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除草剂对苗期刺萼龙葵的防除试验
2011-04-25王承旭张国良付卫东陈旭辉李天来
曲 波,王承旭,赵 丹,张国良,付卫东,陈旭辉,李天来
(1.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2.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刺萼龙葵(Solanumrostratum)又名刺茄、尖嘴茄、黄花刺茄,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刺萼龙葵在美国被列为有害杂草,在加拿大被列为入侵杂草,在俄罗斯被列为境内限制传播的检疫杂草[1]。我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锦州和南部的大连等地已有刺萼龙葵种群存在[2-4],在吉林、河北、北京[5-7]、新疆[8]等省近年来已呈快速蔓延态势。刺萼龙葵茎叶密被硬刺,不易人工清除,且种子量大,质地坚硬,休眠期长[9-10],不仅与其他植物竞争光照、水分与营养[11],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12],而且刺萼龙葵植株内的茄碱(methyl protodioscin)是一种高毒性的神经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呼吸中枢有较强的麻醉作用,牲畜误食后会中毒甚至死亡[2];一旦刺萼龙葵传入农田,也会对农业及农村环境造成重大危害[6]。目前,防治刺萼龙葵仍然采取人工拔除的措施,通常在刺萼龙葵种子成熟前期进行人工拔除[13]。由于刺萼龙葵生命力很强,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尚不清楚。因此,选择不同的除草剂进行比较试验,对于有效防除刺萼龙葵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2,4-D丁酯(72%乳油),美国盛邦国际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商品名:苞米兴40%悬浮剂),大连润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百草枯(20%水剂),大连润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材料 2008年11月采于辽宁省朝阳县小波罗赤的刺萼龙葵成熟种子;内径为15 cm的一次性塑料碗;腐殖土。
1.3试验处理 处理Ⅰ:取2,4-D丁酯乳油1 mL+99 mL水,配成7.2 g/L 2,4-D丁酯溶液;处理Ⅱ:取2,4-D丁酯乳油0.4 mL+99.6 mL水,配成2.9 g/L 2,4-D丁酯溶液;处理Ⅲ:取2,4-D丁酯乳油0.2 mL+99.8 mL水,配成1.4 g/L 2,4-D丁酯溶液;处理Ⅳ:取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2 mL+98 mL水,配成4 g/L克草胺+4 g/L莠去津溶液;处理Ⅴ:取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1 mL+99 mL水,配成2 g/L克草胺+2 g/L莠去津溶液;处理Ⅵ:取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0.5 mL+99.5 mL水,配成1 g/L克草胺+1 g/L莠去津溶液;处理Ⅶ:取百草枯水剂2 mL+98 mL水,配成4 g/L百草枯溶液;处理Ⅷ:取百草枯水剂1 mL+99 mL水,配成2 g/L百草枯溶液;处理Ⅸ:取百草枯水剂0.5 mL+99.5 mL水,配成1 g/L百草枯溶液;对照组(CK):100 mL水。每处理3次重复。
在刺萼龙葵的苗前期、子叶期幼苗、一叶期幼苗、二叶期幼苗、三叶期幼苗、四叶期幼苗分别喷施不同剂量的2,4-D丁酯溶液和20%克草胺+20%莠去津溶液;在刺萼龙葵的子叶期幼苗、一叶期幼苗、二叶期幼苗、三叶期幼苗、四叶期幼苗分别喷施不同剂量的百草枯溶液。观察刺萼龙葵的发芽情况,以及幼苗的生长状况。
种子萌发抑制率越大,表明除草剂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强。危害级别统计标准根据地上部分生长状况分为5级:生长正常(0级);生长受抑制或生长停止,叶色褪绿变淡(1级);叶片畸形或扭曲,叶片1/4~1/2青枯或枯黄(2级);叶片畸形或扭曲,叶片1/2~3/4青枯或枯黄(3级);整株死亡(4级)。
2 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处理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施药后观察刺萼龙葵种子萌发情况,发现土壤表面喷施各剂量的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和2,4-D丁酯溶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较大(表1),刺萼龙葵出苗3 d后幼苗开始枯萎,10 d后逐渐干枯死亡,20 d后全部死亡。由此可见,2,4-D丁酯和20%克草胺+20%莠去津对刺萼龙葵子叶期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不能正常生长。
表1 播后苗前土壤施药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的影响
2.2苗后茎叶处理施药后调查结果
