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出”:教学的至上境界

2011-04-13包春华

化学教与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物理性质南通王老师

包春华

(江苏南通通州区金沙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00)

“引出”:教学的至上境界

包春华

(江苏南通通州区金沙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00)

平常的教学中,不少初中化学教师往往不把氧气物理性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常常直接列出几条物理性质给学生,就匆匆结束,就像我在听课中接触的王老师那样:

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开门见山抛出了问题:“什么是物理性质?它包括哪些内容?”

“物理性质是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学生积极响应着。

王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指着一瓶氧气追问学生:请大家观察这一瓶氧气,你们能够得出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答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王老师随即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你们还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王老师的这一问,教室内陷入了一片寂静。见无人应答,王老师不得不把氧气的另外一些物理性质告诉了学生,并且边讲边板书: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请大家背诵氧气的这四条物理性质,然后我抽背。”王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内就响了琅琅的读书声。

2分钟过去,王老师一连抽背了好几位学生,对于氧气的这四条物理性质,学生个个脱口而出。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渐渐陷入了沉思:氧气的物理性质有没有更好的教法?如何充分体现物理性质在整个物质性质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又充分考虑物理性质教学在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力过程中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看不到、摸不到,少了它就活不了——请打一物质。”课一开始,我出了一条谜语请同学们猜。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趁机,我提出两个问题:1.我们了解哪些氧气的物理性质?2.你是怎样获得这些认识的?我提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下面便是几位学生代表的交流发言。

学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认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因为在我们周围存在空气,并且天天从我们鼻孔里进进出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空气中氧气占21%,所以我们推测出:通常情况下,氧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学生2:我补充一点,物质有三态的变化,氧气也不例外。我们组的同学查了相关资料,知道在一标准大气压下,降温到-183℃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再降温到-218℃时变成淡蓝色雪状固体。所以刚才一组的同学在叙述“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一条物理性质时,应该在前面加上“在一般情况下”这一特定条件。

学生3:我们通过阅读课本,知道了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空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 g/L、1.293 g/L,所以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学生4:鱼能够在水中生存,而冷的开水不能养金鱼,根据这一日常现象我们推测:氧气是能够溶解于水的。另外,我们看到学校东边有一个鱼塘,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而冬天看不到这个现象,我们猜想氧气溶解于水的能力可能还与温度有关。

听到学生一板一眼地叙述及丝丝入扣的分析和推论,我肯定了他们的发言,并为之叫好。同时,我指导阅读课本上的一段话:“在1升水中仅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氧气易溶解于水,世界会怎么样?如果氧气不溶解于水,世界又会怎么样?如何理解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假设氧气极易溶于水,空气中大部分氧气可能会溶解到水里,人和其他陆生动物生存就可能困难!假设氧气是不溶于水的,水里的鱼又活不成了!因此可见,氧气应该是能溶于水,但溶解的不多,即不易溶于水。

通过这样的分析讨论,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原来散乱的知识一下子被串起来,学生随后也就非常容易地归纳出氧气的四条物理性质。

此时,我没有要求学生背诵记忆氧气的物理性质,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大家从课本上查阅到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那么我们能否运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课本中提到的这个结论?”

在一片窃窃私语之后,有学生大胆举手阐述自己的想法:

有学生说,可以用天平去称量相同体积的氧气和空气的质量,然后进行比较。

有学生说,可以在一个气球中充满足够的氧气,扎紧,在空气中松开手。如果氧气球上浮,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如果氧气球下沉,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有些学生甚至想到了这样一个方案:把两瓶用排水法收集好的氧气打开玻璃片一正一倒放置1~2分钟,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两瓶中,正放的仍复燃;倒放的不能复燃,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倒放的瓶中的氧气,因为较空气重,所以都跑出瓶了,所以倒放的不能复燃。

看着学生渐渐被打开的思维,我的心也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苏格拉底的话不断撞击着我的心扉。的确,初中化学离我们学生其实很近,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化学无所不在,它不是脱离实际深奥难懂的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发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中去思考。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先天的观念类似于潜能,如推理、判断、思考、分析、记忆、想象等,这些上天所赋,犹如胎儿早存于产妇子宫中,教师之责在类似产婆将胎儿“引出”而已。

“引出”,真可谓是一种教学的至上境界!循此向前,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真正会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知识习得的主人。

1008-0546(2011)07-0035-01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7.015

猜你喜欢

物理性质南通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有趣的动物
南通职业
金融系统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统计物理性质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接坝地区5 种林分类型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研究
沂蒙山区不同母岩发育土壤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