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配合耳针治疗胞轮振跳65例
2011-04-13杨善康
杨善康
体针配合耳针治疗胞轮振跳65例
杨善康
(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针灸推拿科,浙江 316000)
针刺;耳针;眼睑痉挛
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1],又名目瞤。偶发者不用治疗。笔者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辨证分型后用体针配合耳针治疗血虚生风型胞轮振跳65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针灸推拿科及眼科门诊。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0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5 d,最长3年;上睑跳29例,下睑跳36例。所有患者均经眼科检查,除外屈光不正及倒睫等眼部疾患。职业以长期伏案工作者居多。
1.2 诊断标准[2]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体针
主穴取太冲、合谷、膈俞、肝俞、脾俞、申脉。上睑跳加丝竹空、阳白、鱼腰、攒竹;下睑跳加承泣、四白、下关。取0.25 mm×40 mm毫针,针用补泻兼施法,太冲、合谷、申脉用泻法;膈俞,肝俞、脾俞用补法。用徐疾补泻法行针,即操作时,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缓慢向内推进到一定深度,退针时快速提至皮下,这种徐进疾退手法为补法;而操作时,进针要快,一次刺入应刺深度候气得气后缓慢出针,这种疾进徐退手法为泻法。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
2.2 耳针
取脾、肝、眼、心、神门。用弹簧探棒在穴区定准耳穴。耳穴皮肤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医者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右手持0.25 mm×40 mm毫针用插入法进针,刺入2~3分即可达软骨,其深度以毫针能稳定而不摇摆为宜,但不可刺透耳廓背面皮肤。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双耳交替取穴。
体针配合耳针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疗程间相隔2 d。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胞轮振跳消除。
好转 胞轮振跳明显减轻。
未愈 胞轮振跳如故。
3.2 治疗结果
本组65例中治愈52例,占80.0%;好转10例,占15.4%;未愈3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
4 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血衰弱,血虚生风,经脉失养所致。而血虚生风型病机为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拽胞睑而振跳。针对本病病机,治宜养血平肝熄风。合谷、太冲,名曰四关穴,可平肝熄风止痉。膈俞为血会,配肝俞、脾俞养血活血,以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申脉通蹻脉,蹻脉司眼睑开合,阳蹻脉主动,故泻申脉可止胞轮振跳。中医学认为耳与脏腑和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现代医学亦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本研究取脾、肝、眼以益脾平肝,熄风明目。取心、神门以宁心安神。诸穴合用达到了养血平肝熄风,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总之体针配合耳针,达到了相互协调,紧密衔接的目的。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9-100.
[2] 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2.
2011-06-30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0.699
1005-0957(2011)10-0699-01
杨善康(1982 - ),男,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