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2011-04-13王良洪孙天山

化学教与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有效性科学目标

王良洪 孙天山

(1盐城市龙冈中学 江苏 盐城 224005;2无锡市辅仁高中 江苏 无锡 214123)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逐渐活化起来。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或是冠以课改之名,进行“放羊”式教学,所有这些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率低,这与课程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同时,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从人的发展看,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眼下发展和长远发展,眼下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前提,长远发展是最终目的。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考察通过教学,学生是否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效的课堂教学还表现在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有效教学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过程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其衡量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核就是有效教学,除上述特征外,还体现在教学有价值和有魅力上。 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因为有价值的教学才是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有魅力的教学具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

二、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是: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实现学习者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成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爱学、好学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时间是前提,结果是目的,体验是灵魂,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学设计科学

教学设计是在进入课堂之前,为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想象、构思、谋划,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有利于把握教学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重、难点设计科学。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在整体中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设计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点。

(3)教学活动设计科学。课堂活动要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独立性,通过活动强化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完善,真正达到寓学习于活动之中。

(4)教学策略、方法设计科学。具体教学策略、方法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既要有逻辑性还要有创新性,教学程序设计要清晰、紧凑、合理。

(5)教学媒体设计科学。化学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负载化学教育信息、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好板书、教学语言、实验方案等传统媒体,还要设计好以电光、电声、电磁、电控等现代教学媒体。

(6)巩固应用设计科学。巩固应用是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标志,适时、适度、适量的设计巩固应用练习对于强化、整合教学内容,检验教学效果,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完善教学策略有着重要作用。

(7)评价手段设计科学。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合理的静态或动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能够持续发展。

(8)设计总成科学。将化学教学各个环节局部设计的合成和整合称之为设计总成。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局部设计后,要充分利用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系统与局部之间、各环节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系统协调、和谐、自然。这种总成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系统结构设计的框架内整体综合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教学目标明确

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利用、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因此,教学目标指向要明确,设置要科学。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将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另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注意班集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使教学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课型定位准确

不同课型的教学功能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型的定位,不同的课型教学侧重点不同,因而其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不相同。课型定位不准确必然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合理的课型定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4.学情分析精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都是教学的前置因素,是教学准备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往已有知识、经验之上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学习策略等走进教室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明确学情,切实弄清楚当前学习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和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只有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该课题学习中的真实现状及已有经验,并以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才能省时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5.课堂预设合理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教学预设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总和的“弹性方案”,教学是根据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而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过程。但预设不等于生成,生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等,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教学的预设不是写剧本,教学过程也不是单纯地演绎 “教案剧”。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灵动、高效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情感得以丰富,思想得到提升,生命和生活得以升华。

6.学习方式适宜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形成过程,使学习变成新知识、新方法不断生成、迁移、发散、拓展提升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否突出其主动性等“五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上。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学;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要素;体验性是身体性活动与直接体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得到了升华,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问题性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或原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有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以上“五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2

[2] 卢建均.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有效性科学目标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