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涑水河流域水环境劣变应对措施探析

2011-04-14武雪梅

山西水利 2011年4期
关键词:泥沙水利流域

武雪梅

涑水河流域在古代是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富水区,这里河水清澈,河湖交错,泉水众多。《平阳府志》中有“闻喜故曲沃地,曲曲也,沃沃也,水绕县东南十数,曲曲多沃壤,晋饶强邑故名曲沃。”[1]涑水流域因其良好的水环境,农耕经济发达,一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夺的重要区域。《左传》中有:“入我河曲,伐我涑川”就是对秦晋争夺涑水河流域的记载。现在的涑水河流域已成为另外一种景象:河道常年干涸,泉湖湿地消失,降水季节性差异大,水旱灾害增多,涑水河流域水环境自然循环系统严重失调。在涑水河流域水环境由彼到此漫长的劣变过程中,人们曾采取了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水环境劣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地改善涑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这些措施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值得研究借鉴。

1 历代措施分析

1.1 清淤通渠

针对泥沙淤积河道,采取清淤措施。清淤对泥沙淤积河道造成灾害有立竿见影之效,不失为防洪减灾有效措施。但这种措施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蒲州府复涑姚二渠记》中有“涑与姚暹渠左右夫家,其田溉润得及者率户役焉。……乾隆甲戌春正月,水功是兴,逮四月成。”[2]从文中描述可知涑水河与姚暹渠沿岸得灌溉之利的人家倾家出动浚渠,正月至四月才完工,人力与财力消耗都很大。

清淤并不能根治泥沙之患。涑水河下游河道曾在唐、元、明时三次人工改道,后均以河床淤塞而被迫另挖新河。清雍正七年、乾隆十一年、二十六年时因淤塞对涑水河与姚暹渠挑挖疏浚三次,仍不免淤塞之患。

1.2 引洪淤灌

利用水中泥沙发展淤灌。淤灌是将带有泥沙和有机质的洪水引进农田来灌溉。泥沙既保持了土壤的水分又防止了土壤灌后板结;洪水带来的有机质使土壤变得肥沃,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分,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淤灌是一种简单而独具特色的灌溉技术。

西汉时,武帝采纳河东太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作渠田”[3]引洪淤田。淤灌使农作物产量增加,河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随之提高。《三国志·杜畿传》魏太祖有“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的论断。

因此,淤灌在涑水河流域被长期广泛使用。宋嘉佑五年(1060年)“河东多引雨洪浊水淤灌,绛州南董村一带引马壁谷山洪淤田五百余顷”。宋熙宁八年(1075)河中府引黄河、涑水放淤农田1.33万hm2。宋熙宁九年1076年,闻喜县民引绛县烟庄峪之涑水至东灌底、西灌底、爱里、东刘家、柳泉等村,淤灌农田333hm2[4]。大规模的引洪淤灌活动,让荒瘠、盐碱地淤灌成肥沃良田。

引洪淤灌与清淤固堤相比要高明得多。这种措施不仅减少了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同时减少了洪水对下游河道所造成的压力。另外洪水携带地表有机质对所灌之田有百利而无一害,这种措施特别值得在山区地带推广使用。

1.3 筑坝拦沙

针对河水携带的泥沙采取拦沙措施。乾隆《解州全志》卷十六记载,御史胡定曾针对当时黄河泥沙问题上书朝廷,建议在“中条山一带涧中……涧口筑堤堰,水发沙滞,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此建议在涧口筑堤堰减缓水流,滞沙肥田。在现在看也不失为一条好的环保治沙的措施,可惜以“河流本自浑浊……汰沙澄源,古未有行之者”为由而被拒绝。涑水河的支流白沙河,含沙量大,经常造成姚暹渠淤塞,民国20年(1931年),省建设厅在白沙河沟口瑶台下修一座石笼阻水坝,由于石笼坝基础太浅,白沙河水流急,1933年石坝被冲坏,未起到阻水拦沙作用。以上两种治沙措施比较,治沙要结合水流一起考虑,尽量避开或减轻水力对泥沙的搬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固堤防洪

人们曾针对涑水河流域降水季节差异大,暴雨对河渠两岸浸蚀的情形,采取了固堤措施。清《闻喜县志》卷十一记载,闻喜城南临涑水河“平时一衣带之限,深不及马腹,邑人往来设板焉。及夏秋暴涨,众壑皆归,冲崩澎湃……两岸湍啮如壁,填淤加漫”,可见暴雨对河堤两岸浸啮严重。明清时多次强烈侧蚀,将闻喜南关、西关和道路冲毁,人们面对灾害只能“旋修旋记”。当时人们只用最简单的方法对浸蚀严重的堤坝进行修复,没有重视降水季节性差异增大的根源。

