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和谐校园”建设的特色 “学生街”规划
——以长江大学东校区 “学生街”为例
2011-04-14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柳 飏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1 “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
2004年10月,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要素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是人与社会美好未来的描绘,是以人为本、科学有序、共同繁荣等目标的有机统一。高校作为城市社会相对独立的组成单元,在推进和谐的进程中,既存在着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内地的高校经历了从 “闹市藏幽”到 “郊区化运动”和从 “精英培养”到“大众普及”两方面的演变过程,前者是校园形式的变迁,后者是高校精神的裂变。到2011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是建国初期的数十倍,这就注定了目前的大学校园和大学教育面对的不再是是少数精英分子的选择,而是一个时代普通大众的需求。“郊区化”运动解决了基本的校舍问题,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校区的校园环境塑造往往缺乏亮点、社会化公寓以及学校周边环境管理形势复杂和学生对于课余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意度较差。这些矛盾往往相互关联,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性格的促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因此通过校园规划的方式梳理矛盾、应对矛盾、解决矛盾最终实现 “和谐校园”目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举措。总结起来,“和谐校园”建设须实现学校人员之间的和谐、学校与校外人员之间的和谐及校园内外环境之间的和谐。
2 “和谐校园”中的 “学生街”因素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依靠校园规划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同时又突破了单纯依靠校内规划的传统。黄世孟先生在 《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中是提出了 “隐形校园”的概念,认为对大学产生重大效应的周边区域应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3]。“学生街”作为近年来在高校校园周边区域形成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空间形态应受到较多的关注。“学生街”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街道区域。当今,“学生街”在为广大学子提供充分自主选择和自我满足的同时,也遭受着如影响校园秩序、破环校园景象、腐蚀校园文化等非议。对此,应该意识到 “学生街”是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应当尊重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把它作为学校和城市社会之间的对话窗口;此外,也要注重对它的再次规划,对于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乏秩序、盲目滋生、唯利主义等与 “和谐校园”建设相抵触的现象和经营形式,要借助校内外各方的力量进行逐步摒弃,从而完成 “学生街”的自我更新,更好的服务学生。简雅各布斯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在不好的街区,学校不仅在物质条件方面,而且也在社会形象方面,成为受害者;相反,成功的街区则会通过斗争改进它们的学校[4]。长沙河西大学城内 “学生街”是一个典型案例: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顺应自然、悦纳外界的校园布局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商业形态和街道空间较好的结合在一起[5],充分运用了高校校园环境及文化的扩散效应与城市社区给予高校发展的后续动力,实现城市与学校和谐共赢的效果。
3 长江大学东校区 “学生街”的现状
3.1 项目概况
图1 长江大学东校区“学生街”区位概况
长江大学东校区位于荆州市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风村,属城市边缘,四周有大量农村集体用地和村民自发建设的民房。随着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汉科、新风、南院等几个校外学生生活区的建设,原本分隔学校内外的几条城市道路成为餐饮店面丛生、人流活动密集的 “学生街”(见图1)。
长江大学东校区的 “学生街”主要有南门外的曲江路和大小西门外的新风一路,其中新风一路形成较早,且南北向道路对同样朝向建筑店面的制约较大,发展趋于饱和。曲江路是一条东西向城市支路,东起南湖路,西至学苑路,穿越了长江大学东校区、荆州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城南大学城内的高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 “学生街”,其中曲江路长江大学东校区段东至长江大学南门,西至小西门并连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全长1200m左右,宽8~10m。
曲江路北侧是长江大学东校区,南侧是南院学生生活区。主校区的功能逐步集中使得南院成为学生主要生活区,横穿曲江路以及在曲江路上进行消费已成为长江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近几年来,曲江路两侧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曲江路的长大南门和小西门附近原本有少量民房,主要经营餐饮,现有逐渐向南门、小西门两侧扩展的趋势,并且东西两侧间的 “真空地带”逐渐消失;②曲江路上的民房由数年前的 “一侧民房,一侧农田”发展为如今真正意义的 “街道”风貌;③曲江路两侧民房的主要功能由过去单纯的居住、出租、餐饮向着集吃、住、娱、购于一体,全方位、多时段服务学生课余生活的方向发展 (见图2)。
3.2 “学生街”存在的合理性
曲江路 “学生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并逐步升级,依靠的就是新型的学生消费群体和高校开放包容的管理模式[6]。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人际交往的空间和课外活动的形式,周边社会人员也因此增加了就业,提高了生活水平并提升整体素质。学生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和优势:
1)成本的最小化 曲江路 “学生街”自发形成,建设以及经营的成本完全来自校园周边区域的社会资金,这样就弥补了校园配套设施尤其是新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问题,使得学校能够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放到教学上来。
图2 曲江路“学生街”现状
2)使用的便捷化 长江大学东校区相当一部分学生居住在校外公寓中,与主校区的相对隔离必然造成学校内部分服务设施诸如餐厅、商店等使用上的不便。“学生街”位于学生住地旁,更加受到学生青睐。
3)经营的自由化 大学生群体具有追求现代、时尚、新鲜物质形态的共性,在这方面,“学生街”由于建设主体是非校方且成本低廉,能够依据学生喜好灵活的变更自身的经营内容,随时随地适应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要。从商业经营的一般特征上来说,始终保持的新鲜感就是保持旺盛人气的秘诀。
3.3 “学生街”存在的问题
目前,曲江路 “学生街”在经过较快的自发发展后,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也就是常说的 “门槛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品质不高 曲江路 “学生街”的载体主要是自发建设民房的底层,大多具有空间有限、设施缺乏等共性。一般的餐馆内厨房与餐厅连同一体,严重影响就餐环境,其他商店也由于经营面积有限,不利于商品展销。
