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2011-04-16祝延立庞凤仙赵新颖张永峰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吉林省利用资源

那 伟,祝延立,庞凤仙,赵新颖,张永峰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被决策者和公众广泛接受和认可。农业循环经济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1]。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循环经济型农业的总体目标[2]。现代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具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

1 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平原中部,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气温变化幅度大。全省多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2200h~2900h,雨热同季,土质肥沃,自然环境优越。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玉米、水稻、大豆。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在种植业发展带动下,畜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吉林省农业结构的另一主体。据统计,2008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9.12万hm2,粮食总产量2840万t,人均粮食产量2000kg。猪、牛、羊出栏量分别发展到2450万头、435.6万头、395万只。乡村人口为1460万人,占总人口的53.6%。农民人均纯收入4932.74元,农民生活水平较为富裕。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缺乏和能源危机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增长。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7年,吉林省化肥投入量由91.6万t增加到146.7万t,农药从7873t增加到37718t,农膜从22298t增加到45620t,2007年化肥使用量是1990年的1.58倍,农药使用量是1990年的3.83倍。这种依靠资源投入维持的高增长,使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循环经济为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和首要工作,通过评价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适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期为推进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评价的基本内容

2.1 技术路线

评价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采用熵权系数法,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选择1990~2008年共19个样本,通过综合评价反映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演化过程;二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诊断,具体是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等指标来进行分析,找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促进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2.2 指标体系

依据农业循环经济的循环化(Recycle)、再利用(Reuse)、减量化(Reduce)、可控化(Regulate)的“4R”原则[3],借鉴相关研究成果[4-6],筛选出4类18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表1)。这四类指标分别是:一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揭示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外部性投入现状;三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四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反映农业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影响。

表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3 评价方法

(1)熵权系数法。由于各指标所代表的意义、性质各不相同,数据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为了消除各指标在量纲、级差、趋向方面存在的差异,采用极值法对各测度指标进行无量刚变换。对于正向指标dij,越大越好,记最大值为Maxdij;对于负向指标,dij越小越好,记最小值为Mindij。定义xij为理想值接近度。正向指标接近度:xij=dij/Maxdij;负向指标接近度:xij=Mindij/dij。

熵权系数法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的指标值比重,即其标准化值

若Pij=0,则Pij1nPij=0,m为样本个数。

第三步,计算第 j项指标的效用值:Dj=1-Ej,(1≤j≤n);

第五步,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求函数和。

(2)障碍因素诊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行为与政策的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减少循环农业过程中外部性投入、提高农业产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目标。因此,为实现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现状进行障碍因素诊断。具体方法是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诊断。其中,因子贡献度(Uj)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Wj);指标偏离度(Vj)表示单项指标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设为单项指标标准化值(Pij)与100%之差;障碍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和分类指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具体计算原理如下:因子贡献度:Uj=Wj;指标偏离度:Vj=1-Pij,障碍度:

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3.1 农业循环经济总体评价分析

199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断增强。2008年农业循环经济指数是1990年2.04倍(图1)。根据演化过程,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演化分为三个阶段:

(1)1990—1996年停滞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各年份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数均低于1990年,综合评价指数平均为4.18,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处于低水平波动阶段。该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粮食产量,依靠高投入、高消耗获得高产出,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忽视农业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1997—2002年缓慢波动上升阶段。这一阶段循环农业指数小幅升高。除了2000和200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以外,综合评价值均高于1990年,综合指数平均为4.77。国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

图1 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图

(3)2003—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循环经济指数快速升高,年均指数为7.01。随着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明确提出发展循环农业,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吉林省作为国家农业大省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地区。农民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鼓励下,提高了循环利用意识,重视利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链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技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3.2 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分析

依据图2分析1990-2008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各项分类指标指数发展变化。

图2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指数

(1)经济社会产出指数。经济社会产出指数总体上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是1990年的4.15倍。该类指数提高有利于提升吉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变动分为3个阶段:1990—1996年,快速上升阶段;1997—2002年,缓慢发展阶段;2003—2008年,高速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吉林省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结构单一,“三农”矛盾表面化,农村经济增长缓慢。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农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农民更加关注农业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使农业经济通过工业化、商品化实现大产业循环,提高了吉林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

