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活动,一座城市
2011-05-02
□ 本刊记者 刘 堃
一个活动,一座城市
□ 本刊记者 刘 堃
西安,从来都是一个不缺少大新闻的地方。
在国人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之后,西安紧接着就迎来了自己的“世”字头超级活动,比肩北、上、广,打造国际化都市,成为了这座中国最“古”城市的全新姿态。
一边是强硕的“历史肌肉”,一边是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超级活动,无疑,西安正在摸索着平衡“古今”,转型中的西安强烈地折射出中国缩影。
一边是强硕的“历史肌肉”,一边是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超级活动,西安正在摸索着平衡“古今”。
世园改变的古城
在中国的历史名城中,西安的地形当属与北京极为相似。西安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正方向四条大街辐射开来,同时,现已建成三环。
目前,已经开园一月有余的世园会便是在东北三环外的浐灞河畔。2007年当西安将世园会申办成功后,便开始着重治理这个曾经垃圾成山、污水横流的地方。
早在西安成立浐灞区之前,西安市民对此地的印象只是“脏乱差”。 老陕(人们对当地原住民的一种称谓)周军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说:“以前,浐灞河两岸的纺织城及军工产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内,很多河段垃圾成山,并且很多非法采砂的企业,将河道挖出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沙坑,这里的人们都想方设法搬离这个地方,根本不用说会主动去选择到这里居住了。”
与上海世博会将园区地址选在当时最为落后的浦江两岸一样,西安也将世园会会址大胆地选定在了一块略显苍凉的荒地上。
“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世园会在那里开,那么这个地方的环境肯定差不了。”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前后的环境变化。
如今,满眼绿树和水系磅礴的浐灞区已被冠为“生态区”,房价从5年前的一千余元直接飙升至七八千元。
“如果没有这个活动,我们可能还没有这样做,或者说没有这么快,世园会迫使我们必须加快速度,与历史相比,这两年我们的速度确实很快。”西安市市政公用局局长雷英杰说。
高速的发展成为游客们的主要感官印象。从西安火车站出发经过长乐西路、长乐东路后进入东三环路向北至浐灞生态区,这条线路成为了乘坐火车来参观世园会的外地游客的最佳路线。14.9公里的路程里,道路两旁的树木移植工程都已完毕,只是多数都还需要支架扶持和吊瓶“输液”。
与此同时,市政方在14条直通世园会的公交线路上设立了专用通道,用显眼的红色刷浆而成。积压多年的普通公交车直接停靠在主干道从而影响后车前行的问题也基本解决,全市内公交站点的“停靠港湾”现已都修缮完毕。原来的路面、道沿、井盖以及路灯在4月28日世园会开园前也都全面维修翻新。“到西安来后,你不会直接到世园会景区内去,道路是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的想法就是‘条条道路都是分会场’”,雷英杰说。
与历史的“古”对应的是现代的“新”。西安新城区正以几倍于过去的发展速度进行着“造城运动”。随处可见土木工程的大力兴建,一座座商品楼正在借助西安的转型拔地而起,且都冠以“皇家、帝都”及如今的“生态”名义,价格从5千至1万多不等。
严群在西安工作了五年,并且是建筑行业,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西安的平均收入不高,房价虽然没有北京、上海那么贵,但是百姓的承受能力可能比这两座城市也差不了太多。以世园会为例,浐灞这里以后肯定会成为继‘曲江’之后的又一个‘富人区’。”
高速造城的背后,其城市的承载力也经受着各方面的考验。“以前开车十分钟的路,现在基本需要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严群说。
《民生周刊》记者实地体验,以火车站为头,一直向南,穿过北大街,途径钟楼,到达南门,全长6.8公里的路程,开车却需要一个多小时。
来西安参观世园会的游客多数都会去老城区再观光一番,但在路上等候的时间让他们烦躁不安。
“南门外的交通拥堵近些年尤为突出,包括东门外也是一样的情况,为此,我们规划正在从朱雀门到文昌门段修建地下通道,用以缓解拥堵”,雷英杰局长表示政府正在一步步解决之中,他说,今年通车的地铁2号线将会对缓解拥堵起较大作用。
转型中的大手笔
如果你是陕西人或者长期关注西安这座城市的话,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在以文化为主,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变中,西安近些年大手笔不断。
2003年7月,曲江新区正式成立,近两年已基本建设完成。所处西安东南的地理位置囊括了最著名的大雁塔和曲江园林遗址。规划面积约47平方公里,也是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最著名的文化项目大唐芙蓉园和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一度名噪全国,其规模及投入资金也都在西北城市乃至全国同类项目中名列前茅。雁塔北广场及大唐不夜城已经成为了市民们每晚休闲的最佳去处。
2005年开始举办的“欧亚经济论坛”现已经举办了三届,并且其永久会址已经常设浐灞。
此次世园会的举办再一次由浐灞加速,带动整个城市进程。其会址占地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达188公顷,47个国家参与、109个室外展园及预计178天的1200万人参观都创了世园会历史之最。
