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最近发展区争创课堂高效率

2011-04-13张盛

化学教与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反应式苯酚酸性

张盛

(江苏省海门中学江苏海门226100)

重视最近发展区争创课堂高效率

张盛

(江苏省海门中学江苏海门226100)

本文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谈谈对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在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等方面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谨与同行交流。

最近发展区;高效课堂

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就是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奥苏伯尔有句名言“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当前全省各个学校、每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了解并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和阶梯,以便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思维途径进行有效的洞察和指导,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这样的教学活动必然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可接受性,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一、分析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课堂上所讲的知识里含有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有一定“份额”的新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揭示出已知的东西与新的东西之间固有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妙之一。讲授新课,要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应努力启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与联想,尤其是对抽象的难以建立的新概念和难以接受的新知识体系更是如此。培养能力也要以原有的能力为基础。

例如,讲授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理量和物理量的单位,并列表对照,然后指出物质的量如同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一样,是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用来度量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摩尔如同米、千克、秒、安倍等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单位,是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单位。通过类比启发,可化难为易,让学生过好名词关。在讲授摩尔的定义时,可先通过学生熟知的长度的单位“米”的基准:用米原器来确定,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基准,是以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作为计数单位,并指出这个粒子集体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都是NA个。

又如,讲授化学平衡的概念时,可先复习初中化学中有关饱和溶液中溶解和结晶平衡的知识,把化学平衡和溶解平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学生就不难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这样的讲授通俗易懂,对教师来说似乎是单刀直入地讲授新概念,学生听起来却像在上复习课,实际上旧中有新,以旧引新,使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易于同化,这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设置梯度,转化“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从学生思维的已有发展水平开始,通过教学把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在新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推进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动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说,它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明确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的基础上,从低起点、小跨度起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发展顺序,善启善诱,师生一起多层次小步距设疑、释疑,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消除思维障碍,科学地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例如电离平衡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然后根据弱电解质溶液中既有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再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及其特征,引出电离平衡状态及其特征,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这样讲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对基础年级的化学教学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实际出发,调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个知识阶梯,克服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去接受新的知识。

三、创设冲突,开发“最近发展区”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失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为学习新知创造“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授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知将铜片、石墨与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可以形成原电池,请写出有关电极反应式。对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而正极反应式却感到茫然,若写成:Cu2++2e-=Cu,则总反应式为:Cu+Cu2+=Cu+Cu2+,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若写成:2H++2e-=H2,则总反应式为:Cu+2H+=Cu2++H2,这又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相矛盾。既然有原电池的存在,就说明必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既然Cu2+、H+均不能作氧化剂,则氧化剂必然为O2(与钢铁吸氧腐蚀氧化剂相同),又因溶液显酸性,故由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式可推导出该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由上例可知,能否写出该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系钢铁的吸氧腐蚀的异同。这一问题的答案既不能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能在于问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中,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联系中,使学生出现求知上的“困境”,但经过一番苦心思索,终于从问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其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得以迸发。

通过新情景问题,创设冲突,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四、传授方法,优化“最近发展区”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处理信息或问题的能力。他提出的学生认知智慧技能的层级关系为教师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教学中必须依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

例如,学习苯酚时,知道苯酚的酸性很弱,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苯酚与碳酸相比哪一个的酸性更弱?并要学生设计一个实验。经学生讨论认为应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若溶液变浑浊,说明碳酸酸性比苯酚强,并用实验进行了探究。接着要求学生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苯酚以外的另一种产物,有的学生认为只有NaHCO3;有的学生认为只有Na2CO3;有的学生认为可能是NaHCO3或Na2CO3或NaHCO3和Na2CO3。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呢?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较强酸制备较弱酸。既然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苯酚,说明碳酸酸性大于苯酚。由于H2CO3是二元弱酸,它的电离是分步进行,因此另外一种产物就决定于HCO3-与苯酚酸性(即电离出H+的能力)的相对强弱。假若苯酚的酸性大于HCO3-,则只有NaHCO3生成,即苯酚与Na2CO3不能共存。假若酸性HCO3-大于苯酚,则生成物与CO2量有关。再次提问:怎样才能证明酸性到底是苯酚强,还是HCO3-强?经讨论,大家认为向苯酚溶液(浑浊)中滴加Na2CO3溶液,看浊液能不能变澄清。经实验,滴加Na2CO3溶液以后,苯酚变澄清。说明苯酚的酸性大于HCO3-,所以上述另一产物只能是NaHCO3。

另外,教师还应紧紧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支点,编选出新颖、实用、典型的例题。习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激荡学生的大脑,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并使思维品质得到逐步的优化。例如上述教学判断出产物以后,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一元弱酸钠盐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CO2,发生如下反应:①NaR+CO2+H2O→HR+NaHCO3,②NaR′+CO2+H2O→HR′+Na2CO3,则HR和HR′的酸性强弱顺序是_____________。这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所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中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习题的成功解答,也会使学生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对学科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

总之,在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要认真研究并努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掌握并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提升为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1]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

[2]王忠红.“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张盛.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J].化学教与学,2007,(15)

1008-0546(2011)07-0039-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7.018

猜你喜欢

反应式苯酚酸性
酸性高砷污泥稳定化固化的初步研究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负载型催化剂(CuO/TUD-1,CuO/MCM-41)的制备及其在一步法氧化苯合成苯酚中的应用
4-(2,4-二氟苯基)苯酚的合成新工艺
上海建苯酚丙酮厂
本刊数学式和反应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