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技术需求的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1-04-27杨传喜张俊飚徐卫涛
杨传喜 张俊飚 徐卫涛
摘要:基于河南、山东等11个省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食用菌种植户的微观技术需求的优先序,结果显示:在搭架环节,农户最需要轻巧耐用棚架技术;在选种环节,农户最需要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新品种技术;在食用茵生产中,农户最需要的是轻简化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因子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进一步得出结论:食用菌农户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活动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行为有正的影响,而食用茵销售难易程度与技术采纳负相关。该调研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户技术需求;食用茵;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1--0041--07
引言
我国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08年食用菌产量达到18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种植产业,我国也已成为国际食用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我国并非食用菌生产强国。食用菌不仅是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科技密集型产业。食用菌生产从菌种、栽培、贮藏保鲜到加工,整个产业链需要现代生物、环境工程和食品加工等诸多新技术。而我国食用菌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仍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手工操作为主,家庭分散经营,产品附加值低;食用菌制种技术严重落后,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的食用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体系还不完善,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食用菌菌种的选育和保藏手段不够规范,食用菌包装和保鲜技术落后,这严重地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进行自主创新,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食用菌产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型。在此背景下,研究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及食用菌种植户对食用菌技术的实际需求偏好优先序和菇农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农户特征
本课题组于2009年4—6月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调查,其中入户访谈问卷用于对菇农的技术需求进行了解,产业体系累计投放问卷616份,基于自己研究的目的,笔者对问卷进行了信息筛选和可靠性评估,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01份,覆盖河南、山东等11个省的食用菌主产县,样本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将食用菌生产分为搭架、购种、生产等环节,主要分析食用菌种植户的技术需求偏好的优先序并对影响食用菌种植户选择新技术的因素进行分析。
被调查农户户主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占样本总数的70%,这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基本一致。调查农户男女比例约为6:4,农村户口的农户占90%以上。户主全年在家务农的多达97%,说明户主主要以务农为主没有外出从事其他劳动以获得额外家庭收入。户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年之间,受过大学教育的只有14人,整体来看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还较低。具有干部身份的户主只有92人,占16%。在户主的专业技能方面,具有特定技能的有138人,占23%,说明广大的农户没有专业技能特长,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户种植食用菌的效果。
二、食用菌种植户对食用菌技术的需求优先序
(一)搭架环节的技术需求优先序
就调查数据的总体分析来看,轻巧耐用棚架技术是农户在搭架环节最需要的,选择该项的农户占总调查农户的比例为65.91%;其次排在第二位的需求技术是菇棚覆盖新材料技术,37.29%的农户选择该选项。24个农户(占4.52%)希望在搭架环节
(二)农户品种需求偏好和购种意愿的优先序
农户选择食用菌品种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它决定了新品种技术的推广力度及食用菌的产量及质量,但由于农户自身素质、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每个新品种并非都能得到充分了解并被采纳运用到生产中。下面就农户对食用菌新品种的认知进行分析:
1.农户了解食用菌新品种的途径。调查数据显示,整体而言,农户了解新品种的途径最多的是通过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比例达57.69%;其次是通过亲戚或邻居等熟人,比例为27.63%,而通过电视或广播、报纸或书籍等传媒途径了解新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1.74%和13.64%,因为绝大部分农民接触不到报纸、书籍、专业杂志,电视和广播是他们接收获得其他技术,分别为减少劳动用工的搭棚技术、大棚降温设施技术、保湿棚架、钢架大棚、耐用材料、标准化菇棚等技术,并希望专家讲授节约搭架成本等方面的技巧。从食用菌种植户的年龄、文化、身份及专业技能的拥有情况细分来看,在搭架环节的技术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年龄低于30岁的农户比较倾向于菇棚覆盖新材料技术;年龄在30至40岁的农户显得更加自信,表示不需要任何技术或乐意采用其他技术的在六成以上(占63.1%),而对轻巧耐用棚架技术和菇棚覆盖新材料技术的需求基本持平;40岁以上的农户倾向于轻巧耐用棚架技术或其他技术,对菇棚覆盖新材料技术也有一定需求,整体来看,农户更急需其他新技术,以便使棚架更耐用实惠。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使用轻巧耐用棚架技术和菇棚覆盖新材料技术。具有专业技能或干部身份的农户愿意采用其他更新的技术,而非干部农户和没有技能的农户对轻巧刚刚棚架技术和菇棚覆盖新材料技术有较大的偏好。
