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健康饮食文化观及当代意义※

2011-04-13姚吉成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瘦肉精论语孔子

姚吉成 王 君

(1.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山东 滨州 256603;2.滨州市技工学校,山东 滨州 25660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其中有关饮食方面的言行记录,体现了孔子在饮食方面的科学观点,展现了孔子的饮食食品安全文化观、健康科学合理饮食文化观、饮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观、饮食有礼文化观等诸方面的哲学世界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健康饮食文化观。这些观点是儒家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为后人倡导健康、科学、生态饮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

1 《论语》中的健康饮食文化观

《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和衣食住行,展现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通览《乡党篇》,至少体现了孔子四方面较为合理的饮食文化观。

1.1 食品安全的饮食文化观

《论语》中关于食品安全饮食文化观的论述对食物的选料、加工、烹制、调味等都有所涉及。第一,选料方面:“食 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第二,烹调:“失饪,不食。”第三,加工:“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第四,调味:“不得其酱,不食。不撤姜食。”第五,卫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沽酒市脯不食。”[1]

1.2 科学合理的饮食文化观

在营养平衡方面,《论语》中提到“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这同现代理论中的“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异曲同工之效;在进食数量方面,“不多食”与中医理论中的“食不过饱”一脉相承;在饮食环境与心情方面,要求“食不语,寝不言”。

1.3 适时进食的自然生态观

《论语》中有:“不时,不食”。笔者认为这句话有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饮食应强调不违背农时,爱护自然生态,不合时宜、不合礼制、有悖常理的食物不能吃。《孟子·梁惠王上》中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到成熟的季节,不要提前或过度采食,古人特别敬畏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民间有“四月不食兔肉”的习俗,自1995年开始,我国在东海、黄海、渤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这些都是在强调要尊重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但自20世纪末我国兴起了滥吃、海吃之风,过度采食濒危动植物,如人们将穿山甲、果子狸等视为美味,刚刚发出嫩芽的莲藕就被采食,美其名曰“翠藕”,大片的发菜被连根拔起送上餐桌,寓意“发财”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应根据一年四季寒暑时节、天气之变化,定时、定量、规律饮食,避免暴食暴饮,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持人体自身营养、经脉、气息之和谐。如《周礼·天官·冢宰》强调的“凡事和,春多酸,夏多苦,春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再如饮茶,夏天饮绿茶、冬季饮红茶、春天饮花茶等等,都在强调饮食应根据节令变化而调整。[2]

1.4 进食有礼的礼俗观

进食有礼的礼俗观,体现了古时人际交往中的礼制与和谐。《论语·乡党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对长者之礼。“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这是分清等级之礼。《礼记》曰:“祭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原其别也。”食礼在中国民间祭祀鬼神的活动中显得庄严肃穆,在亲朋乡邻的宴饮中显得井井有条,在乡间婚庆、祝寿、生子等宴饮中隆重而热烈,并恪守各自特定的礼仪。饮食环境与气氛融洽和谐,才更有宜于人体健康。

《论语》思想内涵丰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影响深远。《论语》饮食思想中的“取”与“食”、“忠”与“孝”,观念意识上的“礼”与“乐”,审美艺术上的“味”与“和”,实际功用上的“养”与“补”等行为规范,通过人们在日常饮食活动中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共同遵守,维护并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了儒学“化民成俗”“约定俗成”的教育功能。随着生态、低碳、健康饮食消费理念的不断深化,儒学思想中的健康饮食观将继续引领齐鲁乃至全国饮食文化潮流,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 古代与现代的食品安全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需要,也是第一需要。远古时期,古人“逐水草而居”,过着生吞活剥、茹毛饮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原始生活,民多患肠疾,寿命较短。神农之时,神农氏遍尝百草,别五谷,教民稼穑,收获粮食;燧人氏钻木取火,使民“炮生为熟”,去肠疾、寿命延;伏羲氏“教民渔畋”“煮谷为饭”,人类进入烹饪史中的“粒食”熟食阶段。在追求食物资源为裹口腹之需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发现、掌握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生物生长自然规律、与农业生产有关系的二十四节气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也包括饮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习得各种劳动技能,如制造各种生产及生活工具、耕种、烧陶、冶金,懂得烧、烤、煮、烹等食品制作技能,进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饮食礼仪、饮食习俗等。