2)各自为政 由于 “学生街”自由经营,以利为重,存在着无序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配置的问题。譬如 “学生街”内的建筑退让街道距离随心所欲,广告招牌参差错杂,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交往空间缺失,功能组织混乱等等。
3)难于管理 近年来,大学及其周边环境日益复杂,校外 “学生街”在方便学生、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的安全隐患。曲江路是长大校区与学生生活区的中间地带,人员构成与环境状况复杂,学校管理方鞭长莫及,诸如防暴、防火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由此可以得出,未来 “学生街”的发展必须在有关部门统一控制和引导下,纳入学校校园总体规划,实现学校内外、师生与社会人员间的和谐共赢。
4 长江大学东校区 “学生街”的规划设计模式
“学生街”不仅是存在于当今大学校园及其周边的一种街区形态,更是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在经历了自下而上的粗放式、分散式、自发式发展阶段后,“学生街”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亟待提升的服务品质已迫使其完成由表及里、从街区风貌到氛围的转型。另一方面,部分商家已完成的资本积累为 “学生街”的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学生街”应依据城市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特色,强化功能,提升层次,由原先的仅仅提供学生日常生活要素的物质空间向丰富校园文化、和谐校园内外的精神场所转变。
4.1 空间积聚、功能强化、便捷易识的街区形态
“学生街”能够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积聚性和便利性,两者实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学生使用的便利必须建立在商业积聚经营的基础上,而商业经营的过于积聚必然导致一部分人使用的不便,这就需要对 “学生街”的人流及消费特征有一个清晰把握,从而合理组织功能分区。通过对曲江路“学生街”的调查,86%的人流从长江大学南门和小西门进入曲江路 “学生街”,因此可以将学生的行为分为诸如吃饭、购物的日常必须行为和诸如K歌、上网、打台球以及文化活动的休闲随机行为。对于前者,在规划布局和引导时应注重向南门、小西门等人流密集处集中布置;而对于后者,在南门与小西门之间布局能够有效带动街道中段的发展,同时也避开了进行日常活动的混杂人流。在整个街区的布局中,坚持积聚的原则,突出功能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功能合理的选择店面,最终方便的服务学生。
4.2 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秩序井然的校园风景
目前,曲江路 “学生街”的整体环境与一墙之隔的校园内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建筑高低错落、色彩混杂且绿化面积少,消防、环卫设施缺乏,交通秩序混乱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保持街区建筑的风貌、色彩与学校内部建筑基本吻合;其次要突出商业街道本身所具备的特质,其建筑高度和前后退让由高宽比 (≤1.0)及功能所决定;街区内要配置包含行道树、景观节点的绿化系统,增强商业休闲空间的趣味性;要按照规范满足建筑密度和防火间距以及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街区内的交通问题,应结合道路现状以及人流特点,采取近期局部远期全部的步行规划模式,车行交通应尽量利用外围环路解决,保证学生在街区内娱乐的安全和舒适 (见图3)。一个整体和谐且有自身特质的别样景观必然会融入整体校园当中去。
图3 曲江路“学生街”主体功能布局以及交通流线
4.3 别具一格、汇聚人气、安全易达的交往平台
当今的大学校园具有开放化、多元化、社会化的特性,大学生心理上也具备认知性、交往性等需求[6],从前闭门造车、寒窗苦读的现象正一去不复返,交流、合作、共赢正成为大学教育的主导和主流。在校园内部尤其是新建的校区往往缺乏数量足够、有一定私密性、生动有趣的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学生街”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矛盾,一个尺度宜人的小型广场、一个流光溢彩的跌水喷泉,抑或一条穿透的连廊、一间典雅的茶室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理想场所。
4.4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生动别致的创意摇篮
长江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学校定位是科技研究性大学。长江大学的学生深受古城文明的熏陶,再假之以创意元素的激发,寓学于乐,必然会得到从创新精神到创新意识全面的发展。一方面,街区内可适当配备新奇超前的诸如loft、soho等的建筑形式以及诸如创意DIY等消费品门类;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租赁一些铺面进行设计风格、经营手段以及结合本专业的简单产品制造的大胆尝试。
4.5 相辅相成、扬优弃劣、合作共赢的和谐之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社区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学校拆除了围墙,更多的是拆除了阻碍学校与城市联系的屏障。学校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节约成本;而城市街区依托学校不断改进不足并提升自身档次,获得经济文化双重效应[7],实现双赢的效果。在长江大学周边,通过对 “学生街”的打造和包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除学生以外的城市人流甚至旅游人流,提升荆州城南片区的地块价值,继而进行商住结合的开发,最终,良好的物业管理又会对 “学生街”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
5 结 语
高校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而 “学生街”则可成为大学的窗口。“学生街”作为一种容纳校内外人员、承接校内外环境的特殊空间形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成为建设 “和谐校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 “学生街”由自发无序向集约统筹的转型中,应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强制作用,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满足学生乃至教师、校外人员的切身需求,最终实现校园内外和谐有序的共生、发展。
[1]蹇福阔,李蓉.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8-20.
[2]陈强.大学生休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J].传承,2008(10):36-37.
[3]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5):46-49.
[4](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陈炫,魏小春.高校外周边地区 “学生街”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南大学周边 “学生街”为例 [J].建筑学报,2006(10):72-75.
[6]程潇潇.岳麓山大学城周边“自发学生街”构成与规划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2008.
[7]张郁.日本学生街介绍及启发——兼议国内高校学生街的现状和发展 [J].规划师,2002(10):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