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与停滞

2011-04-18刘德俊

领导文萃 2011年8期
关键词:杜聿明徐州兵团

刘德俊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中,国民党军队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对于国民党军的失败,美国方面给出了十一条原因,台湾国民党当局也总结了八条。国民党军队进无方,退失据,兵虽众而不能用,上下离心离德,同僚勾心斗角,蒋介石马不停蹄,仗仗亲临指挥,越俎代庖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特别是身处战场一线的指挥官屡屡判断失误,指挥失当,带领所属部队每每在关键时刻能进不进,该走不走,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了等待或者停滞不前,坐失良机而处处被动,败亡也就因此不可避免地迅速降临。

一、廖耀湘:黎明前的停滞

1948年10月的辽西战场。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东北的大门訇然关闭。此前由沈阳出动增援锦州的廖耀湘兵团成为林彪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当时的廖耀湘很为难,三个婆婆都对他发号施令但意见不一:蒋介石坚持按原计划攻击前进,收复锦州;卫立煌则要他向沈阳撤退,以便固守沈阳;杜聿明力主向营口转进,从海路撤回关内。已经在等待上级决策与命令中错过了五天时间的廖耀湘权衡再三决意向营口撤退。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攻下黑山,打开南北通道。可三天的血战之后,国民党的五个军没有闯过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黑山阻击线。25日夜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林彪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围上来,担任阻击的十纵已经筋疲力尽。廖耀湘调整部署,准备不顾一切向营口方向突击——果真如此,抓住一线生机也未可知。就在这时候,7l军军长向凤武对廖耀湘说,在黑山打了三天,部队伤亡巨大,官兵十分疲惫,今晚不能行动。他提出了一个请求:第二天拂晓再接防掩护整个兵团撤退。纵然心急如焚,廖耀湘居然答应了。于是,停顿不可思议地发生了。几个小时过后,26日凌晨3时,向凤武军长和他的71军官兵休整了几个小时,可能也消除了部分的疲劳,他当面的十纵也接到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一个电报:“北上主力已到达,敌已总溃退。望协同一、二、三纵从黑山正面投入追击。”

廖耀湘兵团在关键时刻停下来,后果相当严重:一个拥有五个军、十二个师的战略机动兵团,由于失去战场突破的良机、延误突围生还的时间,最终全军覆没。

二、黄百韬:两次等待和一天的停留

等命令!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的战场嗅觉还是相当灵敏的,早在1948年9月24日济南被华东野战军攻克后,在距徐州以东100公里的新安镇驻守的黄百韬就判断下一个被攻击的目标可能就是他,于是就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提出集结兵力于徐州的战略。但当时的刘峙却认为大战为时尚早,会战计划迟迟未能出台。好不容易等到11月5日,国民党徐蚌会战指令发出,黄百韬才接到了向徐州转进的命令。国民党上层的战无定见使黄百韬失去了从危险地域撤退的先机,所以,黄当时对他手下的一个军长说:“可惜我这计划批准太晚,现在撤退恐怕来不及了。”

等友邻!11月5日,很多情报都显示,华东野战军对黄百韬兵团的攻击一触即发。黄百韬正准备以最快的速度给各军下达紧急撤退的命令,却接到了一个令他两难的电话:刘峙下令,将第九绥靖区44军划归第七兵团建制,并与第七兵团一起撤退。44军远在海州,到达新安镇需要两天,这两天将是致命的,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的黄百韬要急疯了,他忍不住质问刘峙并把电话摔到了桌子上。11月7日,黄百韬终于等来了他过去的友邻、现在的部属44军,也即将等来华东野战军的攻击。

碾庄的停顿!11月8日,从新安镇向徐州撤退的黄百韬兵团部渡过运河,到达碾庄圩。黄百韬在恳求原来驻守在这里的李弥第十三兵团不要过早撤走未果后召開军事会议,多数军长主张赶快向徐州撤退,西走一里好一里。果真如此,至少已经渡过运河的部队可以撤回徐州。但是,64军军长刘镇湘不同意撤。作战勇猛、为人张狂,自恃与日本人打过硬仗的刘镇湘极力主张停下来,就在碾庄和共军决战。理由是:这里有李弥留下的完备工事。他真正的理由不能说出来:不愿意守土山。防守土山是黄百韬交给他的任务,刘镇湘觉得不吉利,因为这个土山据说是三国时期关羽投降曹操的地方。如果在碾庄打一仗,就要调整部署,他就可以不守土山了。战场上的高级将领的想法有时荒唐得让人觉得可笑。可正是刘镇湘的坚持让黄百韬犹豫不决。三军之害,狐疑为大,错过了决断最佳时机的黄百韬等来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让他在碾庄略加整顿,“如能击退敌人再走亦可。”下级的坚持,上峰的命令,处在夹缝中的黄百韬把本应一路向西的脚步停在了碾庄,而这一停,就再也没有机会离开了。

一天的停留,最后导致了整个兵团被全歼、兵团司令黄百韬陈尸旷野的结局。

三、杜聿明:让部队休整了一个晚上

11月30日晚,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三个兵团撤出徐州,准备经永城到蒙城,先图自保尔后再战。经历了丧师东北和徐蚌战场前期失利的杜聿明显然汲取了教训,反复强调了一个原则:撤就不能打,打就不能撤。事实上,如果国民党军队全力撤退,华野追不追得上,还真是很难说。

第二天,杜聿明带着部队到达孟集附近,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在突破了位于萧县的瓦子口之后,兴奋地说:海阔天高,任我高飞。他乐观地认为兵团已经脱离险境了。因为各兵团部队相当混乱,邱清泉等人提出来说:休整一晚整理部队。于是杜聿明犯下了错误,让30万大军停了这一晚。杜聿明照顾了部属的情绪,次日就走不了了,因为飞机空投下来蒋介石的亲笔信:不准撤退,向南攻击,解救黄维。杜聿明在反复掂量后用电话将蒋介石信中要旨通知各兵团,令部队就地停止,各司令官到指挥部商讨决策。于是,从徐州撤出的国民党军,在孟集原地停了下来。

这一停顿是致命的,杜聿明集团注定逃不掉忍饥挨冻最后被歼的悲惨命运。

在会上,邱清泉的态度最为关键,因为他的第二兵团实力最强,又是蒋介石的嫡系。杜聿明说:“我们敢于负责就走,不敢负责就打,这是我们的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在国军中人送外号“邱疯子”的邱清泉坚决地说:“总座,可以照命令打。”面对邱清泉对蒋介石的忠诚,杜聿明也不好再说什么。

杜聿明后来后悔自己“太懦弱、不果决”,但当时,他确实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勇气,宁可丧命不愿抗命的他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淮海战场上国民党三个集团的最高指挥官,在面对走则有一线生机,停下来就是死路一条的紧要关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停顿。两千多年前的孙武就在他的兵法里告诉我们: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可到了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他们丧失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判断和决断,一个接一个地迷失了方向。(摘自《军事史林》)

猜你喜欢

杜聿明徐州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兵团在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我所认为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