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豁痰化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 48例

2011-04-25马永琦淡增刚咸阳师范学院医院咸阳712000

陕西中医 2011年6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程度疗效

马永琦 淡增刚 咸阳师范学院医院(咸阳 712000)

近年来我们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益气豁痰祛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 4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住院患者共 93例,按就诊顺序依次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48例中,男 26例,女 22例;年龄 42.5~ 82.5岁,平均 57.5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型:轻型 17例,中型 26例,重型 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8例,冠心病 10例,糖尿病 9例。 对照组 45例中,男 27例,女 18例;年龄 45.5~ 79.5岁 ,平均 54.5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型:轻型 18例,中型 23例,重型 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4例,冠心病 10例,糖尿病 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程度、基础病及病情轻重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依据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确定。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1996《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辨证属痰瘀互阻兼气虚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流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舌质黯或紫黯、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涩。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积极控制原发病、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注射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 250mL0.9%氯化钠高氧液或 5%葡萄糖高氧液中,每日 1~ 2次;低分子右旋糖酐 每日 500mL,同时静滴。其后静脉滴注脑复康注射液 250mL,每日 1次;舒血宁注射液 20mL加入 250mL,0.9%氯化钠高氧液中静脉滴注,每日 1次。同时连用两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益气豁痰化瘀方药内服。组成为:黄芪 10g~ 15g,天麻 9g,当归、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桃仁、牛膝各 10g,鲜竹沥 30g,川芎 8g~10g,丹参 20g~ 25g,红花 6g。 若眩晕甚者加全蝎 6g,钩藤 10g,菊花 9g;痰热腑实者加大黄 6g,枳实、栝楼各 10g;阴虚动风者加龟版、鳖甲、牡蛎各 10g;气虚明显加党参 15g,或高丽参 9g;瘀血甚者加地龙 6g,水蛭3g。每日 1剂,水煎分 3次服。两组均以 4周为 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和治疗第 28天时按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2],包括意识、水平注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 8部分(总分 0~ 45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状态越好);②血液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第 28天时行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③安全性观察:分组之初及疗程结束后均常规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疗效标准 参照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制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 91%~ 100%,病残程度 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 90%,病残程度 1~ 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 15%以上。总有效为基本痊愈加显著进步加进步。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进行i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表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表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表

不良反应 治疗组 4例出现恶心、食欲减退,对症处理后未影响继续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对比未明显不良反应。未见消化道粘膜出血,复查头颅 CT未发现颅内出血。

讨 论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栓塞等,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功能丧失。 本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以年老体虚、肝肾不足、气血两亏、痰瘀内伏为其发病基础,由多病因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为本虚标实之证,多数学者认为气虚血瘀、痰阻风动为其主要病理基础,痰瘀互阻,痹阻脑络,梗塞脑窍是其主要病机特点。发作期以风瘀痰邪扰乱清窍为患,《本草新编》云:“中风未有不成痰瘀者也”;《名医杂著》指出:“古人论中风……以气虚、死血、痰饮为本”,“是血病、痰病之本”。故“痰瘀同源”[4],“痰瘀互生”[4]“痰瘀同病”[4],痰瘀贯穿于该病始终,二者可相兼共患,亦可相互转化,终致痰瘀互阻,脑髓脉络不畅之病变。治疗当扶正祛邪,急性期以祛邪治标为急,活血化瘀、豁痰开窍。方中天麻熄风通络,善治头风;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擅长于上行头目”而行气活血;胆南星专走经络,为“开涤风痰之专药”,与天竺黄合用,清热化痰,剔痰开窍,共为主药。黄芪、当归益气补血活血以固本通络化瘀,共为臣药。石菖蒲可芳香开窍理气化痰;鲜竹沥化痰行痰,可降巅顶之痰,为痰家之圣药;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共为佐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有降低心脑血管外周阻力,扩张小动脉,增加心脑血流量作用;川芎能降低血小板黏附率,促进纤溶[5],改善脑膜和外周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并能增加颅内中心动脉的顺应性,降低脑血管的特殊抗阻;黄芪内含有效成分总黄酮、总皂甙等能促进超氧化物岐化酶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丹参能清除血中自由基,使血小板聚集强度明显下降,血小板粘附性明显降低,促进纤维蛋白物溶解,降低血粘度,使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环;当归、红花、桃仁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纤维蛋白生成,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作用,使血栓不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同时改善血管的内皮细胞,保护红细胞膜,消除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并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能够轻微扩张脑血管、保证脑组织供血供氧量,达到对脑组织血液病变和血管病变同时治疗的目的。诸药共收益气、活血通络、豁痰开窍之功。但应注意该病多为中老年人,阴阳偏衰,气血渐虚,过于化痰活血则易耗血动血,导致出血。现代医学认为,脑组织缺血区血管缺血缺氧麻痹,或缺血区脑组织炎症反应明显等导致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过用活血祛瘀及扩血管药,可致出血,产生“盗血综合征”,使病情加重。因此豁痰祛瘀法及方药应用宜适量适时,后期宜注意扶正祛邪。

本临床观察,益气豁痰化瘀法及方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能显著提高西医常规治疗疗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使症状消失或缓解,达到治疗之目的。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协作组.中风病辩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 孟庆刚,魏 成,帕丽旦.试论痰瘀同源 [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7):443-445.

[5] 杨洁红,白海波,万海同,等.川芎提取物穴位 t PA与 PAI敷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 t-PA与 PAI活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9):526-528.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程度疗效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