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统购统销:一个经济史的分析框架

2011-04-13陶艳梅李幼军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粮食政策

陶艳梅,李幼军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北方工业大学 科研处,北京 100144)

粮食统购统销:一个经济史的分析框架

陶艳梅1,李幼军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北方工业大学 科研处,北京 100144)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重大举措之一。严峻的的粮食供求矛盾是它出台的直接原因,而配合“三改”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则是深层次原因。分析整个政策出台过程,可以发现党对统购统销政策的采用具有许多不得已之处。从短期看,统购统销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是显著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有不小的弊端。

统购统销;原因;考量;效果;作用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中央的重大举措之一。它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考量过程。它的实施不仅对当时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我国经济社会体制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即便在今天,统购统销政策对我国现有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结构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深入细致地研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制定过程及其作用,极有意义。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历史原因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这标志着长达39年之久的统购统销政策正式开始实施。从历史渊源来看,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与当时的粮食危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严峻的粮食供求矛盾是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

1953年前后,我国粮食供不应求,第一次出现紧张局势。据粮食部1953年6月2日的报告介绍:“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度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减产量竟达到40%左右;同时,1953年小麦受灾严重,预计减产达到70亿斤。”又加上农民因灾而产生惜售心理,致使粮食征收和收购工作形势相当严峻。当时,全国财经会议粮食组集中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很多,办法不多,真有点难以为续[1]。

1953年粮食危机之所以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城市人口和工业用粮增加。据统计:“1953年,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占到全国人口比例的13.3%,比1952年增加了663万。”国家对粮食的征收和收购数由1950年的355亿斤增加到1953年的721亿斤,3年时间增加了一倍以上,但仍不能满足城市人口需要。同时,工业化建设也提速进行,基本建设投资年增量高达75%,需要大幅度增加粮食原料供给。二是停止粮食进口,增加外贸出口政策的实施。新中国成立前,大城市的面粉工业原料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口小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停止粮食进口的政策。相反,用农产品换取大量的工业设备,使得外贸出口(主要是粮食出口)增长达到25%,这无形中加剧了粮食紧张的局面。三是农民生活改善,消费粮食总量增加。四是解放初国家通过国营粮食公司平抑粮食市场的手段失灵,农民惜售严重,粮商抢购囤积居多,市民大量储粮。当时估算:1953到1954年度,国家需要掌控粮食700多亿斤,除了农业税可以拿到275亿斤以外,还需要收购431亿斤(上年度实际收购243亿斤);显然,靠市场收购这么多的粮食是不可能的[1]。

(二)配合“三改”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深层次原因

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配套措施。早在1953年10月,毛泽东就在关于统购统销的讲话提纲中提及要用合作社代替粮商,认为“农村的互助合作和粮食的征购制”与“国家资本主义”是作为主体的国营工业的“两翼”,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体系构成的两个分支部门”[2]。他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联系起来,认为统购统销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粮食供求困难的应急措施,更是改造个体农民不可缺少的环节。他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可以促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又有利于粮食统购工作的进行。正所谓“国家同几十万、上百万个生产合作社打交道,比起同一亿多个体农户打交道,要容易和便利得多”[3]。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在《决议》中则进一步明确: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不但在现在的条件下可以妥善地解决粮食供求的矛盾,更加切实地稳定物价和有利于粮食的节约;而且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所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4]。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也是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的必然之路。从1953年开始,我国“一五”计划开始了工业化的全面建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和庞大的资金积累。但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体农民和私营工商业者,则希望农产品价格能随行就市,积累的资金能主要用于农业和轻工业本身而不是国家所希望的重工业方面,这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显然不一致。因此,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割断城乡资本主义间的内部联系,使国家掌握粮食和工业原料;另一方面可限制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发展,使农民和农业与市场完全割裂开来。这不仅有利于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原始资金需求,也有利于实现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正如毛泽东所言,资本家想要原料,“就得把工业品拿出来卖给国家,就得搞国家资本主义。他们不干,我们就不给原料,横直卡死了。这就把资产阶级要搞自由市场,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销售工业品这一资本主义道路制住了,并且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孤立起来”[2]。可见,实施统购统销政策是国家当时配合“三改”,推动国家工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粮食统购统销决策的考量过程

面对粮食短缺的尖锐矛盾,毛泽东要求陈云负责的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具体解决办法来。根据毛泽东要求,陈云主持的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了八种方案: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临渴挖井;动员认购;合同预购;各行其是;又征又配。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后,陈云认为上述八种方案,除了第八种又征又配,即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办法外,其他都不可行。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也都赞许支持第八种做法的统购统销。1953年10月2日,陈云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在粮食问题上所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售,严格管制私商,在坚持统一管理前提下调整内部关系。