2.2.13种除草剂对刺萼龙葵子叶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施药后观察刺萼龙葵幼苗生长情况,发现3种除草剂对刺萼龙葵子叶期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处理10 d后各药剂防效均达到100%,但不同质量浓度除草剂不同时间效果有所差异:处理Ⅰ和处理Ⅳ第1天防效分别达到92.5%和95.9%,第5天即达到100%;百草枯处理Ⅶ、Ⅷ、Ⅸ的防效第5天均达到100%;处理Ⅱ、Ⅲ、Ⅴ、Ⅵ第10天防效达到100%,第5天防效分别为92.6%、90.5%、88.9%、83.3%。结果表明,2,4-D丁酯乳油、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和百草枯水剂对刺萼龙葵子叶期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短,防治效果越好(表2)。
2.2.23种除草剂对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施药后观察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生长状况,发现处理Ⅰ、Ⅶ、Ⅷ、Ⅸ对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Ⅱ、Ⅲ、Ⅳ的处理对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与处理Ⅰ、百草枯的所有处理相比防效有所下降,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Ⅴ、处理Ⅵ对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比处理Ⅱ、Ⅲ、Ⅳ更加减弱,但对大部分的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仍具有抑制作用。2,4-D丁酯乳油、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和百草枯水剂对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尤其以百草枯的作用最为明显。但随着2,4-D丁酯、克草胺+莠去津悬浮剂质量浓度的减小抑制效果有所下降,特别是克草胺+莠去津悬浮剂,低质量浓度的克草胺+莠去津悬浮剂不能完全抑制刺萼龙葵一叶期幼苗的生长(表2)。
2.2.33种除草剂对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施药后观察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发现处理Ⅰ、不同剂量的百草枯(处理Ⅶ、Ⅷ、Ⅸ)对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Ⅱ、Ⅲ对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与处理Ⅰ、Ⅶ、Ⅷ、Ⅸ相比有所下降,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Ⅴ对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比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低,但对大部分的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仍具有抑制作用;处理Ⅴ、处理Ⅵ对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比较不明显,只对少部分的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2,4-D丁酯和百草枯对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不能正常生长,但随着2,4-D丁酯质量浓度的减小抑制效果有所下降;20%克草胺+20%莠去津对刺萼龙葵二叶期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只有高质量浓度的克草胺+莠去津才能抑制刺萼龙葵二叶期幼苗的生长(表3)。
2.2.43种除草剂对刺萼龙葵三叶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施药后观察刺萼龙葵三叶幼苗生长,发现处理Ⅰ、Ⅶ、Ⅷ、Ⅸ对刺萼龙葵三叶期幼苗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Ⅱ对刺萼龙葵三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与处理Ⅰ、Ⅶ、Ⅷ、Ⅸ相比有所下降,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Ⅲ、Ⅴ对刺萼龙葵三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比处理Ⅱ、处理Ⅳ更加减弱,仅对部分的刺萼龙葵三叶期幼苗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2,4-D丁酯和百草枯对刺萼龙葵三叶期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不能正常生长,但随着2,4-D丁酯质量浓度的减小抑制效果有所下降;20%克草胺+20%莠去津对刺萼龙葵三叶期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只有高质量浓度的20%克草胺+20%莠去津才能抑制刺萼龙葵三叶期幼苗的生长(表3)。
表2 苗后茎叶处理对刺萼龙葵子叶期和一叶期的防效 %
