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线索的价值判断
2011-04-16史金红
□ 史金红
(家庭主妇报,吉林 吉林 132002)
特稿线索的价值判断
□ 史金红
(家庭主妇报,吉林 吉林 132002)
世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名言,对于特稿采写同样适用。有过特稿经历的人都知道,新闻线索不是少,而是多得眼花缭乱,真假难以把握。新闻线索的特稿价值,是决定特稿成败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判断这些线索的价值呢?我们可以从特稿的热点、新鲜、奇特、深度、争议等方面判断线索的价值。
热点
热点指的是,在全国或地方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洛阳大火、山西矿难、汶川地震,吉林市“2·15”特大火灾等。这样的线索如果报道及时,事件本身的详情很容易被写成有影响力的特稿。这类事件影响范围广,受关注度大,一旦做好,对报纸发行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即使热点已被多家媒体报道过,记者也不用回避。可以在“热点”中找“冷门”,以全新的视角,去寻找那些可供继续加工的边角料,再通过这些材料显示出的蛛丝马迹,去探寻那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一旦有了新奇之处,再沉住气好好打磨。这样写出的特稿,往往会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效。做好了,别人先期的炒作,等于是在替你做广告。这样一个全新的“点”,一下子就把一大堆看似已经“过期”的材料全部激活了。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几十家报刊文章撞车,你炒我也炒,热是热了,大也够大,可时间长了炒作多了也令人厌倦。当时,《家庭主妇报》也接到许多有关地震最新进展情况的稿件,都未被采用。后来,经过领导和编辑的挑选发了一篇稿件,影响特别好。稿件说的是,地震中,一个女白领和一个打工仔,被扣在了一个铁箱里。在等待救援的9天里,女白领由先前的瞧不起打工仔,到被打工仔无私情怀打动,得救后执意要嫁给打工仔的过程。这个故事,让人们从大灾难的残忍和沉痛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这里的热点还包括热点人物,主要是指名人。但名人并不是春夏秋冬都能写的,采写时一定要瞄准时机、找准角度、挖掘新意。如果找到一个好的新闻由头,就能“新账老账一起算”,写个痛快淋漓。像《家庭主妇报》2009年就趁热打铁,接连推出记者施敬军采写的有关小沈阳和李玉刚的特稿,很受读者欢迎。当然,在“炒”名人时,忌落入俗套,必须把握一点:“必须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写,写出他们骨子里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
新鲜
“新鲜的稿件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描绘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这类特稿是各种报刊都十分偏爱和重视的。要判断线索新鲜与否,记者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含量,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学习之外,别无他法。记者的经验是,必须保证经常上网,对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新词汇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以旧当新。
两年前,记者从朋友处得知,一个矮个子大龄男人,在吉林农业大学花2000元钱,租个漂亮女友回家过年,企图不让他妈逼婚,谁知却意外爱上女孩,对人家纠缠不休,以致造成伤人事件,害人害己。记者一听这个事太新鲜了,急忙找到当事人采写了《逼租来的女转正,疯狂追爱铸成害》,稿件发出后影响很大,被多家媒体转载。在当时来看,出租女友是个新鲜事,可现在,这种现象已不是个案了。再如三四年前的“闪婚闪离”,二三年前的“裸聊”,一二年前的隐婚,现在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了。可当时,它们可都是最新鲜的题材呀。而近一年来出现的有关拼车等现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有关新职业人的特稿也属于这一范畴。保镖、私家侦探、出卖时间的人、私人管家等都属于这类性质的稿件。他们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本时代鲜明的特色,能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奇特
“奇特”主要是指奇人奇事,包括人与动物、特异功能等故事。人与动物的故事是很多刊物组稿的必选部分。那种不带功利性的温情,让人既感动又回味。
但对这类线索,一定要杜绝那种生拉硬扯的虚假情节,否则会适得其反。就拿记者到吉林省梨树县采访的《蛇缘》一稿来说吧。一名农妇从小爱蛇如命,救蛇无数。她为蛇洗澡、喂肉,与蛇亲吻,夏天以蛇取凉等。她养的大蛇不用冬眠。小蛇上山冬眠后,春天来了,还能自动找到家。而且以蛇为媒,她找到了一个知心爱人。本来这事只要把细节写好,就挺感人的了。可不久后,记者在另一家媒体看到同一事件的新闻稿却是这样写的:一个古老小镇上有个蛇仙姑,她爱蛇护蛇。由于人们捕蛇无度,山上蛇王开始报复人类,最后被蛇仙姑收服。这也太假了吧,都快成神话传说了。读者也不是傻子,一看就知这是假新闻。
还有就是奇人稿和奥秘稿。如,南方有一名农妇吃六六粉成瘾,身体还不错;吉林省白山市有一名老人爱吃石头,体检也没毛病;还有黑龙江有名女孩用腹语说话等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这种新奇的稿件我们都可以涉猎一些。
但对这类稿件,也要把握个度。那就是尽量是第一手的。如果这个奇人奇事,广泛传播,那就没必要写了。这类线索要出彩,必须保证故事的曲折性,要有故事,能感动人。
深度
深度对特稿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采写难度较大,需要沉淀、思考,需要视野独特。它所蕴涵的意义,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一个有深度的特稿,就是要通一个社会事件剖析隐藏在后面的社会问题或潜规则,揭露这些矛盾与冲突。让人们不由自主的思考,这些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如北京小贩杀城管如何量刑引发的两难判决等等,人们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案件本身,更多的是由此引发的一个个话题。
特稿记者的关注点不要停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把目光伸向事件的背后,描写新闻背后的故事,揭示反映的社会问题。而对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的反映,记者最好通过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展开,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以点见面。这样既能保证事件的可读性,又能保证新闻的厚度。
如《家庭主妇报》记者宋洋采写的《期房无期 房奴失婚失业失理智》一文,就从一个典型故事反映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许多潜规则,读后让人感同身受,受益良多。而此报刊发的《效法西方性教育 公务员老爸调教出少年色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对孩子的性教育很不完善,让那些在摸索中的家长和孩子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争议
越有争议的事件越是好新闻,越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越是好话题,越有矛盾、越有冲突的事件越能吸引眼球,越能变成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争议有议论才会有人气,有人气才会有热度,才能扩大报纸的知名度。
就像2008年《家庭主妇报》施敬军采写的《为盛名所累,她退出感动中国竞选》,讲述了吉林市名人王艳玲因不愿被人误解,坚决退出感动中国的评选。这件事,深刻反映了在中国“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问题,老话题却具有现实意义,容易与市民尤其是高端人群产生共鸣,每个人都多少有所感悟,有话可说。
还有笔者采写的《捐助反招敲诈拳拳爱心哪堪如此涩果》一文,也触及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议论的话题:如何让爱心不变味?爱心受伤,我们究竟还要不要捐款?献爱心该采取何种方式自保?等等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