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

2011-04-29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6期
关键词:大学人才教育

本刊记者

大学究竟教什么?社会需要何种素质的人才?现行的教育体制应该如何改善?

一方面每年中国约有600万名大学生毕业,另—方面企业高喊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压力,正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究竟教什么?社会需要何种素质的人才?现行的教育体制应该如何改善?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日~16日在中国海南博螯举行,在“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分论坛上,美国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丹佛斯首席运营官方行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美中合作发展委员会执行主席李建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等嘉宾展开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布罗德海德:高校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具体技能

我们必须重视高等教育,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依赖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所碰撞出的火花推动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美国有这样一个现象,受高等教育人口比较多的城市经济增长就快,高等教育人口比较少的城市经济增长就慢,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关于是否存在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脱节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例子。比如在中国,很多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找不到工作,包括一些留学归国的海归也是这种情况。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很难把学习到的东西利用到工作中去。所以高等教育究竟教什么,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用他学到的技能立即找到工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不管你学的是什么学科,高等教育所应该教授的是随时准备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一项技能。这些能力使学生在广泛的工作当中能够灵活运用,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很多国家都认为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比自己更好,实际却不是这样。在美国,大家对教育体系非常担忧,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高的成就。而在中国,本土的教育工作者好像对自己的教育体系没有信心,然后不断地讨论为什么美国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这么多创新型人才。其实每一个体系都有所长所短,如何取长补短,这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的传统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教给你一个东西,然后来测试,确保你学会了。然后我给你一个问题,这个难题是你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看你能不能利用你学到的知识或者技能来解决它。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很多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仍然和以前一样。在整个的教育体系当中,人文教育、通才教育占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怎么样让学生有尽可能广的知识面,让这些学生从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转变到众多领域,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够具备尽可能广的视野,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一个理科的工程师,能够对经济学有所了解,能够帮助经济学家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他对法律也有一些了解,能够从法律角度来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把不同体系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陈繁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生活

我认为大学的教育不是职业培训。我们有很多职业培训机构,比如香港有VTC,也就是职业培训中心。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是培养社会领袖的。我们香港科技大学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生活。我们希望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马上找到工作。

我们希望学生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面,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各科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通才教育。在我们学校,不管你学的是市场营销、财务或者会计,如果对工程学感兴趣,我们就给你机会去学习。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城市,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学生这样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我们1/3的本科生有出国的机会,此外,香港政府允许香港大学有20%的学生不是来自香港本地。我们有来自丹麦、瑞典、波兰的学生,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来自南美以及欧洲其他地方的学生,这样就能形成更加国际化的环境。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有非常令人羡慕的地位,很多国际学生看到中国发展的趋势,认为中国有大量的商业机会,很希望到中国来。我们要利用全球对中国的浓厚兴趣来吸引这些地区最好的学生,并且学习这些地区教育系统的长处。

很多人认为大学的作用是让学生变成产品,然后把这个产品交给企业。但我认为,学校跟企业的关系并不是这样,我们不是在超市里面生产一个产品,然后企业到超市里面来进行挑选。学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尽自己的所能教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能力,然后把学生交给企业,随后让学生在企业中得以继续学习。所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希望学生能在就业的过程中继续自己学习的进程。

方行健:企业和学校应联合起来培养人才

美国丹佛斯公司拥有的市场价值为60亿美元,我们生产空调、电机,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零部件,这个产业非常有前景。我们发展很快,而且也急需各种各样的人才。我认为,要想在未来实现进一步的增长,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怎样补足企业、产业和大学教育之间可能出现的一些鸿沟,这是我们面林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当然希望能够从大学教育中获得那些有基本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但是我们更加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生。我们希望进入新兴市场,所以需要有这样的一些人才,他们具有全球视野,他们能够在中国或者印度工作。另外,除了基本的技能和知识,除了全球视野,我们还希。望未来的员工能够有一种就业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在面临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的时候,碰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够灵活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适应行业的发展。我们的工程师可能都是中国的理工科的学生,或者是印度理工科的学生。他们将会进入一个全球的环境,如果已经做好了准备的话,那么机会就很多。我们要了解能源建设,能源这个领域,了解可持续发展,这需要一些专门的技能,这点很重要。

有一些学生通过在我们公司实习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工作能力。我觉得我们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这种联动非常好——即使你受过很好的教育,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解决具体问题的话也不行。我们要尽量用整合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章新胜:中美教育无差距只是方法不同

我每次回国和学校领导交流的时候,他们往往提出中美的教育差距在哪儿这个问题。我常常说,我不同意用差距这个词,只能说不同在哪里。因为国度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我们对想法的要求和实施的方法都不同。

