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新生活从这里开始

2011-05-02

民生周刊 2011年24期
关键词:家庭旅馆西柏坡饭馆

□ 本刊记者 周 旭

西柏坡:新生活从这里开始

□ 本刊记者 周 旭

在河北省西部山区,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有一个小山村,滩地肥美、地宽粮丰。

1947年7月,这个小山村迎来了一位自称胡服的先生和他的工人劳动大学。第二年5月底,一个大个子走进了工大,村长闫连章一眼就认出:毛泽东!和画像里一模一样。

这里就是因漫山遍野的翠柏而得名的西柏坡。也正是在这里,全国土地会议胜利召开,百姓分到了土地;党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让这里成为距离新中国最近的革命老区。

直到今天,最让西柏坡人津津乐道的依然是有关“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许多故事。

光荣的任务

1947年7月的一天,年仅14岁的闫更祥接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巡逻。其实,从很小起,闫更祥便经常接受这样的任务。然而,当村长哥哥闫连章安排给他这次巡逻任务时,闫更祥却格外激动,因为他早就听人说过,这次会议是要研究分地分房子的事。

“这可是大好事一件啊!”时隔60余年,闫更祥已经从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变成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然而提到那次任务,眼前这位非常安静的老人眼里泛起了光芒,还激动得提高了音调:“我特意换上了新衣服,虽然还是带补丁的,却是家里最好的衣服了。”

那天,闫更祥扛着土枪,和几个小伙伴在会场外面来回巡逻。这不是他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但因为兴奋,闫更祥反倒紧张起来,他握着土枪的手有点冒汗,走路也有些不自然。但小闫更祥还是努力挺直了腰板,甚至想能长高一点,“就想着长高点也许就能听到会场里面的声音了。想早点知道分给我家几亩地嘛!”

这次会议就是全国土地会议,主持会议的人正是那个化名胡服的校长——刘少奇。历时两个月的会议给全国千千万万的闫更祥带来了好消息: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在西柏坡,像史素格这样的家庭很多。家里开着特色饭馆和家庭旅馆的农家院,有些人还做点小生意,卖点像章、纪念品。

艰难的决定

西柏坡位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三面环山,南临滹沱河,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在肥沃的土地上,村民过着吃穿不愁的日子。

然而为取得决战时期的胜利,西柏坡人开始了第一次牺牲,把最后一袋小米当作军粮,把最后一尺布料做了军鞋,把最后一个亲人送上前线。

1958年,国家准备修建岗南水库,村里决定整体搬迁。“搬迁涉及100多户人家,当时很多人不能接受。”闫更祥家就在搬迁范围内,他家的四亩土地都是良田,种着稻米和麦子。搬迁地的土地远没有原来的土地肥沃,而且人均面积只有三分地。

为了搬迁的决定,乡亲们开了很多次会。“要离开祖辈几代人生活过的地方,谁心里都不是滋味,但国家说了,修建水库是‘一人有害、万人有利’的事,我们就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闫更祥这样说着。

转眼40年过去了,闫更祥最小的三儿子闫战胜都成了小伙子,娶了邻村一个能干的姑娘史素格。家里的地上种着小麦,小两口还买了网箱养鱼,一年五六万的收入,让这个小家的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

1998年,岗南水库被确定为省会石家庄的饮用水源地,水产养殖、工矿企业均被取缔。在这场保护水源的运动中,许多像闫战胜一样的家庭不得不放弃水产养殖。面对第三次牺牲,有些养鱼大户想不通,甚至到乡里告状。村主任闫高吉带头撤掉了自家的网箱:“当初毛主席来咱们这里就是因为咱西柏坡人思想觉悟高,革命战士连命都舍得,我们暂时有点经济损失又算什么呢?”

自强的奋斗

1949年3月于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这也成为了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之一。身在老区,坚持艰苦奋斗,西柏坡的人民没有“等、靠、要”的思想。

从1990年嫁到闫战胜家,史素格就开始利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家庭旅馆。那时候每人10元钱,一个月下来也有不少收入。

在家庭旅馆下面,是史素格开的一个饭馆,130平米,有12张10人座的桌子。和村里很多人家一样,史素格的小饭馆也卖些普通的农家饭,大锅菜、贴饼子熬小鱼、柴鸡蛋、山野菜都很受游客欢迎。

后来,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视察,还来到史素格家的小旅馆和饭馆,临走的时候还和闫更祥说到,下次有机会也要来住住。

2000年初,史素格家里购置了一艘游艇,可以坐5、6个人。闫战胜考了驾驶证,就在水库开起环保的游船,一天能赚几十到几百不等。为了多拉一些游客,闫战胜早晨七点半就出门,中午吃饭的时候,史素格给他送点烧饼。长年在水面上工作,闫战胜晒得黝黑,但“游艇能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也就不觉得那么辛苦了。”

变化中的希望

如今在西柏坡,像史素格这样的家庭很多。家里开着特色饭馆和家庭旅馆的农家院,有些人还做点小生意,卖点像章、纪念品。

2006年前后,西柏坡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史素格的第三辆摩托车也“赶上了好日子”,不用再在泥土地里奔波。她的手机却从1000多元的换成了几百元的,“联系人太多,太费手机了。用贵的也用不住,索性就买便宜的了。”从汉显BP机到子母机,从对讲机到手机,史素格的联络工具也在几年里不断地更新换代。

同样升级的还有房子,“我刚嫁过来时,村里都是小平房,现在基本上都是楼房。家庭旅馆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个房间7、8张床的少了,基本上都是标准间,在屋里就能洗澡,还挺有档次。”

以前,史素格家同时开着旅馆和饭馆,后来饭馆人越来越多,她就雇了一个厨师和一个服务员,再后来索性将旅馆租了出去,“一个饭馆就够忙的了。”因为不会上网不能联系旅行社,史素格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到纪念馆、停车场附近招揽客人,一周还要去为饭馆进一次货,都忙不开了。

村里有了双向四车道的公路,还建了一个广场。“许多游客住在这里,晚上就到广场上搞活动,我们有时候也去凑凑热闹。”

77岁的闫更祥腿脚不好,但有了新农合,看病不用愁了,每年村里给缴10元钱。他有时会到纪念馆和故居附近走一走,还会和年轻人聊上一阵。最让闫更祥开心的就是他忠实的听众之一,正在上小学的小孙女和他很亲近,经常给他买些吃的。“她知道我喜欢吃糖。”说到这里,老人有点不好意思,抿着嘴笑了起来。

而史素格现在最关心的是今年刚参加了高考的大女儿,说到女儿的未来,史素格笑了:“还是按她的想法吧,如果问我,我就希望她做个导游,无论在西柏坡还是在石家庄市区都行,你看现在旅游多红火啊!”

□ 编辑 尹丽丽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家庭旅馆西柏坡饭馆
小张的饭馆何去何从?
免费午餐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家庭旅馆的消防安全及防火措施
斯诗私塾
厨房里的动词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
浅析三亚家庭旅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