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加快半牧区建设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2011-04-14
文│特约记者 刘 旗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在不同时期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山西实际,大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一、草地资源丰富
1.草原情况。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地丘陵面积大,草地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农区草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地普查统计,全省草地总面积6828万亩(其中3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地5566万亩,约占草地面积的5/6;300亩以下的草地1262万亩,约占草地面积的1/6),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9%。按照国家草地分类标准,全省草地可分为暖性灌木草丛类草地、山地灌丛类草地、山地草原类草地、山地草甸类草地、低湿草甸类草地、疏林类草地6大类、32个组,110个草地型。草地共有植物101科、897种,可供饲用的牧草500余种。
2.草原畜牧业。截至2010年底,山西省牛存栏201.89万头、出栏80.28万头,羊存栏1182.87万只、出栏849.28万只,生产牛肉11.75万吨、羊肉12.87万吨、鲜奶102.49万吨、羊绒1115吨。
二、草原畜牧业快速发展
199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省草地建设速度每年达到2%的目标任务,全面拉开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序幕。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模空前。各地紧紧抓住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汾河流域治理等国家和省生态重点工程,通过大力引进新草种、推广种草新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大搞荒山荒坡种草和“三化”草地治理,连续十年全省人工种草年均百万亩以上,累计种植优良牧草1000多万亩,改良草地700多万亩。在加强建设的同时,各地始终坚持治理与管护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行轮牧、休牧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制,大力推行围栏封育、防治草地病虫鼠害、预防草原火灾等管护措施。十年间共围栏育草150多万亩,累计防治草原病虫鼠害2000多万亩次。
2.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迅速转变。转变养殖方式是各项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着力推进自由放牧、分散养殖向规模圈养、集中育肥转变。2000年以来,京津风沙源治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草食畜棚圈建设、汾河流域草地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五大工程累计支持建设棚圈300多万平方米,新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场)2000多个;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23010台(套),约使60万头(只)牛、羊等进入小区(场)饲养,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全省草业经济快速发展,立草为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共识和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种植业结构随之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明显转变,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3.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一是生态效益。在工程实施区域,植被的生产和生态能力逐步恢复,水土流失明显降低,风沙危害明显减少。晋北地区林草覆盖率由工程启动时的16.1%提高到40%以上,大风扬沙天气由治理前的每年10~20天降低到每年5天左右,大风日数由治理前的23天减少到近几年的10天左右,草原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大作用日趋显现。二是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种草养畜、草畜平衡工作,实现了草地建设与畜禽数量的双增长。2010年草食畜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385万头(只)、930万头(只),草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牛羊肉产量、奶类产量分别达到24.62万吨、102.49万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同时,通过发展草原畜牧业、草产品加工业,有效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在城市和城郊以外县区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5%以上,在农民现金收入中的比例也超过40%,部分县甚至在70%以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草原畜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起步并取得较好成绩,是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始终把改善生态作为草地建设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群众生计和地方经济发展,致力实现生态改善与农民富裕“双赢”目标。
第二,坚持草畜配套,实行种草与棚圈建设相结合。正确处理草畜矛盾,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以草定畜,以畜育草,草畜有机结合,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工程带动,实行重点突破和面上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加强示范区建设,以重点工程带动面上治理。
第四,坚持依靠科技,实行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既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又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第五,坚持依法治草,实行依靠法制与自觉参与相结合。加强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倡导生态文明观念,营造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氛围,增强草地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为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而努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山西省半牧区建设,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山西省半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山西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山西省半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2.出台《山西省草原植被恢复费收取标准》。根据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同意收取草原植被恢复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山西省已制定了《山西省草原植被恢复费收取标准》,目前正在审定中,力争尽快出台。
3.全面开展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为了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水平,山西省将在草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
4.大力实施牛羊发展战略。牛羊是山西省畜牧业的最突出优势,为了提高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山西省将大力实施牛羊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