1.5 村规民约

在涑水河流域水环境不断劣变的情况下,河渠水量日益减少,为争夺水利,沿岸村民水利纠纷不断。为了化解纠纷,消除矛盾,一些村闾自己协商制定村规、乡约。闻喜的张村旧有水渠,灌溉田苗,“其水番则东西二村共十六番,轮流灌溉……”[2]此条规定的是轮番灌溉,排序明了,交接有时。《涑水图碑说》中“仰管渠老人宋九亨同各村渠头,照依原额番次叫唤役夫,……并工挑挖疏浚,以便灌溉,务要深广如法,期在水利必行。”[2]这规定的是对渠堰的维护责任。这些水利条款由乡官耆老和有威望的人倡导并主持订立,简单明了,细致周全,赏罚具体,繁且不乱,易被村民接受,对私自截河堵堰,起着制约规劝的作用,是一种自治的好办法,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

1.6 开采地下水

近现代涑水河流域地表水量减少,已不能满足干旱期的农业灌溉需求,人们开始开采中深层地下水。1946年山西成立了凿井局[5],大规模凿井则在建国后。1952年一年中,新开水井7270眼,洋井(即深井)79眼[6]。这种凿井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地下水在这一时期被大量而无节制地开采.

开采地下水是人类面对水资源减少所采取的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在现条件下开采地下水可解缺水的燃眉之急,却会给人类带来无穷后患。地下水被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泉水逐渐枯竭。涑水河流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地下水大面积开采,已出现多处地下漏斗,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居住环境。

2 现代应对措施发展

从人们面对水环境劣变采取的应对措施中不难看出,修堤筑堰、发展淤灌、开采地下水等,这些措施只是用来应对水环境劣变的权宜之计。当时人们并没有将改善水环境纳入思考范围。因此这些措施没有起到改善水环境的作用,有些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剧水环境的恶化。面对现在水环境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全面分析水环境劣变的各种成因,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从根本上进行治理。

2.1 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区域水环境

草丰林茂能够涵养水分,控制水土流失。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中的水分,使水循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植物茂密的枝叶和强大的根系能缓冲急雨,减少雨水冲刷,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均能起重要作用。

《汉书·食货志上》有“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意思是从九万顷总土地中除去山泽邑居1/3,其余垦为耕地。由此可知,当时包括涑水河流域在内的魏国国土经过开垦之后,已多是耕地而很少有森林。失去植被保护的地表受雨水严重浸蚀,泥沙危害出现。到汉武帝时,潘系提出“淤灌”。

明清时期政府极力推行垦荒政策,《蒲州府志》载:“永济、虞乡、临晋、猗氏等六县积极开荒4028顷60亩4分。涑水流域内5次特大水灾均发生在明以后,特大旱灾亦发生在明以后”[7]。失去植被涵养的涑水河流域,降水差异性增大,水旱灾害也越来越严重。我们要重建涑水河流域良好水环境,必须恢复原有的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还草,并有效管护,加强流域内植被绿化和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良性循环。

2.2 保护地表水、地下水,维护区域水循环

水循环系统是水自然形成的循环系统,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各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水互相补给,互相影响。地表湿地水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湿地水下渗可以补充地下水。地表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直接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近代涑水河流域的地表湿地如董泽、伍姓湖以及一些较小的时令湖、沼泽、蓄水洼地的消失,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泉水逐渐枯竭,河水流量减少。

现在涑水河流域的地表水已经大多干涸消失,地下水位很低,水循环系统日益恶化。水循环严重失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对这一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强对水循环系统维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2.3 节水兴源,解决好环境与发展问题

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是我国人民二千多年来的两难抉择[8],在涑水河流域水环境劣变过程中,我们看到人类从近期利益出发,大面积毁坏森林草原,过度用水,引起水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现涑水河流域可利用水量十分紧缺,节水兴源是当下减少水资源消耗的必要措施,是维护水循环系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我们:生活用水上,大家树立节水观念,养成节水习惯;农业用水上,重视节水灌溉,同时利用洪水资源,新建旱井集雨灌溉。工业用水上,循环使用水资源,发展低耗水工业。总之,发展要“量水而行”,要与维护水环境系统保持一致。

2.4 完善水利法规,促进水环境良性发展

从村规乡约中看出,约束与激励对水利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我们在论证水利工程、解决水利纠纷、严格取水许可管理、控制地下水开采等方面不断完善和规范立法,这正是为改善水环境、发展和谐水利而积极努力。

涑水河流域水环境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维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要使其水环境恢复原有的青山绿水,还需要长时间更深入地研究对策,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确保河道保持最低生态流量,恢复自然流水,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使洪涝灾害、环境污染、湿地退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得到根本好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孔尚任.平阳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5:101.

[2] 张学会.河东水利石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233,258,260.

[3] 张荷.晋水春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6.

[4] 裴都红.运城地区水利志[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525.

[5] 山西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760.

[6] 于志成,高永祥.运城地区水利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39.

[7] 郑连弟,贾振文.河东自然灾害下盐池水利对策.河东盐湖防洪要略[M].运城市水务局,2009:16.

[8] 邹逸麟.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J].复旦大学学报,2005(3):49.

猜你喜欢

泥沙水利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泥沙做的父亲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