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成为“世界人才磁场”?
2011-04-29罗旭
罗旭
5年来,我国引进国(境)外专家约230万人次,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有心的人们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每年春节前,温家宝总理都会专门接见外国专家中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引进国外智力事业。“十一五”期间,更是大力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5年来,全国引进国(境)外专家约230万人次,其中经济技术领域约159.6万人次,教科文卫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约69.6万人次,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这些专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在两个月前,我在见到温家宝总理时,亲手送给他一张低碳交通卡。”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从包里拿出一张小卡片,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卡中含有一吨经过认证的碳指标,人们每购买使用一张卡,四川广元地区的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准施肥”项目就会获得20元资助。
作为为中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代表,杜丹德曾受到温家宝总理多次接见。在中国效力十几年,杜丹德亲身感受到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外国专家的重视与珍爱。
“中国为外国专家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卓越的人才平台。”杜丹德说,“在中国引智政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到中国发展,中国的‘人才磁力正在世界范围内显现。”
大国魅力吸引人才
声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华外国专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见证者。中国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外国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张建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
故事:“中国不同于其他小国家。这里有众多的人口,为中国做一件事就是为很多人在做贡献,很有成就感。”在《今日中国》杂志社做法语审稿顾问的露易丝·卡提欧这样说。
1994年,加拿大学者露易丝·卡提欧初次来到中国,就被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和这里热情而善良的人民所深深吸引。1995年,她便和丈夫一起,申请到中国工作,从此再也没有想过离开。
也许是基于同样的感受,从1991年底一次到中国后,美国环境经济学家杜丹德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他有近一半时间精力分配在中国,每年都要数次往返于中美之间。
杜丹德是中国环保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他把“碳交易”的概念和做法引入中国。自1996年起,他在中国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工作,经过他和同仁们的多年努力,中国开始逐步建立和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
与露易丝一样,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专家戴伟博士也在北京安下了家。在中国生活了15个年头的他,说一口流利中文,动不动就说:“我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化工大学。”
戴伟把最旺盛的科研青春都贡献给了中国。15年来,他及所在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及实现产业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1项(已公开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3项(已获授权15项、公开19项)。
观点: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开放兼容,才能进步和发展。中国需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萧鸣政(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事业平台成就人才
声音:改革开放以来,参与中国建设的外国专家越来越多。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是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外国专家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张建国
故事:1996年,38岁的戴伟辞去在英国大学的教职,决定到中国北京化工大学工作。同事们听说后都以为他“疯了”。戴伟却自信满满:“虽然现在中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但发展潜力很大。再过几年,你们就会理解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中国的发展证实了他当初的“眼光”。十多年来,戴伟与段雪院士等中国同事合作,共同开辟了层状及层柱材料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已在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方面奠定了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在“先进光电磁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对中国充满信心之外,中国为国际人才提供的事业平台,也是外国专家最看重的地方。多年来,露易丝在《今日中国》法文版改稿、撰写文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参与了北京申办奥运的工作。为了翻译北京在瑞士洛桑递交的第一份长达600页的申奥陈述报告的法文版,年过半百的她一口气干了1个月没休息。当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后,她激动得跳了起来,因为这中间有她的心血与付出。
“中国各级政府都很支持我们的环保工作,我们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杜丹德坦言,中国人的环保意识不断进步。他举例说,在中国三个省份的农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看到农民改变了耕作习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他的内心充满了骄傲。
观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外人才资源的创造活力,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实施国外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更多地吸引了包括人才、技术和信息在内的国际智力资源。——萧鸣政
深情厚谊凝聚人才
声音:中国越发展越离不开世界,越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外国专家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对中华文化由衷热爱,对中国人民满怀深情,对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张建国
故事:“现在中国科技发展比较快,今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西方人都在关注中国崛起,中国形象更重要。为了让西方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对媒体人来说,有更多工作要做。”已经把北京当成家的露易丝,总觉得肩上有一种特别的责任感。
在中国,戴伟结识了很多朋友。不久前,他去安徽黄山的村庄过春节,在那里老乡们都排着队请他到家里做客。戴伟说,尽管在中国生活很开心,但是国内化学领域像他这样的中英文贯通的外国专家还比较少。他一直向外国朋友推介中国,希望能有更多的外国学者、专家到中国来,“中国事业平台广阔,外国专家在这里将大有可为”。
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杜丹德也感觉到,在中国的各个领域,外国专家都还很少。他一直在思考,怎样吸引更多的外国专家到这里,帮助中国进步,参与中国的发展。他把这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受到杜丹德的感染,他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对中国越来越有兴趣。在他的团队中,也不断有各领域的美国专家加入进来,共同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观点:要把做好重点外国专家队伍的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重点外国专家是各领域水平高、声望高、人脉关系广泛的一批人,可以发挥他们的龙头带动作用,引进利用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产生良好的扩散效应。——萧鸣政
国家发展留住人才
声音: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是一项复杂、艰巨、持久的事业。我们要尽快制定并实施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建立完善符合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的引才、用才机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张建国
故事:“中国以及中国政府正日渐重视全球人才战争,并加强了‘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执行。不过,中国要建设人才强国,在人才战争中胜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采访中,对于中国引进外国专家的努力,几位专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们也对中国引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杜丹德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高速发展都很关注,但真正理解中国的人很少,中国政府可以更积极地做一些工作。他建议,中国要加强跟外界的交流,多介绍中国百姓的平常生活和中国的政策,更主动地把中国的现状展示出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中国建设与发展。
在中国定居近16年的露易丝,已经与这块土地血脉相连。多年没有回加拿大的她决定,退休了也要留在北京生活。但是,由于至今没有申请到中国“绿卡”,她每年都要重新申请和签订外国专家劳动合同,感觉未来总是不够确定。“中国要想吸引想来中国长期工作的人才,特別是年轻人才,还应该在‘绿卡发放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政策。”
作为欧盟中国科技人才培训计划项目顾问,戴伟正在积极推动欧洲青年研究人员向中国流动。他认为:“中国在招揽国外一流专家的同时,还要关注新生代的年轻专家。因为年轻的专家们更重视自己的发展,国家如果现在给他们成才的机会和土壤,将来必定收获巨大的回报。”
观点:以往,中国在世界上构建的“中国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淘金梦,以中国的商机,吸引全世界的人来此投资赚钱。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梦”,一个能让全球人才愿意来中国发展、向往到中国安家的梦想。这个“中国梦”不仅仅是获取财富的“中国机会”,更是留住财富和人才的“中国磁场”。——萧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