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论水
2011-04-14陈维杰
□ 陈维杰
纵观历史,无论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是儒家的孔子、孟子,甚至包括国人崇拜的域外神灵如来佛、观音菩萨等,他们除了具有常人所难以具备的人格魂力与非凡意志之外,还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喜欢借物喻理,通过对物象的表层观察,总结提炼出一套影响千年的哲学思想。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之时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先哲们在选择“借物”对象时,也自然首先选择“水”,并由此洋洋洒洒书写出不同流派的文章。
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意思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显然,老子是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增加的高度。本来老子之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但水又与其他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善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这种德行恰恰与老子之道正好吻合,故而受到老子推崇,并由此向后人提出了效法水的处事哲学——谦卑、宽容、不争。老子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时。”(《老子·八章》)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应像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像水一样准平有信;为政要像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而动。老子如此这般地良苦说教,不能不说是为后人的人生之旅提供了有益的路标和参考。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主要代表,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巨人。庄子也特别喜欢借水悟“道”,阐发真谛。“水之性,不杂则清”(《刻意》),“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意思是水静则清,水动则浊,启迪人们要“心如明镜台”,不可掺杂念,这对后世的当政者更具借鉴意义。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虽然轻视“天”的作用(《论语·阳货》载:“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却不疲对“水”的乐趣。《孔子家语·三恕》中有一段关于子贡问“水”的记载便颇能说明问题。子贡问询于孔子观水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从孔子的这番言论中可以看出,夫子是借以水为比德的载体,描绘出了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涉及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九个方面。显然,这时的自然之水在儒家文化里是变成了涵养后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
孟子作为“亚圣”,其学问深得孔子的嫡传,且还有所发展。比如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言“仁”,孟子则讲“义”;从政治角度看,孟子还主张“仁政”。孟子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为了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也一次次地借用水的特性来设喻说理,阐发主张。他说:“民之归仁也,犹水就下,兽之走圹也。”意思就是说,民心归顺仁政,就如同水顺流而下,野兽自然向旷野奔跑一样,这个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他藉此警告统治者,只有施仁政于民众,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才能使百姓“犹水就下”般地望仁德而归附。显然,孟子的理论较之前者更为务实。
除了儒、道两大流派的思想对国人传统意识极具影响之外,作为域外传入的佛教经长期的融入与发展,对国人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并且佛经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其中以“水”为题材的寓言故事并不乏见。如南朝萧齐时天竺(古印度)僧人求那毗地作译的《百喻经·入海取沉水》中讲述:“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必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对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这则故事旨在告诫人们,凡劳动果实,就像大海捞木一样来之不易,理应珍惜,引深至行为准则则为——凡事者,不能急于求成。《渴见水喻》则讲述:“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注,为印度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这个故事的表象是口渴了要喝水,但有了水,却还想非喝完不可。寓意欲望无尽,将会给人生带来困惑和苦果。告诫人们要节制自我,低调做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
从以上六则借水寓理的言论看,儒、道、佛三家的思维方式及逻辑思想的确不同,但共同的都是教育后人要光明磊落、洁身自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言而有信、淡泊明志、民生为先、不甘后人,这或许也是我们所有东方文化的共同根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