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科技大奖中的海归与外籍人才

2011-04-29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2期
关键词:外籍回国中国政府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又位拥有留学背景的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摘取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1948年留学美国,曾经是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当年,他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了3年,最后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并由他通过印度驻美大使馆的旧交,转交国内。1954年在目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人才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几经谈判终使美方放行中国留学人才回国。1955年,师昌绪回到祖国的怀抱。

伴随着师昌绪登上神圣的领奖台,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奖自设立11年来,留学回国科学家获奖人数增加到了10位。在迄今为止获此大奖的18位科学家中,留学回国科学家占总获奖人数的56%。

历史再一次证明,海外归国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科技事业中流砥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在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颁发的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人员中,海外归国人员占37.9%,该奖项的第一完成人中,海归达56.7%。

在同一天,“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国第一个与欧洲航天先进国家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没有忘记法籍空间物理学家罗格·博奈的努力。在中欧合作“双星计划”的立项与实施过程中,博奈发挥了核心作用。他在担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主席期间,力促中国空间科学家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国空间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博奈在2010年国庆前夕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11年1月14日,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我国5大国家科技大奖之一,专门授予那些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籍专家或国际组织的奖项,截至目前,获奖外籍专家人数已达66人。1月14日获奖的5位外籍专家,他们中的4人此前曾获得过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是国家首批“干人计划”入选者。除了上面提到的博奈,其他4人分别是:

——德籍天体物理学家艾伯特-赫尔曼·格哈德·伯纳,201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伯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来中国讲学的西方科学家之一,30年来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天文学界精英。他创造性地提出在中国建立“马普青年伙伴小组”的概念,目前中国科学院已建立20余个伙伴小组,成为中国引进杰出人才和新学科的生长点。其上海天文台“青年伙伴小组”研究成果早在2005年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德籍环境规划专家克劳斯·托普弗,2006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20多年来积极推动中德、中非合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我国政府的合作,把水处理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新技术引入我国,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崇明生态岛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建议。

——德籍建筑材料专家福克·荷弗里德·维特曼,200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2002年,他拒绝了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的聘请,作为青岛市引进的第一个外籍院士,正式成为青岛理工大学的特聘教授。在青岛工作期间,共培养博士、博士后40余名,同时还参与解决了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等一些重大工程的技术问题。

——美籍华裔专家甘中学。2003年回到国内,带动几十名海外人才回国,培养了一批相关领域的科研人才,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与美国和俄罗斯国家实验室的合作。甘中学成为“干人计划”入选者中第一个获评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外籍科学家。

这5位获奖外籍专家,本刊曾先后作过采访报道。祝贺他们获奖!在新春来临之际,本刊谨向他们以及工作在我国各个领域的海归与外籍人才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欢

外籍回国中国政府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十大重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