表3 苗后茎叶处理对刺萼龙葵二叶期、三叶期与四叶期的防效 %
2.2.53种除草剂对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处理后对刺萼龙葵幼苗进行10 d的观察,发现 处理Ⅰ、Ⅶ、Ⅷ、Ⅸ对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Ⅱ、Ⅲ、Ⅳ对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与处理Ⅰ、Ⅶ、Ⅷ、Ⅸ有所下降,但对大部分的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仍具有抑制作用;处理Ⅴ、Ⅵ对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的抑制作用比较不明显,只对少部分的刺萼龙葵幼苗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百草枯对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不能正常生长;2,4-D丁酯对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的生长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不能正常生长,但随着2,4-D丁酯质量浓度的减小抑制效果有所下降;20%克草胺+20%莠去津对刺萼龙葵四叶期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只有高质量浓度的20%克草胺+20%莠去津才能抑制刺萼龙葵四叶期幼苗的生长(表3)。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72% 2,4-D丁酯乳油、20%克草胺+20%莠去津和20%百草枯悬浮剂和20%百草枯水剂对刺萼龙葵幼苗和子叶期的防除效果均较好,尤其是20%百草枯水剂效果非常明显,杀草速度快,但随着幼苗的逐渐长大,72% 2,4-D丁酯乳油、20%克草胺+20%莠去津和20%百草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有所下降,尤其是20%克草胺+20%莠去津和20%百草枯悬浮剂。20%百草枯水剂只对茎叶起作用,因此不用于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刺萼龙葵是一种生态适应性极强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产量高,植株具刺,利用化学除草剂是目前控制其进一步蔓延的有效方法。20%百草枯水剂对刺萼龙葵幼苗起直接杀伤作用,但百草枯是灭生性的除草剂,在实际生产中,在除去刺萼龙葵的同时,也会对其他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而72% 2,4-D丁酯乳油、20%克草胺+20%莠去津和20%百草枯悬浮剂对刺萼龙葵的的防除效果也比较明显,它们是选择性的除草剂,在实际生产中也会对其他植物造成影响。
药剂土壤处理防除时其防除效果还与土壤湿度、温度等因素有关。湿度大、温度高时幼苗吸收药剂效率高,药效反应快,防除效果好。因此,在刺萼龙葵出苗前处理土壤时要选择合适的气象条件,确保防除效果。
在实践中,对不同生长期的刺萼龙葵植株应采取相应剂量的除草剂。刺萼龙葵种子有二次萌发的现象,出苗不整齐,有条件地区可以进行第2次施药,并辅以人工铲除。本试验为室内试验结果,若在田间推广,化学除草剂必定会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因此宜先小面积试用,进而再大面积推广。
[1] 高芳,徐驰,周云龙.潜在危险性外来物种——刺萼龙葵[J].生物学通报,2005,40(9):11-12.
[2] 王维升,郑红旗,朱殿敏,等.有害杂草刺萼龙葵的调查[J].植物检疫,2005,19(4):247-248.
[3] 曲波,吕国忠,杨红,等.辽宁省外来入侵有害植物初报[J].辽宁农业科学,2006(4):22-25.
[4] 曲波,张微,翟强,等.辽宁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特征初步分析[J].草业科学,2010,27(9):38-44.
[5] 车晋滇,刘全儒,胡彬.外来入侵杂草刺萼龙葵[J].杂草科学,2006(3):58-60.
[6] 魏守辉,张朝贤,刘延,等.外来杂草刺萼龙葵及其风险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347-351.
[7] 高芳,徐驰,周云龙.外来植物刺萼龙葵潜在风险性评估及其防治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240-244.
[8] 赵晓英,马晓东,徐郑伟.外来植物刺萼龙葵及其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2):167-170.
[9] 关广清,张玉茹.杂草种子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8.
[10] 曲波,张延菊.刺萼龙葵与龙葵种子的形态比较[J].种子,2009(9):71-73.
[11] 肖宋高,李娟,张卓文,等.草坪杂草入侵及其竞争效应[J].草业科学,2009,26(1):111-118.
[12] 江小雷,岳静,张卫国,等.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时空尺度[J].草业学报,2010,19(1):219-225.
[13] 曲智,庄武,曲波,等.关于在朝阳铲除刺萼龙葵的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