外界信息的主要媒介,但是,由于农活繁忙,农民没有很多时间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因此,从电视和广播中得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而我国农民的聚居传统和农户房屋的开放式结构使得农户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社会网络密度很高,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非常迅速有效。农民种植何种作物、种植什么品种、采用何种技术,诸如此类的信息都是通过彼此交谈而决定的,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网络是传递农业技术信息的快捷高效渠道之一。有10.54%的农户通过食用菌协会了解新品种,因此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为必要,大力发展食用菌协会等农民组织也是时势所需。所调查的农户中有32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食用菌新品种信息的,比例达5.53%;其他途径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网站、合作社、食用菌研究所、菌种公司、当地食用菌能人或种植大户、菌种研制人员、商贩或自己亲自外出参观等。
2.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方式。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食用菌种植户喜欢最直观、易懂的新品种推广方式,“现场示范”和“培训”两种新品种推广方式最受农户推崇。被调查对象中选择“现场示范”和“培训”选项的人数分别占总样本的74.61%和32.22%。因为这两种方式最易于被农户理解也最容易获得预期效果,农民对其生长、产量、质量等都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农户积极主动地采用新品种。向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咨询也是比较灵活且针对性强的的
方式,农户对电视广播等媒体传播方式不感兴趣。有9人(占1.58%)认为还有其他比较好的食用菌推广方式,比如公司推荐并供种、建立标准化基地或网络方式等。
3.农户希望新品种改进的方面。食用菌新品种的改进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市场销路,提升产品竞争力,因此菇农对改进新品种倍加重视。调查结果显示:食用菌种植户对菌种品质最为关注,选择“菌种品质”的农户占总样本的83.81%,因为食用菌消费者在购买菌类时最关注的是食用菌的品质。其次是产量,尤其希望食用菌新品种能提高产量,选择“产量”的农户占总样本的75.44%,这与其购种优先考虑因素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因为收购单位收购时大多只计重交易。相比菌种品质和产量而言,农户对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味道重视不够。选择“营养成分”和“味道”两个选项的农户比例较“菌种品质”和“产量”分别少了近65和58个百分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味道会更加看重,所以改进新品种时有必要适当重视营养成分和味道方面的研发。“抗病虫”的获选率也较高,有53.20%的农民选择。考虑到种植成本,改进新品种时尽量减轻农户负担,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农的经济理性考虑。不同年龄的菌农对品种改进的期待差异不大。因此,食用菌新品种的研发及选育应集中在如何提高食用菌品质,特别是产量的提高,当然病虫害防治研究也尤为重要。也有农户希望在食用菌生产周期方面有所改进,以便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复种指数。
4.购买新品种优先考虑的问题。在菇农的购种行为中,72.60%的农民优先考虑的是产量,同时品质也被关注较多,而菌种价格和购买此菌种的人数不列在主要的考虑因素中,分别只有12.81%和4.63%的农户重视(表5)。这主要因为购种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所占份额不大,农民基本能够承受目前的菌种价格,价格的轻微浮动不会对农民购种行为造成影响。很多人都愿适当增加投资以换取更优质的品种。菌农的购买行为体现了现实的利益考虑,因为产量、品质及销售价格直接关系着种植新品种的预期收益。当然,抗病虫能力也是关系菌农付出劳动的重要方面。而单独从菌农的年龄、身份及性别角度考虑,却把品质作为最看重方面。而只有4.63%的菌农具有从众心理,会受周围购种人选择的影响。还有些农户相对比较保守,购种时最优先考虑的是害怕种植失败收不回成本。
(三)食用菌生产中农户的技术需求优先序
1.希望获得的技术类型。关于食用菌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需求的调查显示,农户最希望在轻简化栽培方面获得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占选项比重的58.89%,因为食用菌栽培需要耗费较大的劳动量。其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占选项比重的38.52%,通过此项调查发现,农户存种植食用菌中缺乏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一般的生产环节农户能够根据经验来完成,但农户往往缺乏科学的控制方法来应对突发性病害,且大多农户普遍重视“治”而忽视了“防”,在实际生产中,必须“防”与“治”相结合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从表6可见,“抗杂”、“保湿”获选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3.33%和21.67%。同时农户在迟播促早发技术和通风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技术需求。少量农户希望获得其他类型的技术,比如生产管理技术、大棚通风技术、制种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并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补贴。
2.生产中最担心的问题。菌种品质是菇农种植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因为“质量就是生命”。在所有的菇农选项中,认为菌种品质差的选项占总数的67.26%,位居第一。其次是担心病虫害,因为虫害是菌农种植中比较难预防和处理的,所以,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尤为强烈。相对而言,菇农并不相心菌包原料不足的问题。40—50岁的菌农、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病虫害更为关注。有10%的农户担心销售、产量及价格波动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原料质量、自然灾害、杂菌污染和气候环境异常变化也是农户担心的方面。
