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10例的护理体会
2011-04-17边慧娟李志伟郭雅琼
边慧娟 李志伟 郭雅琼
【关键词】 热射病;急救; 护理
作者单位:010051 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急诊科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又称中暑高热。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为典型表现。直肠温度可超过41℃,甚至高达4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人群,但以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患者较多见。故及时有效降温是抢救热射病患者的关键,正确预见、防止病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得当,可提高热射病的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在18~78岁之间,在高温下工作或活动者8例,未出门但年老体弱合并慢性病,家中无空调等降温措施者2例,分别患有支气管哮喘、冠心病伴慢性心功能不全。
1.2 临床资料和体征 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少尿或无尿,肛温在41℃~42℃之间,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其中浅昏迷6例,深昏迷2例,另2例出现神志不清伴躁动不安;8例出现抽搐、呼吸困难,紫绀;血压升高4例,最高可达 230/120 mm Hg;4例出现休克;1例出现DIC。
1.3 实验室检查 本组电解质紊乱10例,出现血糖升高4例,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6例,白细胞增高8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血气分析均提示低氧血症。
2 急救护理
2.1 降温 降温的速度决定患者的预后。通常应在1 h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8℃左右,降温措施包括物理和药物降温。
2.1.1 物理降温 将室内温度调至在20~25℃之间,有助于患者体温尽快恢复正常。迅速用40﹪~50﹪乙醇或冰水擦拭全身皮肤,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而降温,同时用4℃的冰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头部置冰帽。
2.1.2 药物降温 与物理降温同时使用,可防止肌肉震颤,减少机体分解代谢,从而减少机体产热,扩张周围血管,利于散热。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注射,可改善机体反应性,又有助于降温,还可预防脑水肿。 对于抽搐者可静脉推注安定10 mg或氯丙嗪50 mg 稀释在500 ml4℃的葡萄糖盐水中,快速静脉滴注,有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松驰肌肉、降低氧耗的作用,但低血压患者禁用。
2.2 吸氧 尽快给予高流量吸氧,减少意识障碍、谵妄和烦躁不安的发生;合并呼吸衰竭者尽快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2.3 尽快建立静脉液路 一般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有条件者可深静脉置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使抢救药物及时得到应用。
2.4 导尿 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以观察肾功能情况,必要时做血液透析。
2.5 处理并发症 并发DIC者,早期给予肝素治疗,可先给予有效量2000 U/15 min,维持量4000 U/24 h。并发水电解质紊乱者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3 结果
治愈8例,死亡2例,死亡者均为年老体弱合并慢性病,最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4 体会
4.1 降温 热射病的预后,和体温升高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局部循环改变相关密切,持续的高温可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失控及休克,并可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和出血,以脑细胞受损最为严重。故体温每升高1℃,脑耗氧量增加8%,因此快速降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将体温迅速降至38℃以下,可大大降低脑耗氧量,增加大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力,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用冰水或酒精擦浴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对于超高热患者用4℃冰生理盐水由胃管注入或灌肠,保留15 min再放出,同时配合药物降温,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降温时一定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15 min/次体温测量,以肛温为准,当降到38℃时即可停止,如体温再次上升可重复使用上述措施[1]。放置冰袋时,冰袋与皮肤之间放置一层湿布,以防冻伤;药物降温时要注意静脉滴注速度,特别是老年人和重症患者,不能过快过多以免诱发心脏失常或发生急性肺水肿。
4.2 防止DIC 早期应用肝素 高温下患者大量失液,导致血液浓缩同时内皮细胞的损伤,易形成微血栓,此时患者可具有出血倾向,这就要求我们护理比平时更频繁、细致、认真的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及针眼处有无液体渗漏。
4.3 一般护理 因密切监测血压、体温,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呼吸情况、瞳孔大小、尿量、肺部体征,以便随时发现呼吸衰竭、脑水肿、肺水肿、休克、肾衰等,从而及时抢救,可明显增加治愈率。补液速度的快慢,也不可忽视,补液过快可加重或导致肺水肿、脑水肿[1]。另外长期卧床患者应勤翻身,以防褥疮发生同时注意口腔护理以防感染与溃疡发生,患者发生抽搐警防舌咬伤,并置患者于保护床内以免发生坠床和碰伤。
参考文献
[1] 童莲英,彭明,倪铭孔.热射病15例的急救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