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几个问题——以中学化学教学为例

2011-04-13陆建军赵

化学教与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课件化学实验

陆建军赵 铭

(1扬州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0;2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0)

厘清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几个问题
——以中学化学教学为例

陆建军1赵 铭2

(1扬州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0;2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0)

课件对现有课堂的负面影响导致课堂教学低效,课件设计和使用不当导致课堂目标产生偏差。课件准确定位的主要手段有:控制放映总量、精致呈现内容、掌控动态生成等,课件的发展出路在于科学合理的使用。

反思;课件;课堂创造力;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化学教育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催生了化学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一是3D等多维动画手段的引入,使结构化学内容具有直观性和操控性;二是仿真实验突破时空、物质资源的限制;三是数字化传感技术使实验的精确性、再现性和易控性增强;四是“积件式”课件、主题化网页的使用,打开了师生交互的新天地。

如今中学化学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彩纷呈,似乎离开信息技术的化学课堂将 “索然寡味”,诸多评优课、观摩课中,课件成为“必不可少”,甚至有些评比课中将“使用课件教学”作为必备要素。主流舆论或专家观点导致如今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课件设计的精美,轻教学设计;重视频动画唯美,轻问题质量;重技术手段超前(数字化倾向),轻本位实验等观点泛滥在如今的中学课堂。甚至有学者发出感叹:课件在“绑架”化学教师的课堂创造力。

一、理性对待课件对教师创造力的影响

很多教师开设公开课或比赛课,难以割舍课件情结,离开课件就上不了课的现状令人震惊,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没有电脑就不敢进课堂。某次公开课突然停电,一位教师在茫然中等了5分钟后,竟当着50位学生和30多位听课教师的面说了这样一句话:很抱歉,今天的课已经无法继续,下面请同学们自习,各位老师请退场。

化学课件缺乏创造性,被严重异化。典型表现为:从教学辅助异化为教学主线、教学主体、教学必须,被异化为唯一拐杖,被异化为教师的思维过程,被异化为课堂教学的“演讲稿、关键语提示”。有些教师甚至将整节课要讲的话“一字不落”放在PPT上。如:屏幕上打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呢?请看下面你所熟悉的铁、铜制品,根据它们的应用,你能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如何知道你的哪种随身物品含铁呢”等。试问这些话需要事先准备吗?

化学课件缺乏生成性,导致教师授课“手忙脚乱”。由于无法熟练操控课堂的五个模块(学生生成、演示和分组实验、板书、课件、自身预设),加之人脑一般只能熟练驾驭2-3个注意点,导致多数教师多个注意区域难免顾此失彼。许多教师经历过这样的尴尬:课已讲到后面,而PPT课件还在前面的情况,于是,赶紧“啪啪啪”的点击鼠标,迅速跳转到需要的环节,学生莫名其妙,自己也感觉衔接不畅,甚至有些教师一节课始终只放一张PPT。试想,这样的课件还有何意义,既浪费资源,又转移学生注意力,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对流行课件进行分析,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语言对课件的依赖性、课件实验的虚假性、课堂生成资源与课件路径的不匹配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绑架”了教师教学思维主线,课堂创造力受到课件的制约。它不是课件本身的问题,而是设计者对课件没有合理的定位。

二、课件设计和使用不当导致的目标偏差

化学课堂教学无法从课堂教学中寻求合理定位,深层原因是课件的设计者和使用者的理念。

1.课件设计粗糙导致目标偏差

现在的新授课上“一支粉笔多张嘴(讨论、交流),一块黑板多条腿(板演、展示)”的原生态课堂正在淡出我们的视野。教师的授课激情、演绎点拨、师生交流全部被统领在课件之中,被课件赶着走,被课件牵着走,被课件扶着走。如:一张PPT介绍一段故事或化学史用了400多个字;一个视频放了7、8分钟;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思考,答案已经被打在屏幕上;课堂引入放映10多张图片,还有2段视频,占据15分钟;探究实验变成分组实验的步骤安排;毫不相干的音乐和图片冲淡着课堂教学的主题等。上述案例在现实中不停地上演,化学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劣质课件”冲击下荡然无存,实验教学在遭遇“劣质课件”后被边缘化,确实发人深省。

