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控制
2011-04-17朱子洁马玉民
朱子洁,马玉民
(1. 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清苑县农业局,河北清苑 071100)
一、IBDV生物学特性
IBDV有两种血清型,即血清I型和血清II型。针对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对它们进行区分,两型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小于10%。其中血清I型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研究表明它还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型,其相关性为10%~70%;血清II型为火鸡源性,一般对鸡和火鸡无致病性。
IBDV的VP2、VP3都有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表位,但只有VP2含有型特异性抗原表位。在致病性方面,IBDV变异株与经典的I型强毒株不同,主要以亚临床感染的免疫抑制为主,不引起法氏囊的明显炎症反应,但可引起法氏囊的迅速萎缩。IBDV变异毒株感染鸡胚后死亡率不高,但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IBDV超强毒株能够突破高母源抗体而感染鸡只,感染鸡群的死亡率高达60%~100%,它的特征性病变为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出现严重的胸腺和骨髓样病变,以及全身的炎症反应。
二、IBDV流行特点
本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鸡和火鸡,其他禽类未见感染。所有品系的鸡均可发病,3~6周龄的鸡对本病最易感,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但也偶有接近性成熟和开始产蛋的鸡群发生本病的报道。小于3周龄的鸡感染后会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成鸡法氏囊已经退化,多呈隐性感染,火鸡也呈隐性感染。
IBD的流行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感染率和发病率高,有明显的死亡高峰。近几年IBD的流行出现了新特点:在IBDV污染地区,单纯用弱毒疫苗难以控制IBD的发生,流行上多表现散发或鸡场内轻度暴发;IBDV超强毒株感染,鸡群的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IBD常常与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IBDV早期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三、临床症状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 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亚临床感染)。
1.典型感染多见于新疫区和高度易感鸡群,常呈急性暴发。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2 d内可波及全群,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很快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有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发病后1~2 d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 d达到死亡高峰,随后迅速下降和恢复,呈尖峰式的死亡曲线和迅速平息的特点。病程约1周。如果鸡群死亡数量再次增多,往往预示着出现继发感染,病程可达半月之久。
2.非典型感染主要见于老疫区和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常常是由于感染低毒力的IBDV变异毒株而引起的。
该病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的整个流行期都较长,并可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该病型主要引起免疫抑制,感染鸡群对其他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甚微或根本无效,鸡群对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支原体病以及大肠杆菌病等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病死鸡脱水现象明显,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特征性病变为法氏囊肿大和出血,法氏囊水肿,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是正常的2~3倍,囊壁增厚3~4倍,质地变硬,外形变圆,法氏囊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渗出液呈淡粉红色;IBDV超强毒株可引起法氏囊的严重出血,呈“紫葡萄样”外观,而变异毒株感染可引起法氏囊的迅速萎缩,无法氏囊的炎性肿胀和出血病变,但可见到脾脏肿大。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横向出血斑点或溃疡。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四、实验室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特点、特征性病变,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如鸡群突然发病,发病率高,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和迅速康复的特点,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通常以发病死亡鸡的法氏囊和脾脏做为病毒分离的材料,其中法氏囊的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脾和肾。分离病毒最敏感的方法是选择9~11日龄的SPF鸡胚,病料经磨碎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37℃培养后观察结果。感染胚多在3~5 d死亡,可见胚体水肿、出血。细胞培养常用CEF,可产生细胞病变。一般是先将野毒通过鸡胚适应后,再接种细胞培养液。通常分离株经过2~3代的盲传之后可出现细胞病变。
2.易感鸡感染试验。取病死鸡有典型病变的法氏囊,研磨制成悬液,经滴鼻和口服接种21~25日龄易感鸡或SPF鸡,在感染后48~72 h出现症状,死亡后剖检可见法氏囊的特征性病变。
3.血清学试验。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双抗体夹心ELISA、病毒中和试验等,其中琼脂扩散试验快速简便,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亦可用阳性血清检测法氏囊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在感染后3~6 d即可检测到病毒。荧光抗体技术可用于检测法氏囊组织中的病毒抗原,一般取法氏囊组织作成冰冻切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进行染色、镜检。双抗体夹心ELISA可用于病毒抗原的检测。病毒中和试验可用于IBDV的鉴定和分型。
4.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IBD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原位PCR、RT-PCR、RFLP、核酸探针等,其特点是高度敏感、特异和快速,可用于检测血清和组织中的病毒,且可进行血清学分型,区分经典强毒株和疫苗毒株。
五、综合防制
体液免疫是IBD保护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鸡群感染IBDV康复后和疫苗免疫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但由于IBDV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且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多年的实践表明单纯依靠疫苗免疫接种往往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对本病的控制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1.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鉴于本病毒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因此应对雏鸡舍和发生过本病的鸡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同时还应作好各生产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建立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2.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IBD的有效手段。由于近年来各地区疫病的流行、环境、鸡群状况等各不相同,IBD的免疫程序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目前普遍认为产蛋鸡群理想的免疫程序(见表1)是:初次用弱毒活疫苗与灭活苗同时免疫接种雏鸡,因为单纯用弱毒疫苗免疫的鸡虽然能产生一定的抗体,但对IBD野毒的攻击保护率低。而灭活苗能够刺激免疫记忆,可提高以后的接种效果。所以采用活苗与死苗同时进行的免疫程序具有更出色的免疫效果。
表1 蛋鸡IBD的免疫程序
表2 肉仔鸡IBD的免疫程序
在肉仔鸡生产中,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会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鸡的母源抗体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因此确定疫苗首次免疫日龄是很重要的。首次接种应于母源抗体降至较低水平时进行。因为母源抗体高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过迟接种疫苗会使IBDV感染低或无母源抗体的雏鸡,而失去免疫接种的意义。肉仔鸡可以采用如表2的免疫程序,在1日龄采用弱毒力的A80株进行免疫,该毒株亲嗜组织性极强,接种后迅速在靶器官法氏囊组织内定植,在未被母源抗体中和之前即迅速繁殖,诱导淋巴组织快速产生高水平保护性抗体。之后再免疫灭活苗与活疫苗,能够更加全面的预防IBD的发病。
同时,实践证明,将本地IBD病死鸡制成的IBD组织乳剂灭活苗,用于本地鸡群的免疫,是控制IBD病流行的一种有效方法。
3.鸡群发病时,应对环境和鸡舍进行彻底消毒。发病鸡群用IBD中等毒力活疫苗对全群鸡进行紧急接种(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可减少死亡。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鸡血清每只鸡注射0.2~0.3 ml可起到紧急治疗的效果。另外,用健康鸡所产的蛋制备的蛋黄抗体在发病早期对病鸡进行注射,亦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与此同时,应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维生素的含量,以及使用抗菌药物控制鸡群的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