说明:1.菌种品质差,2.菌包原料不足,3.病虫害,4.其他
3.对食用菌生产技术改进频率的认知。调查样本数据显示,有189个农户认为食用菌生产技术改进的频率较高且能经常采用一些新技术,占总调查人数比重35%;同时,有208人认为食用菌生产技术更新的频率一般且较关注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所占调查人数比重的38.52%;这两项加总共有397人·占比73.52%,充分说明农户对食用菌生产技术改进的频率还是比较满意的,也乐于采用新的食用菌技术。因此,相关技术部门应该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研发新品种或改良品种。30—40岁的青年农户、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和那些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户认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更新或改进频率较低,这与他们渴望获得更优良的品种或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户更渴望通过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更新来增强自己种植食用菌的能力以便获得更可观的收入。
三、食用菌农户选择新技术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食用菌种植户技术行为影响因素设定
本文选取农户户主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其他技能(如种养技术、泥瓦木工等建筑技术),家庭总收入,食用菌销售收入,食用菌种植面积,住地与销售市场的距离,销售难易程度,播种前有无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新品种或建议,购种有无技术人员指导和风险预期11个变量为分析指标。
(二)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方法对以上11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转轴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明:第一个因子包含了食用菌销售收入、食用菌种植面积和家庭总收入这三个影响变量,这是影响农户采用食用菌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主要因素,可称其为“食用菌与收入因子”;第二个因素包括了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有无其他专业技能等变量,均属于农户的“个人禀赋”;第三个因素风险预期,可以称为风险因子;第四个因素包括了住地与销售市场的距离和销售难易程度,该变量反映农户所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并且与技术获得的便利程度及获得信息量大小有关,所以可将其称为“地理位置”;最后一个因素包括农户播种前专业技术人员推广或建议情况及购种时是否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两个变量,这反映了技术信息获得情况,因此可以命名为“技术服务”;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食用菌与收入因子”因素的特征值为2.44,累计方差贡献率为20.37%;“个人禀赋”的特征值为2.0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7.64%;“风险因子”特征值为1.5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0.26%;“地理位置”特征值为1.26,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81%;最后一个因素“地理位置”的特征值为1.0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31%,具体见表9。
基于各种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一些新型
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我国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广泛运用。通过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和演变特点进行规律性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探讨未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那些超越了村级范围、具有较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集体经济形式或发展模式,最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影响因子的I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调查的截面数据,以“是否采纳食用菌新技术”为二分因变量,选择文化程度、专业技能、食用菌种植面积、住地距市场距离、销售难易程度、播种前是否有专业技术人员推荐新品种、购种时有无专业人员指导为自变量,采用向前选择变量法进行二项Iogis—tic模型回归,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0)。
从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被选择的影响因素的wald检验值有5个在10%的水平上显著;文化程度、专业技能、住地与市场距离、销售难易程度4个影响因素分别存5%水平上显著;而专业技能、住地与市场距离、销售难易程度三者则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Iogistic回归中,自变量系数反应了变化的方向。本文对模型各因素的系数做如下解释:
1.农户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与技术采纳正相关。从模型估计结果可知,文化程度与新技术采纳行为正相关。学术界关于教育程度与技术需求的关系存在争议,刘华周、林毅夫等学者认为农户的教育程度与技术采纳具有正向关系,但宋军、胡瑞法和黄季煜等认为教育水平并不一定与技术采纳程度成正相关。在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对技术采纳行为有正的影响,即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比文化程度低的更有采纳食用菌新技术的倾向。
具有种养植技术、泥瓦工等建筑技术的食用菌农户更乐于采纳新技术。因为具有特定技能的农户搭建食用菌栅架、维修农具器械等相对比较容易,也愿意积极动手尝试新鲜技术,相对而言,这部分农户思维也更加活跃,对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也更加好奇而易于接受。