除了大型文化项目外,经济及民生项目工程也纷纷上马。今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复的“西安内陆港”建设已经破土。资料显示,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城市东北部,规划建设区面积44.6平方公里,以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为三大核心平台为支撑,创造性地构造出了“中国国际内陆港的模型”,通过港口服务功能内延至内陆地区,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创新型开发区。
而“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实施,则是西安作为最具有实力的代表城市,正在打造的以西安为主的城市圈。
西安社科院张永春研究员告诉记者:“历史上无论长三角地区,还是珠三角地区都把握住了历史机遇,作为欧亚大陆桥上的重点城市,西安这次一定不能有失。”
市内地铁2号线(北客站至韦曲段,南北方向)今年10月将首次开通,整个规划涉及6条线路。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迁也已经全部结束,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政府之所以北迁,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要平衡城市的发展。和北京‘北富南穷’正好相反的西安一直以来呈现出的是南富北乱,西贫东脏。”
“如今,东有浐灞,南有大学系和大唐系,西有复古的传统商业街区,北再加上政府的迁移,从发展上会渐渐趋于相对平衡。”
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
“西安是国家确定的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并且只有这三个,广州、深圳、武汉都没有在这个范围内。”西安市政府秘书长张建政告诉记者,“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而西安要走的就是文化中心”。
事实上,“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概念最早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在1915年提出,后被国际社会普遍采用。尽管一直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但几乎所有的标准都认为,国际都市需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以及对世界和地区经济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西安市民最引以为豪的骄傲,教育产业也相当发达,名列全国三甲,却长期存在留不住人才的现象。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王合成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说:“长期以来,西安以历史为傲,也被其历史所累,市民的思想观念还是相对保守和锢封,西安的科技创新能力其实不弱,但主要体现在高校方面,市民思想解放得还是不够。”
西安社科院张永春研究员对这一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园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借这样一个机会,政府应该着力使‘西安人’向‘国际人’转变。从行为方式、友善的态度、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外语程度、契约精神、人文发展指数以及文明礼仪等方面坐实软实力的提升。”
在一份国内媒体的公开报道中,通过城市文化、市民素质、城市个性等众多方面对城市进行了一个评比,西安虽然进入了前十名,但仅“城市文化”这一项位列第三(前面是北京、上海),而在“城市便捷程度、城市内部交通的便捷程度、城市个性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均靠后。
另一份从普通民众的视角进行的国内调查显示,西安想成为国际化都市还存在的以下10个不足:人口不够;外籍人口比例不足;人均GDP不足;第三产业占GDP比率不足;年举办国际会议次数还是较少;公共素质较差;世界500强及分支机构设立不够;金融业相对落后;轨道交通客运比重不足50%;空港年吞吐量还是较低。
未来的转型之路
关于城市的定位从改革开放后期以来一直纠结着中国各大城市,当一个地方做出成绩后,总会被行政化地作为标本用于其它城市拷贝,从而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特色”。
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同样在城市的定位上经历过很多次的调整。最早因为拥有不可再生资源提出过“能源基地”,其后因为较好的军工及制药等提出过“制造业之都”等模糊定位。
而“文化西安”的定位其实也已争论已久。2004年,西安市掀起了一次城市定位的大讨论,“当时西安市的各级领导、学者,甚至市民都参与了讨论。”西安市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公开表示,正是经历了那次讨论,西安才摆脱了众多的模糊定位,将城市定位重新落脚于“文化西安”上来。
而对于所谓“古文化”的一面,西安率先打出闻名于世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也是中国对外输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而后大唐芙蓉园和大明宫遗址的开发则重点突出了中国最强盛时期的“唐文化”。
如今最新的名片是以世园会、曲江为主的“环保生态”。
对于多张名片的问题,西安市旅游局局长周爱全表示,外籍游客大多仅仅关注是“古”的还是“今”的,如同埃及的金字塔,我们不会去细究它是哪个法老留下的一样。
但也有学者表示,对于众多的文化牌,细分固然好,却还要有主次,世园会所提倡的环保、生态应该是一个国际化都市必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凸显城市的个性与张力。
城市定位的问题从改革开放后期一直纠结着中国各大城市,西安这座古城同样在城市定位上经历过多次调整。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