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英辨体论治痤疮经验
2011-04-14张新普
张新普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美容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机场路12号,510405)
傅杰英教授从医执教近30载,擅长从中医体质学的思路针药结合治疗损美性疾病、生活方式病和身心性疾病,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痤疮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辨体论治
辨证论治、辨体识病、治病求本是中医临证精髓。傅教授认为体质与机体处于健康或疾病的状态密切相关。阳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是临床上常见的痤疮发病体质类型。而这些体质多兼夹痰湿、气郁、瘀血等,故体质的复杂性和偏颇程度,决定了痤疮类型的多变性、治疗的困难性。
1.1 阳虚体质 多见上热下寒体质,面颊暗红结节或囊肿,酿脓时间长,脓液稀薄,成脓后不外长,不破溃,易留疤。在上口疮口臭,咽痛牙痛,烦躁失眠,在下腰膝冷痛,手脚冰凉,夜尿多,大便溏,痛经,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脉沉缓。
1.2 痰湿体质 见于肥胖者,以深在结节、囊肿为主,久不消退,结节内有脓胶样物,破溃后遗留瘢痕,凹凸不平,甚者皮下串通,聚合隧道,倦怠乏力,行动迟缓,睡多动少,腹胀,大便不畅,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1.3 气郁体质 以中年女性较多,两颊散在丘疹或者粉刺,不甚严重,皮疹色暗,伴有色素沉着,善叹息,胸胁胀闷,情绪波动大,面色青黄,咽喉不利,乳房胀痛,睡眠差,经期紊乱,量少,有血块,舌苔薄白,舌质红,脉弦细。
1.4 瘀血体质 多见青春期后女性,颜面暗紫深在结节或丘疹,难以透脓,常年不退,色素沉着,皮肤干燥瘙痒,形瘦居多,情绪抑郁,健忘,易脱发,月经不调,经色暗、多血块,痛经,男性面带晦暗、紫红。舌瘀斑或瘀点或舌体紫暗,脉沉涩。
1.5 湿热体质 多见青春期男性,颜面或胸背聚集性红色脓疱、结节、囊肿,较为疼痛,皮肤油腻粗糙,目赤口苦唇红,体味大,黄汗,烦躁易怒,烦闷懈怠,便黏腻尿黄赤,女子月经提前或量多色暗或带下色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1.6 阴虚体质 多见青春发育期或青春期后,颜面、下颌、胸背散在红色丘疹、粉刺或小脓疱,轻微痒痛,点状凹陷性瘢痕,面部油腻不甚,体型偏瘦,头眩耳鸣目涩,心烦潮热失眠,腰膝酸软,食欲好,口干咽燥,便干溲赤,女子月经提前或量少,或闭经,男子遗精。舌红苔少津亏,脉细数。
2 整体调治
2.1 泻郁热
2.1.1 开窗泄邪 凡有郁结之处,日久必有伏热。《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故机体处于气郁、湿滞、血瘀、食停的环境里,久之就会局部郁而化伏热,郁热互结,痤疮遂生。故各种郁滞型体质,刮痧或拔罐胆经风池至肩井、或膀胱经风门至胃俞、或督脉大椎至至阳,开窗泻热散郁。
2.1.2 清瘀热毒 《素问》云:“郁乃痤。郁未有不为火者,火未有不由郁也。”《外科正宗》曰:“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于耳尖或耳背脉络、大椎、肺俞或上述开窗泄邪出痧明显处点刺放血或刺络拔罐,针刺三阴交、血海、膈俞,清热毒、除湿邪。
2.1.3 泄脏腑火 脏腑气血阴阳和顺是损美性疾病治疗的基础。针刺或刮痧大肠经曲池至合谷、迎香、肩髃,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内庭,肺经尺泽至鱼际,肝经行间、太冲、侠溪,清脏腑郁火,则阴阳自稳。
2.1.4 导热外散 《读医随笔》曰:“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气之来路,而后能开邪气之去路。”悬灸膀胱经风门、肺俞、膏肓、四花、肾俞,或劳宫、少府至皮肤潮红温热,导虚热外散,助元阳生阴。
2.2 通三焦
2.2.1 降上焦气 针刺或拔罐中府、云门、天突,或针刺列缺、太渊、内关、肺俞,降上焦,泄浊气。
2.2.2 疏中焦气 针刺或拔罐期门、日月、膻中、中脘、天枢、章门、带脉、太白、公孙,或膀胱经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畅中焦,疏中枢。
2.2.3 归下焦气 隔姜隔盐灸或拔罐神阙,或温针灸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或悬灸肾经涌泉,归元阳,安下焦。
2.3 安神志 若欲全形,必先治神。针刺神庭、百会,或智三针、神门,或太溪、照海,或印堂、太阳、安眠,稳心神,协形神。
3 局部处理
3.1 引毒外聚 《丹溪心法》曰:“火以畅达,拔引热毒之火也”。《医学纲目》曰:“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也。”痤疮多发却久而不外透,或脓透不尽暗斑久不消退者,悬灸或热敷至皮肤潮红,引郁毒外聚,促其成脓,令毒脓得门路而出。
3.2 脓成务透 薛己曰:“凡疮,若不针烙,毒结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要紧之地,若一有脓,宜急针之,使毒外发,不致内溃”。故成脓痤疮,要开户以逐之,刺破脓头,拔罐吸出脓栓,清尽恶血,免生窦道瘢痕,消散暗斑。
4 生活调摄
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态境界,是体质美容的核心要素。勿自行挤捏,熬夜,忌辛辣,稳情绪,维护体质的稳定状态,不致严重偏颇。
综上,痤疮是一种损美性、身心性疾病,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病,其治疗要从调整体质着手,整体调养,最大限度的将体质调整到最佳状态,唤醒并调动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形神兼备,健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