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冬季浇水“五浇五不浇”
2011-04-14刘荣国
刘荣国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农业服务中心 225512)
冬春季节温度低,日照短、光照弱,这些不利因素致使棚室蔬菜生长速度慢、耗水量小、叶片蒸腾量小、土壤水分散失少,所以菜农之间流传“棚室蔬菜冬春可以百日不浇水”的说法。这种说法虽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我们也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冬春季节天气冷、水温低,如果频繁浇水,植株不仅不需要,而且还会带来危害,使地温下降、土壤通气不良、根系受损,吸收能力大大降低。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还会发生沤根,使根系大量死亡。另外,冬季气温低、通风少,频繁浇水会使棚室内湿度长时间降不下来,叶片结露时间长,这就为病害的发生、蔓延形成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棚室冬季浇水一定要掌握“五浇五不浇”的原则。
1 浇晴不浇阴
即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水。具体浇水时间要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来确定,要严格遵守晴天浇水、阴天少浇或不浇、雨雪天切忌浇水的原则,尤其在寒流和阴雪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在这一时期浇水,以免造成地温下降引发蔬菜沤根死棵,或造成棚内空气湿度增大,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浇水时间则应安排在晴天,浇水后最好能有几个连续晴天。
2 浇前不浇后
即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水。午前浇水地温恢复快,可有足够的时间排除棚室内湿气;中午不浇水,以免高温时浇水影响根系的生理机能;也不宜在傍晚浇水,以免造成棚内地温下降后不能恢复,造成植株死亡。湿度过大也易引起蔬菜病害大发生。大部分菜农在上午10点之后浇水,这样做非常不妥。因为在晴好天气,上午9点之后是棚温上升最快的阶段,到10时棚温可达25℃以上,此时地温也不低于20℃。若这时浇水,井水的温度一般在14℃左右,井水的温度与地温相差太大,容易造成伤根、死棵现象。而早上刚揭开内膜时,棚温在 13~15℃、地温在 10~12℃,若此时浇水,井水的温度与地温相差不大,不容易造成浇水后伤根现象。
3 浇小不浇大
即浇小水,不大水漫灌。冬春季节温度低,蒸发量小,蔬菜需水量也小,故浇水次数少、浇水量小。一般情况下,采用隔行浇小水,忌大水漫灌,每次浇水量只有夏季浇水量的1/3~1/2。如越冬番茄,定植时多采取大小行起垄栽培,冬季浇水时可以采取隔行浇水,小行浇水两次、大行浇水1次,减轻浇水对地温的影响。切忌大水漫灌,以防低温高湿导致蔬菜沤根以及病害的蔓延。
4 浇温不浇凉
冬春季节水温低,浇灌用水要先在棚内预热,待水温与地温接近时再浇。浇水应尽可能用井水,因井水温度较高,可减少对蔬菜的生理刺激。水温最好不低于12℃,切忌直接使用河水、池塘中的冷水灌溉。浇水后,关小甚至关闭通风口,使温度达到并稳定在32℃以上达1~3h,提高棚室内温度,以气温促地温,待地温上升后,及时通风排湿。
5 浇暗不浇明
即浇暗水,不浇明水。冬春栽培蔬菜要坚持做到膜下暗灌,有条件的可实行膜下微滴灌,这样可以有效阻止地面水分蒸发,降低棚室内的空气湿度,防止病害发生。特别是深冬季节,使用微滴灌对蔬菜生长时所需水、肥、气、热的平衡与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前中期使用微灌,有利于促根控秧,控制棚内空气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微滴灌还能有效控制水量,减少深层渗漏的水量和肥料流失,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蔬菜品质。
除以上5点之外还应该注意在浇水冲肥时,一定要慎用含氮量高的复合肥,因其使用后会降低水温,致使浇水后大幅度降低地温。深冬季节应多施一些生物菌肥和有机肥,以利于提高地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