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

2011-04-13文丰安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才大学生教育

文丰安

(重庆工商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47)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

文丰安

(重庆工商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47)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并且付出长期努力的系统性工程。高等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基地。要切实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教育改革入手,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点,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以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的人才储备。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多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1]。在受教育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增长社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很有益处。

全球创业教育的兴起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创业能力被认做是“第三本护照”,它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了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创业教育探索。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此,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开始于1999年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所谓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即具有创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素质的人才[2]。而要从创新创业的素质方面来看,创新和创业型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其一是要具有精深而广博的知识结构并能应用;其二是观察力方面要准确而敏锐;其三是思维能力方面要科学而严谨;其四是要具有奇异的、丰富的想象力。

对我国具有一定条件的高校来说,创业教育,特别是对在校本科生的创业教育是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开发和提高在校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使毕业生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既能去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就业,又能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以缓解和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把高校中的技术和知识更好地转化成社会资产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学校理念的构建

(一)培育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应具有的特色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教学型大学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与创业型人才,防止盲目攀比现象的发生。教学型大学是培养中等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设置,淡化专业设置,增加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实用性的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第三,在培养模式上,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心理与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现代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为背景的一种现代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其基本精神,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坚持两条主线并进:一方面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以创业家培养为核心,培养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家或企业家。在具体实施上,学校通过基础层面的教育教学、操作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制度层面的建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促进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业的观念。

1.大学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制度性的支持

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性的支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机构的建立,如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本校内负责创新创业型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并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指导;二是要有资金支持,如“孵化园学生创业基金”、“学生创新创业专门基金”等,对有需求且有这方面潜力的学生进行创业以及助学的支持;三是要建立师资队伍及其培训的长效机制;四是要有激励机制,包括对教师、学生、专业建设等的相关人员的激励机制等。

2.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构建适合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体制

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要打破传统教学框架,在课时的安排上,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关系要处理恰当;注重学期改革,如实行长短学期制,便于将理论性强的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能分学期交叉地进行安排,并且能建立弹性学制;在对学生管理中,可尝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组建专门的实验班,并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这样就能实行严格的训练制度;在考核方式上,对一些创新创业方面课程的考核可以建立新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既当考生又当评委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新体制。

3.利用校园网络系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高校应该为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提供一切方便条件,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校园内利用校园网,突破空间的围墙、时间的界限,促进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网上交流。全校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收发和聊天室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师生网页进行交流。学生在校园网上感受网络文化的熏陶,也可进行音乐欣赏,陶冶自己的情操;学生可在音像资料馆和电子图书馆中,搜集与自己学科知识内容相关资料;同时学校还应培养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发布的能力和公告板的使用能力。校园网上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讨论平台,合理规划硬件设备的分布,从而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建立创业教育评估机制,促进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考评方式上,可以采取制作创业计划书、案例答辩、角色模拟表演等形式;在考评主体上,可以采取任课教师评、校内外导师组综合评、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方式;在考评内容上,把理论知识和创业能力的评估分开进行,同时作必要的融合渗透,并加重创业能力评估的成绩比例。此外,还可以设置创业创新学分,以调动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建设高校创业文化及校友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技能以及创业思想的教育

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思想,重视创业文化教育,开展“创业论坛”系列活动、创业素质讲座等活动,邀请一些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等来校讲学,所讲的内容可涉及创业的一系列思想,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给学生传授一些他们自己从实践中得出来的创业的经验教育和技能,从而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创业的理想。同时还要设立多种关于创业方面的奖学金,使大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奖学金,自然拉近与那些成功的创业者们的距离,同时也增加在校大学生们将来创业的现实感,从而大大丰富创业方面的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学校孵化园等的建设,让在校大学生巩固“创业”教育理念,从而牢固树立创业的思想观念[3]。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