2.家庭住地与销售市场的距离对技术采纳有正相关,食用菌销售难易程度与农户技术采纳负相关。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户家庭住地与批发销售市场的距离这一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距离越远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概率越大,因为所处位置靠市场越近越容易把所生产的食用菌运往市场进行出售,从而获得现金收入也越容易,于是,农户就容易满足现状而不去更新技术;农户住地离市场远的农户,更乐意尝试新的食用菌技术以便获得更高收入。
食用菌销路越好,农户越不容易采纳新技术,反而越滞销越希望采用更新的技术来提高食用菌品质从而拓宽销路。由此可见,食用菌的市场价格、供求行情、技术信息等对农户来说尤为重要,农户可以根据获得的外界市场信息调整生产、更新品种或技术,以便有针对性地种植适销对路、高产优质的食用菌。
3.技术服务与农户技术需求的特殊关系。播种前有专业技术人员推广新品种或建议对农户技术采纳有正向影响,说明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接触的频率与技术采纳概率正相关。即专业技术人员推广新品种越频繁或向农户提供新技术的信息或建议越多,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概率越大。而购种前是否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与技术采纳却是负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购买品种对技术人员的指导是不热情的,农户对种子的选购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标准,同时种子选购的决策行为相对来说技术性不强,这也与农户大多是去食崩菌企业或公司购买菌种有关。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食用菌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食用菌种植户的基本需求意愿:(1)农户在搭架环节对轻巧耐用棚架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对菇棚覆盖新材料有较大的需求。(2)在购种环节,农户大多是通过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了解新品种,现场示范和培训的技术推广方式得到认可,农户在选购品种时非常关注食用菌的菌种品质和产量并期待不断改进新品种。(3)在生产环节,食用菌农户最希望获得轻简化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担心菌种品质差和病虫害,认为种植食用菌存在较高的风险并密切关注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改进。
调查数据一定程度反映了食用菌种植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可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首先,在搭架、购种和生产环节,应有针对性地给予食用菌种植户相关指导,满足他们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需求。优良品种的推广应以最直观最有事实依据的方式向农户宣传,尽量使优良品种得以普及。技术服务部门应该重视对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指导,加大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交流沟通的频率,切实为农户服务。
其次,随着部分地区食用菌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食用菌的市场需求旺盛,农户从种植食用菌中获得更多收益,种植的积极性比较高,对新技术的采用也更积极主动。但食用菌自身的抗病、抗虫能力、菌种的产量等因素对农户的影响尤为关键,所以相关科技部门应该努力研究更优良的食用菌品种,满足农户对优质食用菌品种的需求。
第三,从农户了解食用菌新品种的途径和播种前对专业技术人员推广或建议的期待可以充分说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对农户的技术需求偏好具有重要影响。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农民获得农业技术的主体部门,既是国家相关农业生产政策贯彻执行的主体,也是广大农民农业生产最坚实的生产指导和利益保障部门。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人员编制、事业经费等问题需要解决,但其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替代,不容忽视,是广大农民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授主体,是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主体。
最后,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在食用菌技术的需求方面,农民自身的禀赋在一定程度上有重要影响。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民能否有效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及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影响了其技术需求的主动性和技术需求的明晰化,其结果是,在多数情况下,政府代替农民成为技术需求的决策者,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政府导向而非农民需求导向。农民素质与消极心理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其各种技能的具备和运用,进而对自己在农业生产中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缺乏信心。
参考文献:
[1]张金霞,黄晨阳,高巍,等,中同食用菌产业的多功能性与展望lJ],浙江食用菌,2009(1):8-11。
[2]郭静利,郭燕枝,我国食用菌的技术创新与同际贸易[J],中同科技论坛,2008(6):109—111.
[3]刘士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研究动态[J],中国食用菌,2009(1):60--61.
[4]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4):446—450.
[5]汪红梅,余振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需求的有效途径一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农村经济,2009(10):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