陈云之所以选择统购统销的办法解决粮食危机,除了对上述八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外,还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通过减少支出寻求解决办法是走不通的。陈云指出,市场粮食销售额、出口粮、军队机关人员口粮和储备粮均是必要的支出,减少这些支出的做法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造成社会混乱,故均不能减少。二是粮食形势严峻,需求增加不可能减少,而且是长期过程,如果不及时解决,粮食价格上涨就可能影响物价上涨,从而对劳动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原封不动、临渴挖井、动员认购等做法均不可行,而统购统销则是解决粮食危机最为“彻底”的办法。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在农民群众中所建立起的威信和信任,为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可见,决策层当时对出台统购统销政策所持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1953年10月10日,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的报告对实施统购统销政策进行了具体分析。一是提到粮食问题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国家与农民、国家与消费者、国家与商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根据当时情况,处理这些关系所要采取的基本办法就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二是考虑到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会有什么毛病,会出什么乱子。陈云指出,逼死人或者打扁担甚至暴动的事都可能发生,农民不能待价而沽,很有可能影响生产情绪。对此,他强调征购时间推迟、粮食价格合理、公购粮统一征收、城市配给日后细化等策略。三是提出严格管制私商,采取让私商进行粮食代理的办法限制私商。四是对统购统销管理实行中央统一筹划,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粮食供应的决议》,具体明确了四点考量内容。从此,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外)开始实施。不久,油料、棉布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也被纳入统购统销范围。

总之,在粮食供给不足而需求不可能减少的情况下,为保证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给,政府采取了依靠计划手段管理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即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全社会需要的粮食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后留下。这种做法虽违背市场规律,但在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下确有不得已之处。

三、粮食统购统销的实际效果

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对农产品购销计划管理替代市场调节的一种做法。从短期来看,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实际效果。

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看,统购统销政策所产生的正面效果是显著的。首先,统购统销在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条件下,稳定了物价,满足了日益膨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物价稳定是“一五”期间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条件之一。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是创造这一条件的决定性步骤。正如《决议》指出的:“粮食危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严重的供销脱节的局面,以至牵动全面的物价波动,影响整个的国家建设计划。”正由于统购统销的实行,“一五”期间尽管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平均上涨幅度却很小,这无疑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安定条件。同时,国家通过下达指令收购农民余粮,再通过平均分配、计划供应的方式,保证了农村贫农、灾农及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其次,统购统销保证了工业原料和出口来源,较快实现了工业化的早期积累。据有关资料记载,1953年7月至1954年6月粮食年度,粮食收购数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7.78%,1954年6月底以前的库存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1%[4]。这无疑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必要的粮食原料。并且,国家还可以通过统销尽量压缩生活消费用粮,将节余粮食出口以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除了向数千万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所需外,国家还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加速了工业化的资金积累,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业化对资金的需求。再次,统购统销政策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为建立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统购统销政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改造是相互依存的。正如《决议》所指出的:“实行统购统销,不仅可妥善解决粮食供求矛盾,更切实地稳定物价和有利于粮食的节约;而且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事实上,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直接切断了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也控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原料源的城市工商业和失去市场的农民,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它将最为庞大而分散的农民群体和农村市场控制在国家计划之下,这为建立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当然,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存有的诸多弊端,在当时也确实影响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首先,农民在征购量和价格上没有利益表达权,严重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在统购统销政策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完全依赖行政命令。农民没有市场导向,既没有市场信息,也对自己产品没有处理权。即便有余粮,也不能拿到市场去卖。这无疑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限制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其次,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割断了城乡市场直接联系,也间接影响到工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使国营和供销合作社迅速占领农村市场,自由市场急剧萎缩。这使得农民在非种植业生产经营(主要指家庭副业和兼业)上受到很大限制。有资料显示,粮食统购后,各大城市和工矿区的猪肉、蛋等供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究其原因,就是在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下,农民手中没有更多余粮用于发展副业,同时也没市场进行销售。

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存有一些弊端,但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来看,它依然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它的形成是当时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纵观当时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从短期看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是利大于弊的。

四、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简短评价

统购统销政策不仅是当时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产物,而且对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甚至今天的社会经济体制仍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正如卢锋所指出的,与历史上许多重大变革一样,统购统销引发出来的问题比它直接解决了的问题更为深刻和广泛[5]。

首先,统购统销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了制度基础和微观基础。统购统销政策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堪称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早尝试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就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棉花统购、食盐统销政策。1945年9月,陈云调到东北工作后,也曾在东北对粮食实行过统销。这些举措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统购统销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初步尝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分散的、数量庞大的农民和落后而又制约着工业化发展的农业问题,其关键点则是将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纳入计划经济轨道;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则将庞大而又分散的农民控制在了国家手中,这为后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了微观基础[6]。另外,统购统销制度取消了覆盖面广的自由市场,引发了要素市场价格的固化,而国家对粮食产销严格的宏观经济控制,则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了制度基础。

其次,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成为实现工业化积累的主要途径。尽管比价剪刀差到1958年就已经被消除,但作为真正反映剪刀差的比值剪刀差,却一直保留很长时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民手中筹集工业化资金,加快了国家建设步伐。

但是,统购统销的实施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统购统销的推行并不是单纯地改变了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而且造成了其他的一些后果。我国当前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形成和强化就与统购统销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统购统销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最为直接的就是影响到农村数千年的自由市场的急剧萎缩。尽管中央有关部门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在市场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在当时的制度安排下,并非根本的解决办法,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过快的工业化进程及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如城乡差别扩大、社会流动空间狭窄、社会成员身份不平等、广大农村城市化滞后、社会与经济结构不协调、资源和要素机制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均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所在。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3]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卢锋.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与非市场体制的建立[J].教学与研究,1989,(3):27—31.

[6]陈国庆.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生及其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6,(2):87—90.

责任编辑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F3

A

1007-905X(2011)02-0132-03

2010-11-15

1.陶艳梅(1983— ),女,甘肃金塔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2.李幼军(1978— ),男,河南栾川人,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处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工业化粮食政策
政策
珍惜粮食
政策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助企政策
政策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