(2)资源减量化指数。资源减量化属于负向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数不断下降,各年资源消耗指数均低于1990年,表明吉林省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外购性物质农药、化肥、农膜等资源投入不断下降,吉林省农业资源减量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是1990年资源消耗指数的40%。2001年资源减量化指数降到最低为1.328,2002年以后出现小幅上升,总体上表现为不断下降。吉林省循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与资源减量指数下降有直接关联。减少农业外购性物质投入,增加农业自身的循环能力,可有效提高农业循环生产能力。

(3)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吉林省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属于正向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数是表征循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在循环农业发展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2008年资源循环利用指数是1990年的12.66倍,是所有指数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变动分为3个阶段,1990—1997年,缓慢提升阶段;1998—2002年,停滞发展阶段;2003—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变动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变化趋势相似,说明了经济社会产出与资源循环利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对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以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出提高,农民开始更加关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

(4)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吉林省农业资源环境指数不断提高,但近年出现小幅下降。2008年农业资源环境指数是1990年的1.4倍。总体经历了资源环境发展停滞、较快改善和缓慢下降三个阶段。1990年以来,吉林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发展速率较缓。90年代后期,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了资源与环境的管理,使得资源环境安全指数提高。2003年以来,资源与环境安全指数缓慢下降。

3.3 农业循环经济障碍度分析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障碍因素诊断计算得到,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依次为人均沼气量、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使用强度、农村用量强度、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化肥有效利用水平、农膜使用强度、单位畜禽产品率和农机动力产值。尤其是人均沼气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柴油使用强度是成为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质量和数量,充分发挥沼气在循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购买性外部资源的投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从分类指标上看,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产出指标。说明长期以来吉林省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要素投入过多,而系统内消费能力没有提高,导致投入的物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制约着吉林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因此,当前吉林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投入的水平,在同等产出情况下降低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从而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表2 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度因素排序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结论

(1)依据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199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断提高。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是1990年的2.04倍。从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历了停滞发展、缓慢提升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尤其是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明确提出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农民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鼓励下,提高了循环利用意识,重视利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链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技术,使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并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2)依据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结果,2008年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均高于1990年。1990年以来资源减量化指数不断下降,单位面积上物质量增加,循环系统内消费能力下降,导致循环农业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促使系统内压力加大,对系统的负面影响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变动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变化趋势相似,2002年以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迅速提高,说明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与资源循环利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003年以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出提高,农民开始更加关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

(3)通过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发现资源减量化指标、资源循环利用强度和经济社会产出指标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其中人均沼气量、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使用强度、农村用量强度、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化肥有效利用水平、农膜使用强度、单位畜禽产品率和单位农机动力产值是主要制约因子。因此,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外部性购买性物质的投入,才能有效提高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4.2 政策建议

(1)减少农业生产外购性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减量投入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因此,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原理,减少和优化对化石能源消耗结构,解决滥施和偏施化肥、农药的现象,以及地膜回收不力等问题。在满足农业生产和消费目的条件下,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节水滴灌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生物农药技术,实现节地、节水、节肥、节药,提高农膜回收使用数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提高石油、电力、煤炭等使用效率,增加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建立农牧结合循环生产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水平。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是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限制因素。因此,吉林省应建立适宜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农牧结合循环生产模式,主要包括秸秆高效还田、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提高“三沼”的利用技术和效率率,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发挥户用沼气在循环农业中的纽带核心作用。

(3)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另一限制因素。今后,吉林省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①通过改革和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引入农民合作互助组织,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提高农户与龙头企业在面临市场和自然风险时的抵抗力。②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围绕粮食、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大力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地方特色型和外向型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农业品牌,壮大经营规模。③促进现代经营方式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水平,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循环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使其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强有力的创新源和发动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条,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4)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机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政府需要规范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激发他们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户和企业予以激励:一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开发专项基金,支持各种形式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开发;二是对农业循环经济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予减税让利;三是对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开发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提供信贷担保;五是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实施给予水电等能源价格方面的减让或补助。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扶持和加强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生产经营实体,引导其深入进行循环农业经济开发,采用农牧结合循环生产的多样化循环经济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猪+沼气+菜粮”等多样化立体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1] 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0.

[3]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4.

[4] 王永龙,单胜道。浙江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80-87.

[5] 潘安兴,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农机化研究,2008(7):44-48.

[6] 李 波,张俊飚,李海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9-73.

猜你喜欢

吉林省利用资源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资源回收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