通过积极鼓励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潜能,从而使有这方面潜能的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和课外教学中要大胆地引导他们提问题并思考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要注重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公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大学生其他群团组织的活动,搭建学生创业的平台,为其今后的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尊重和发现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创新,并积极给予指导;通过各种平台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锻炼提供积极帮助,从而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与实践,必须将创业教育指向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创业的理念向各专业扩散与渗透,将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统一起来,形成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综合教学体系,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系统。创业教育体系是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内容、创业教育方法、创业实践四个层面构成的系统工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既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课内教学计划中,在必修环节开设创业教育实践课,使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均接受创业普及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把它内化为学生特有的创业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大学教育要走出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培养出具有开拓性、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创业型人才,当务之急是创新教育模式。大学创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确立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得到增强,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和开创性得到发挥。大学创业教育要注重开发潜能,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竞争力与成功效率,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综上所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环境既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源泉。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创新创业案例教学以及与一些成功创业人士的现场讲座共同进行的方式,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创新创业的愿望和兴趣,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是其价值实现的最好体现。他们面对的是真正成功的人生,是真正值得青年人崇拜和追求的偶像。要通过分析一些成功创业者的成功的经历和原因,使学生们学会捕捉商机的一些经验。同时通过对素质的剖析,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做好艰苦创业、勇于承担的心理准备。对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方式有很多,比如抗压训练、素质训练营、团体活动等,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坚韧不拔、勤奋向上的意志品质。

(二)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应创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将创业知识与基础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融资技巧、谈判技巧等纳入课程的教学中,并且适当配合一些选修课程。在课程讲授时要注重实用、高效。

在培养方略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学生专业课程的渗透及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教育和引导好学生把学习好书本知识与积极投身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与个人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其在创新、创业和创造等方面的精神。要精心组织好对学生的创业知识、理论和经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较高的创业技能和素质。创业知识、理论和经验是其成功创业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真正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关于创新创业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知识,使他们能科学认识到创业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并能深刻地领悟他人成功的创业经验,奠定其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提高创业的有效性,减少其盲目性。要积极推动好创业的实践。所谓创业实践就是创业精神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关于创业的知识、理论、经验在实践中的运用,这对培养好大学生的良好创业能力和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的创业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积极的校内环境。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应本着“支持、鼓励、倡导、扶持”的原则,积极为学生的创业创造好条件。为保证创业成功,高校应采取技术指导、生活补助、创业咨询、跟踪辅导等方式来积极进行扶持。要注重宣传,表扬创业的大学生们主动地投身经济建设、敢于创业的奋斗精神,并号召其他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为创业活动营造好的舆论氛围。要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努力激发广大学生们的创业意识。积极开展一系列符合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二课堂的教育,要通过良好的科技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积极启迪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促使广大学生萌发创业的理念,为他们描绘创业的蓝图。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展模拟创业实践。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要让广大的成功创业者和一些企业家走近大学生,走进校园,与学生座谈,给学生授课、办讲座。让广大学生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自觉接受熏陶,从而将深埋于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创业动机激发出来。要改革课程的设置,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好条件。其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积极围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来进行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要注重精简过旧知识、因材施教和加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要让学生们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来参与到本专业的实践中去,并形成以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几个块所构成的主要的课程设置,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自己、了解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到创业的价值及其艰辛,形成敢为人先、独立、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创业心理[4]。同时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健康教育、兴趣和特长教育、挫折教育与品德教育,完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他们的创业品质。要出台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学生们大胆创业。积极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以及科学的经营管理能力。坚持搞好开放式的办学实践,让广大学生能积极进行创业的尝试。高校应当营造鼓励探索、激发学生创业动机的氛围[5]。探索对外合作办学。坚持做好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向。高校要利用企业促成科研成果产业化,并通过学生的实践进一步将研究推向深入,而企业的奋斗者们的创业实践和创业历程还能够培养和教育学生,使企业与高校实现双赢。同时要对有志于从事创业活动的同学,进行兴趣和优势分析、个别指导,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当前,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要努力坚持好“第一资源是人才资源”观念的科学论断,把自主创新作为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点,要大力实施好人才强国的战略,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建设好宽松的发展平台。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成一支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创新创业型的科技人才队伍。

[1]顾文兴.创新与创新体系[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2]曹能国.发挥高职优势 大力培养创业人才[J].职教论坛,2003,(16):37—39.

[3]吴维亚,姜左,吴海云.高职创业人才的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66—68.

[4]刘新贵.才聚业兴 才散业衰 国之根基 才力之势——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的才智为本[J].人力资源,2004,(2):75—78.

[5]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40—42.

责任编辑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

G64

A

1007-905X(2011)02-0212-03

2010-11-20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09SKI21)

文丰安(1973— ),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与党建。

猜你喜欢

人才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