这些探索过程始终围绕着“饮食强身”与“饮食安全”“健康长寿”等观念开展,食物的种类及其数量是否充足,哪些原料好吃、无毒,又有营养等等,都是人们实践考察的对象。孔子总结前人饮食实践,提出了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传授给弟子,并靠师徒相传的方法沿袭传播。但在饮食过程中,尤其是平民阶层,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往往会不顾及食品的卫生安全,存在“饥不择食”的现象。因食物中毒而死亡的人数并不少。针对这种情况,孔子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具体的进食卫生标准,“食 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意思是霉变的粮食、腐败的肉和市肆不卫生的酒与肉脯是不能吃的。这一理论也成为鲁菜尤其是孔府菜选料的标准,构成了孔子科学健康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困扰人们的难题,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从美国的“香肠事件”,到中国大陆的毒大米、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再到近期台湾的塑化剂事件等等,尽管各项法律不断完善,美国颁布有《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我国2009年2月28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但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层出不穷,令人发指。在食物短缺的古代,古人尚且在追求烹饪原料的优选和饮食的卫生与安全,追求强体、健康与长寿;而在食物资源极大丰富的现代,许多商家为了追求食品的“色觉”与“质感”,赢得市场赚取更大利益,却无视人的生命安全,违背道德良知和法律,屡屡制造“中毒事件”。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不惜败坏道德良知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深层原因是某些经济团体为了局部利益而损伤了全人类健康的文化丧失现象。以瘦肉精为例,瘦肉精的危害性众所周知,20世纪末,瘦肉精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报道。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就十分关心百姓餐桌的安全问题,指示相关部门购置能精确检验瘦肉精成分的检测设备,建设现代化屠宰场,实行养殖、屠宰、销售一条龙的电脑化网络平台,此乃全国首举。[3]2011年3月15日,时隔10年后,号称全国最大肉类生产基地的双汇集团又爆出“瘦肉精事件”,因瘦肉精不但对人的肝、肾、神经系统等有损伤,而且还影响人的生育,所以有网友称这是在做断子绝孙的事情。[4]

当下的食品安全事件,固然有养殖、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环节的责任,但消费者本身不正确的饮食习惯也助长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消费者过度地追求食品的外观色彩、质地口感,以及香、味、形等,不尊重食品本身的营养和特色,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市场最大化,迎合消费者心理,采用过度运用食品添加剂等方式,改变食品原有的面貌,将其打造成“美食”,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要减少或杜绝食物中毒现象,必须向广大消费者作深入的宣传和专业知识讲解,让消费者了解食物中毒和食品检验方法。广义上的食品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保障安全和食物的饮食安全。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5点:第一,食物本身含有毒素,如土豆芽中的龙葵素、生四季豆中的皂素、鲜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河豚内脏和血液中的毒素等;第二,食物被微生物(细菌)污染,如霉菌、大肠杆菌等;第三,食物被农药、化肥残留物质、重金属污染;第四,食物腐败、酸败产生有毒物质;第五,食物摄取过量,人体消化系统、肝、肾等器官负担过重,因无法正常排毒而引起的机体内部中毒。

食品安全检验方法主要有理化检验法和感官检验法。理化检验法是指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借助化学试剂,化验食品所含成分,判定食品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的方法。感官检验法是指用人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凭借传统经验,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有毒物质的方法,这种方法应了解食品正常时的理化和感官标准,知道某一食品新鲜状态下或腐败变质后的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 未来食物营养与消费习俗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日益进步,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更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工作环境的人,都会对食物与营养产生不同需求。未来食物营养需求,应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科学合理化的日常饮食,二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保障日常饮食的基础上,加强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发展与消费。利用营养学与医学结合及生化工程,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发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生物色素及含有生物色素的食品。

3.1 掌握科学的膳食结构

《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观念,现代营养学同样讲究“饮食营养与平衡”。中国营养学会推出了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勾勒出中国居民“膳食营养金字塔”。《居民膳食营养指南》中明确指出了中国人膳食结构由5层宝塔组成,底层是谷类食物,每人每天应该吃300-500g;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类食物,每天应吃400-500g和100-200g;第三层是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每天应吃125-200g(鱼虾类50g,畜、禽肉50-100g,蛋类25-50g);第四层是奶类和豆类食物,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g、豆类及豆制品50g;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g。[5]

3.2 未来食物营养与消费趋势

第一,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多补充膳食纤维、低聚糖类食品。目前低聚糖产品主要以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麦芽低聚糖等产品居多。第二,强化食物营养。根据地域、人群加以区别,量身定做一些特殊营养强化食品;同时倡导食物多样化、营养全面化、提取天然化、复配科学化。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民营养意识。加强全民健身营养知识科教宣传,借助电视、网络、报刊、讲座等宣教形式,引导正确消费。

[1]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王学泰.中华饮食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2006-11-30.

[3]周勍.民以何食为天—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58.

[4]瘦肉精、染色馒头事件拷问我们的底线[EB/OL].[2011-05-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f7b53dc0100uxf9.html.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瘦肉精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瘦肉精(硫酸沙丁胺醇)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分析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津市场猪肉中瘦肉精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瘦肉精”产销网基本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