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时摄影艺术漫谈

2011-04-23金建忠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延时摄影

文/金建忠

延时摄影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难以磨灭的:记得那还是在八个样板戏主导银幕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当时科教片是荧屏上的一道不可多得的亮色。当我有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科教片《毛竹》,看到竹鞭在地下如蛇行般蔓延伸展,最后毛笋破土而出、顶开岩石、茁壮成长的画面时,那种惊愕和激动,对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我是难以言喻的。而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延时摄影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徐徐展开,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有幸,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与延时摄影慢慢结下了不解之缘。1973年高中毕业,我被分配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95年影视合流,我又进入了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这近四十年的影视生涯中,我不断探索、学习、运用该特殊摄影手段,为众多的影视作品,拍摄了大量的延时摄影镜头,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

我认为,延时摄影有着它无法替代的审美价值。它将客观世界中原本无法改变的时间,通过逐格拍摄的方式来加以任意的压缩调整(英语称作time lapse,可以直译为时间间隔摄影),然后以正常的播放速度(24格/秒或25帧/秒)播映,它所得到的画面是一种人的肉眼无法扑捉的物质现实。因而延时摄影完成了一种从再现客观事物到表现现实本质的飞跃,具备了影视艺术“物质现实本质的复原”的美学意义。

首先,延时摄影能够凸显常规摄影无法表现的特定诗意。我们知道,诗是由文字组合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象,它通常通过比喻、象征、抒情等手段,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延时摄影,同样是创造出这种“意象”的行家里手。

1985年,我跟随著名导演殷虹,在科教片《高原气象》和旅游片《西藏西藏》担任摄影(是时职称为摄影助理)。在《西藏西藏》一片中,我们第一次尝试有选择地对布达拉宫进行三百六十度环绕的延时拍摄。利用光线、云层、气候环境与时空的变化,我们力求体现出布达拉宫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画面中变幻的光影、流逝的云影与巍然屹立的布达拉宫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在动静之间,产生了一种鲜明的象征。而镜头中的布达拉宫在蒙蒙云雾、金色朝霞、湛蓝天穹中的穿越渐变,则更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时空变幻,令人震撼。《西藏西藏》获得1987年戛纳“金比雷娜”大奖,我想,其中大量的延时摄影镜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样,在近年来我所留意的一些优秀纪录片中,延时摄影的“意象”作用也得以充分体现。比如,在记录片《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中出现的一组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古建筑的镜头:画面中,雄浑的建筑在由延时摄影所营造出的光影变化中体现出或婀娜、或压抑、或岁月流逝、或斗转星移的气质,酝酿出一种岁月变迁,历史永续的隽永意境之美。

其次,延时摄影有着常规摄影无法企及的视觉冲击力。由于它将时间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地压缩,因此,原本在画面中运动缓慢,甚至肉眼难以察觉的物体运动,会变得鲜明起来,而原本以正常速度运动的物体,会造就出夸张而强烈的效果。这两种动作的变化,都将给人以一种夺目而难忘的视觉冲击——那是会跳舞的花瓣,如流水般的人群,夜空中礼花般绽放的极光,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辽阔……

而且,延时摄影还是表现常规摄影无法揭示的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它能将自然界中种种漫长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极短的时间再现出来,为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正如我们看到了竹鞭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也能看到细胞的分裂、生长,看到有机物的分解(当然,此时还需同时运用显微摄影的手段)……在《高原气象》一片中,我运用延时摄影的手法,记录下了西南暖湿气流汇入青藏高原的神奇景象,一组组画面不仅呈现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神秘莫测的整体意象,而且最为直接、形象地解释了青藏高原气象变化的奥秘。延时摄影是科教影片拍摄的常用手段之一,作为一名曾经的科教电影摄影师,在这方面的大量训练让我获益匪浅。

再者,延时摄影也具备常规摄影无法具备的特殊记录功能。一些大型的建造项目往往耗时长久,需要完整的影像记录;而另一些临时性的会展、演出项目,因其不可复制,也会需要影像记录。此时便需要运用延时摄影将这些往往是十分枯燥、单调的过程,以一种直接、生动的方式记录下来。所以,延时摄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007年我曾为一家全球知名的运动品牌拍摄在新天地太平湖上搭建一个篮球场的延时摄影工作。拍摄耗时一百二十小时,最终成片十五秒钟。画面中观众所看到的是一座篮球场在日夜变幻的太平湖面上凭空而起,有着魔术般奇妙的效果。

是时上海世博会刚开始大规模建设,我们在为世博宣传片选景时突发奇想:如果在世博场馆的周围寻找若干个制高点,固定机位架设相机,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全程记录旧房拆迁以及整个世博园区从无到有的过程,那将是多么壮观、多么有意义的一件工作;它对上海城市发展和建设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后来,我们将这个想法汇报给有关领导,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予以实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不能不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极大遗憾。

随着科技的发展,延时摄影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载体上,从胶片到数码的变化;在控制手段上,从最早的手动控制,到电子定时装置的运用,一直到现在的电脑数字控制的发展;在拍摄方法上,从固定镜头,到机械控制的推拉摇移,一直到现在配套的rrIotiorl contr-ol运用……延时摄影从昂贵、笨拙、固定,一步步发展为低价、轻便、运动,成为日新月异的当代影视摄影的一个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众多广告片专题片纪录片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近两年来,我欣喜地发现身边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延时拍摄,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当中。当然,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会来向我讨教一些相关技术技巧。我首先会认真地向他们解释“曝光、光圈、间隔、运动”的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然后,我希望他们明白,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理论基础在经过常年的实践运用后,会积累、提升为可贵的职业判断力和经验,从而,在不断的创新探索过程中演变出层出不穷的精彩画面。

当然,精彩的诞生,更是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创作激情的。

最能证明这点的,也是最令我难忘的,是2009年我参加纪念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型纪录片《我们的选择》的拍摄时的一幕。为了形象地反映出三十年的光阴荏苒,我特地选取了外滩钟楼进行拍摄。为了创造出最好的效果,我说服了海关钟楼管理部门和纪录片总导演,在海关大钟楼顶搭建了一座13.5米的高台,以贴近大钟。我分别拍摄了晨、午、暮的三组镜头:那座跨越时空的钟楼上的大钟,时针与分针飞快地转动着,伴随着黄浦江上的如梭船影,映衬在晨昏交际中的摩天楼群之间,见证着上海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分分秒秒!当然,它们也见证着我们在拍摄这些镜头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有时甚至是危险……很难忘怀那些秉持着创作激情的日子;那些起早摸黑记录下最美日出日落的日子;那些千方百计“求爷爷告奶奶”攀上高点俯瞰城市的日子;那些守候在零下三十度白雪皑皑的北欧森林中邂逅极光的日子……

那些日子所带给我的,我想,或许要比一个个镜头、一部部作品更多。

影视艺术之树常青,离不开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我愿以这篇小文,在延时摄影方面,将自己的心得作一总结,并以此为出发点,继续向前……

猜你喜欢

延时摄影
课后延时服务
“逐孔延时爆破”在西江“龙圩水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课后延时中如何优化不同年级学生活动效果
论延时摄影的类型与表现手法
一种“死时间”少和自动校准容易的Wave Union TDC
宋湘延时答妙对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