在美国,多少年以来一直把创新作为很重要的内容,美国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课程中都把创新当成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这么多年,美国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近10年来全球化对美国冲击相

当大,对教育冲击更是如此,这使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的教育模式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美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如何能创造自己的力量,经济的增长点从哪儿来?从学校来!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上,比中国的学生弱。所以奥巴马要发起一个在短短的3年内,送10万个学生到中国留学的计划。我们看到美国教育的长处在于创新,而我们在过去很多年,因为我们国情的特点,学校比较注重知识和技能。我读书的时候,大学毕业生由国家来分配工作,而分配的工作是保障性的,只要你不犯错误一辈子都有工作。

谈到工作的问题,实际上美国的教育部门最担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毕业以后到哪里找工作。很多华人子弟因为语言上、文化上的优势,都想到父母的国家中就业。于是他们希望在美国的企业中工作,然后被派到中国,因为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华设有分公司。我想中美之间的不同点也有一个交合点。在全球化的今天,互相都应该看对方的优点,集大家之所长,这点很重要。

李建生:要弥补创新和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

我觉得发展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包容发展的问题,一个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大学的使命、价值取向、精神和文化都能反映出这个时代不同的特征和需求。我觉得要谈大学问题,就要围绕当今时代的问题,那就是万物的变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以及不确定性,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21世纪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有21世纪所需要的理想和志向。大学要针对21世纪的特点来培养人才。第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全球化。以前,学生去欧美留学,然后,有很多学生选择去日本,现在则是面向了全世界。

第二个特点是创新教育日渐重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但是创新教育在过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近几年,它的重要性才不断地凸现出来。

第三个特点是突破专业限制。人类进入2l世纪,地球的成长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环保,不仅是节能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绿色体系构建的问题。就是说低碳技术也好,绿色经济也好,都涉及到整个大学对于绿色体系的构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生的新想法也常给老师以启迪,这是大学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

第四个特点是悬殊的问题,文化的鸿沟,彼此的不理解,使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文化教学来构筑和平,这在今天有现实的意义。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的和平和福祉做出了贡献。

什么是人才?过去我们注重知识,现在更注重能力,我觉得有5种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是学习的能力,就是大学你学的知识再多,本科4年、大专3年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并且你的知识很快会过时,所以不断学习是最重要的。第二个能力是适应能力,就是你所学到的你到哪里都能用。第三个能力是竞争能力。对手间存在竞争力,伙伴间讲究团队合作能力,而在某些情况下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既是对手,又是伙伴,这是21世纪全球化的一个特点。第四个能力是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比如,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率达到20%,而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这就是差距。什么是人才?我认为第一是创新或创业的人才,第二是复合型人才,第三是领导型人才。举个例子,村官也是人才,能改变这个村的局面,虽然这个村子可能只有30007,,但这在欧洲就是一个镇的规模。所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型人才。最后一条,概括的范围大一点,叫适用性人才。

中西教育、南北教育固然有很多不同,但我认为,它就像一个坚硬的核桃一样,当你把这个核桃壳敲碎以后,你看看内核就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好像电子的放电过程、机电的传送过程,表现形态各不相同,但做微积分方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如果要培养这四类人才,不能是简单的通才教育,要更强调精英化、强调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360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仅要重视孔夫子,也要重视鲁班。我认为应该有完整的体系,在终生教育体系的框架下考虑创新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共同关心和呵护教育,因材施教。

刘川生:仅10%毕业生达到跨国企业要求

未来中国需要高技能、国际化的人才,今后5年大约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才,目前达到这个标准的大概只有5000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数字,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万~80万,如果算上所有的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企业,将需要200万~300万,但能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不到30万。也就是说,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大概只有10%达到跨国企业的要求。这就给大学提出很大的挑战,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怎么样在变化的世界中,面对变化的需求,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现在很多人热议大学生就业难,我觉得应该有难和不难——好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不难,一般大学培养的好学生就业也不难。一些大学的学科符合了社会发展,符合了信息的变化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这些学科毕业生的就业不难。还有一些,我觉得有国际化视野的人就业不难。

难的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在大城市就业,可能会难;一定要在挣钱最多的大公司就业,可能会难;或者你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就业可能会难。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有这样几种精神,一是有真才实学,二是有团队精神,三是有国际视野,我最后想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大学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经济发展尽心尽力工作的人,而不是浮躁的人。

中国宋代有个大儒叫张载,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影响很深。他说要培养这样的人,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我认为,大学教育出来的人,应该做到世界因我们而不同,世界因我们而精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和谐和繁荣。

猜你喜欢

大学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