势发展。
2.4 覆盖(地膜、生物)技术
该省1979年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使玉米生产不仅大幅度提高产量,而且扩展了种植区域。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快速发展,秸秆等生物覆盖技术也风云而起,覆盖面积已发展到玉米播种面积25%。不少地方已形成全覆盖,不覆盖不种玉米。由于玉米是喜温作物,不同生长发育要求的温度是不同。该省在一些地区因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而不能种植或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土壤通过地膜的透光性,吸收和贮存太阳辐射,由于地膜的不透性又阻挡了土壤水分蒸发气化和热量的消耗,增加了辐射热能,有效地提高了地温,据记载可增加有效积极200~300℃。同时地膜的不透气性,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保墒作用明显,特别应用渗水膜更能接纳更多的降水量。由于土壤增温保墒效应,随之土壤理化性质也有改善。因此覆盖 (地膜、生物)技术是一项突破性的增产措施,一般增产50~100kg/667m2。寿阳县是个产粮大县,由于气候较冷,2001年种植玉米是1.868万hm2,平均单产 216.7kg/667m2,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3.867万hm2,单产320kg/667m2,其中地膜覆盖两万hm2,单产600kg/667m2。
2.5 密植化控技术
这项技术既发挥了个体增产作用,又挖掘了群众增产的潜能。每667m2穗数×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是构成每667m2土地产量的基本因素。合理群体是前提,健壮个体是关键。密度低,群体不足,容易造成双穗或亚单穗,密度高,群体过大,极易形成控秆或单穗小不能发挥群体增产作用,必须通盘考虑个体与群体科学合理。目前生产上已经大面积推广耐密性强、直立或半直立株型紧凑的品种。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普遍增加500~1 000株/667m2,有的还增加较多,并配套化学调整等其他技术,一般可产增产50~100kg/667m2。
2.6 防控玉米病、虫、冻、雹等自然灾害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虫等危害,如玉米黑粉病、丝黑穗病、大 (小)斑病、干腐病、粗缩病、青枯病、地下害虫、蓟马、红蜘蛛、玉米螟、蚜虫等,危害后不仅造成玉米缺苗断垅,营养失调,生长受阻,而且茎秆蛀孔,遇风折断,最终导致不结穗、穗小、粒少而疪产量下降,轻者减产5%~10%,重者20%~30%。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一是以推广玉米抗病虫品种为主,搞好田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逆性;二是以铲除病虫源为目标,改变病虫生存环境条件,抑制病虫发生,减少病虫危害;三是以监测病虫发生为手段,科学防治,把病虫危害控制在点片或初发阶段;四是以综合防治为措施,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机械等技术,全方位防治;五是以统防统治,防治结合为措施,进行联合作战。特别是在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下,组建培训防治专业队,技术好、装备强、效率高。
此外,对冻、雹、旱等自然灾害,灾前预防,灾后应对,减少损失。
2.7 玉米生产农机作业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不仅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而且推动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可以大面积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覆膜、病虫防治、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同时使用农业机械化作业,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又能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实现节本增效、稳产高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一是采用玉米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是玉米增收的一项关键技术,因为播种质量和适时关系着产量的高低,以往采用人畜播种,不仅不规范、用种多、工效低,而且还不能保证适时播种,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是用机械将确定的玉米种子按农艺要求的位置 (行距、株距、深度)播入土壤,并随即适当镇压的一种新的种植技术。可节省用种1~1.6kg/667m2,还可节省田间间苗用工,达到苗全苗壮,二是采用机械化铺膜,不仅质量好,效益高,成本低,一般情况下,人畜力牵引的铺膜比手工业提高工效3~15倍,小型拖拉机牵引的可提高工效15~25倍,大型拖拉机牵引的可提高工效50~100倍。还可省工,每667m2可省工2~5个,省膜,每667m2省膜0.5kg左右。三是化肥深施,结合耕地,深施化肥,结合播种,深施种肥,结合中耕,追肥化肥。既省工,又提高化肥利用率。四是机械化防治病虫害,药喷得均匀周到,同时,防治效果高,人身还安全。五是机械收获、秸秆还田、既能适时收获玉米,又可将秸秆就地利用,以地养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建立高产稳产田创出了一条新路。据调查推行农机化作务可提高玉米产量10%以上。此外,秸秆直接还田还有利于抗旱保墒,减少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该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1.1%,还应加快发展推进。
2.8 “一增四改”
2007年国家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根据玉米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加快玉米生产步伐,提出了玉米“一增四改”的重大技术措施,即合理增加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这对提高玉米生产增添了科技活力,更具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要因地制宜加快示范推广。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科技是玉米生产的最大亮点,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量的高低。从该省玉米生产情况来看,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主要是:科技与生产不匹配,应用不到位,有良种缺良法,注重单项技术,疏忽综合配套,整体技术效应发挥得不好;农艺要求与农机操作不对接不融合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要站在制高点上对待玉米生产发展,一要放大视野,重新认识,要走以玉米为轴心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二是要以科技为主线,优化装备各个增产因素,走精准、生态、安全、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子推进玉米生产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三要加快科技投入,强化玉米专业科学研究,竭力攻关育种、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等关键技术,以适应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的生产要求;四是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区域,发展和提高玉米专业生产合作社工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全程服务,特别是要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新型农民放在首位,靠玉米产业领军人和新型农民推进玉米生产把玉米产业建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五是进一步加大国家对玉米生产的扶持力度,制定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玉米生产进一步发展,把玉米产业做成玉米经济,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