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人本理念的充盈中前行

2011-04-13张桂云

化学教与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堂

张桂云

(南通市跃龙中学 江苏南通 226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再次强调“学校的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知识的学习、学生日常的成绩、考试与升学的目标,其实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外包装,并非其内涵素养的本质体现,学生的生命成长才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目标。所以,人本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根植是课堂生命力、学生发展力、教师创造力有效融合下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又如何呢?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占据上风等现象。就拿初三毕业班学生来说,面临的升学考试压力大,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由于一心一意迎接中考,他们同现实生活与社会几乎脱离接触,解决问题的经验大多来自于课本,视野很狭窄;同时,一些教师漠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只关心应考的实用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应对手段,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有时为节省时间,将学生探究实验变成教师演示实验,甚至直接变成讲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只需死记实验现象应付考试即可,家庭小实验更是成为一纸空谈。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实验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由学习主体变成客体,非但自主性缺失,而且其作为客体的独创性、想象力大大缩减,最终造成了主体价值和意义的失落。

事实上,作为化学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科优势,以化学课堂为载体,为学生的科学思维注入人文情怀,让学生基于生命成长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在人本理念的充盈中获得发展和提升。

一、在化学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闪耀课堂的生命光彩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心里有教材,手中有教法,更重要的是眼中有学生。生命的每一个发展过程都应去全心呵护,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让某个生命片段变得毫无意义,这是对生命的变相扼杀。

教师要在课堂上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用自己的激情去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等等。这样做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的恰当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一句 “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要体谅学生的辛苦;同时自己也应反思:是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抽象的教学内容让人产生疲倦感呢?我是否能尝试改变一下呢?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具,增设可视性高、趣味性强的实验,多给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内在的吸引力。另外,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其注意实验安全的善意提醒等,无不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学生的关怀!

其实教育的责任并不是让我们怀揣着升学和分数的压力,然后用每一天焦虑的心情和严肃的表情去苛求学生。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应有的速度,在人性关怀的沐浴中快乐成长。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是否把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际收获和长远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是否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唯有这样,化学课堂的生命光彩才能在人文关怀的倾注中闪耀。

二、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精神元素,舒展课堂的情感力量

教育即精神奠基,教育即心灵唤醒。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就需要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智慧的知识世界和丰满的生活世界。中学生受高强度学习任务制约,其日常生活的时空是非常憋闷、狭窄的,教师应通过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还是精神家园的营造者、心灵家园的建构者,教学过程不该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过程,它更应是师生间的精神与精神互动,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和谐交融过程。

例如,在演示“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实验时,尽管操作规范,但有时会看不到预期的实验现象,有时只有下面的蜡烛熄灭,有时是上面的蜡烛先熄。碰到这种情况,不同学生的反应还不一样,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得很失望,有少部分学生会幸灾乐祸,甚至会起哄。这时,教师如果草草收场,不仅很狼狈,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让学生轻视教师。即使故作镇静地作出解释,也很难让学生信服。其实,这个实验的成功率一般还是很高的。教师可以幽默轻松地说:看来烧杯的肚量挺大的,一瓶不够再来一瓶!或者:二氧化碳分子挺调皮的,竟然从缝隙溜掉了!或者感叹:风不助我!由此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重新开始实验,直至成功。虽然重新实验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效果却是无法估量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的不逃避态度,懂得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学习的意志、学习的品质都会在此过程中有所提高。

三、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文理互动,焕发课堂的内在活力

人们习惯以为,类似于语文课等文科教学必须体现其人文性特点,理科教学就有所不同。如:数学课偏重于其逻辑推理与演算的缜密性特征;再如:物理、化学等课程更着重于其自然科学的实验性、理论性、应用性等特质。其实,各门学科组成了学生的课程学习统一体,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日益受到关注的状况下,应重视跨科教学手段的借鉴和应用。

语文教学以“情”感人,政治教学以“理”服人。在化学教学中同样可以做到情理兼具。例如,在有关碳酸钙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既感受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又从化学的角度领略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将化学知识赋予情感色彩,有新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且印象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化学式计算时,可结合“假酒案、毒奶粉、瘦肉精”等社会热点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在单调的化学计算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谈感想,谈认识,揭开这些物质的神秘面纱,澄清化学物质都是有害的误解,认识到只有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才能造福人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化学课堂,积极关注生活与社会实际,有意识地将一些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化学教学,巧妙借鉴文科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分析感悟思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好奇心,增强其学习化学的热情与参与感,从而帮助学生在不同视域层面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互渗互动中释放其学习能量,并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有益的价值引领效用。

四、在化学教学中拓展理性思维,提升课堂的学习内涵

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学习的有效落实,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探究学习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中引领学生充分发挥学科特质,将化学课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教学效益最优化过程中予以展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思维链接,推动学生观察、质疑、思考、研究意识的养成,拓展其化学学习中应有的理性思维。

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对“向上排空气法”装置进行改进。①若将玻璃片换成单孔橡皮塞,能否收集气体?②若用双孔橡皮塞,为了便于空气排出,另一导管应伸入瓶内什么位置?③若用改进后的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进气管应该是哪一个?④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瓶内预先应放什么物质?⑤进气口是哪一个?⑥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排出水的体积有何关系?⑦再增加什么仪器可测定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⑧你在生活当中见过这样的装置吗?作用是什么?”类似于这样的导引式设疑,对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创新意识与精神能得到锤炼与增强,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化学知识并据此应对考试、获取成绩的流水线操作者,而应视学生为在化学课程领域汲取科学与人文养分,并为自身生命成长夯实基础的探究合作者。只有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也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内涵与质感。

[1] 陈立群.人-孩子-学生[J].人民教育,2010,(19)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课堂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