2.课件使用不当导致目标偏差

化学课堂上由于课件使用不当导致目标偏移的具体变现为:化学实验“动画化”,重点问题“点破化”,深思性问题“肢解化”等。先进的三维技术、仿真实验室等的辅助,使原本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维深刻性的问题肢解,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低估。“等、靠、要”的学习习惯占据化学课堂,适当的“留白”、“沉思”、“自我构建”在课件的冲击下,眼花缭乱的图片、视频和三维场景牢牢占据课堂阵地。尤其是化学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感官冲击(色、态、味、光、热等)荡然无存,有例为证:学生对“红色现象”有差异一脸茫然(酚酞遇碱性溶液、石蕊遇酸性溶液的红色差异),对“刺激性气味”有差异一无所知(氨气、二氧化硫等),对“铝与稀硫酸几乎不反应”无法理解。

三、准确定位课件的设计和使用

课件的异化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成为课件的“设计员”、“播音员”、“放映员”,而应该关注课堂结构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和认知冲突的设计。因此,课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

1.课件的放映总量要适度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以积件式的PPT为例,一般应不超过15张。因为一张PPT的停留时间约30秒到3分钟不等,因此整节课以课件为线索,绝不能过多,否则教师将成为课件的“奴隶”。

以情境教学模式为例,引入部分图片或视频等展示一个焦点事件或案例,一般应严控在3-4张PPT,这样才能够使引入部分不超过5分钟,这样的开头才有效。进入问题版块后,一般是探究方案设计或认知冲突设计等。这个环节的PPT设计应侧重于提供“无法以语言表述到位的内容”、“无法以演示实验突破的内容”、“需要着重强调的特殊点”、“需要链接的信息素材”等。这个环节的呈现方式应该以 “流程图”、“表格”、“柱状图”、“三维动画”等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PPT总数应控制在4-5张。在训练反馈版块,应该是节奏明快的3-4个质量高的递进式问题。因此,PPT总数宜“少而精”。

2.课件的呈现内容要精当

课件的呈现内容必须遵循精确、适当的原则,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精致的美感。

一是陈述性内容应有渗透力。每页呈现的字数、字体、色彩的对比等,应以简明扼要、醒目突出为基准。因此,每页呈现的字数一般不应超过50个字,行数不超过6行,字号一般为黑体三号,背景蓝则字体白,关键是要有很强的对比度。

二是信息性内容应有冲击力。课件最好能够做到“能图片化(活图示化)就不文字化,能三维化就不平面化”。诸如“教师导语”、“谈谈收获”此类的文字应杜绝在课件中出现。

三是素材性内容应有掌控力。课件中一些视频素材、声音素材等放映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师必须能够适时掌控课堂进程,在课件设计中应进行较好的预设,防止学生的思绪走偏。

3.课件的动态生成要灵活

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永远是“辅助”地位,绝不能越俎代庖,课件融入课堂的形式必须多元化。首先,从时间上看,课件不一定要在课堂开始前立即放映。它可以在课堂流程的中间环节“登场”,如:需要关键的视频资料和信息素材呈现时。因此,课件也不必始终在课堂中“照亮”。其次,从介入方式看,课件与视频展示应该交错进行。为了实现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的“放大化效果”,教师要适时的展示学生设计或书写的成果,进行恰当的点评,这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应该是课件设计的一部分,它属于“即时生成性资源”。另外,从采集手段上看,课件中应加入一些现场的“视频、声音或图片”。如:学生分组实验中的精彩片段,可以用数码照相机或摄像机及时拍摄,大屏幕展示;演示实验要能够在视频展台上进行投影;学生交流的精彩话语现场录音后,集中点评;学生设计的精彩实验装置,现场采集拍摄后分组展示,共同分享等。总之,课件在课堂中应展示其动态生成的魅力。

四、课件使用的出路在于“得法”

化学课件必须要精用,精用的关键在于对比。应用对比强烈的图片产生问题,应用对比强烈的装置图产生问题,应用对比强烈的视频产生问题。使用课件,就是要起到画龙点睛、激起认知冲突的作用,课件应科学定位在使问题的产生更有“冲击力”上。

化学课件必须要巧用,巧用的关键在灵活。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比较强,有时学生产生了非预设性问题时,就应该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次序;有时学生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时,就应该进行“批判性”更改课件;有时学生讨论时发现新的思维亮点时,就应该随时充实和完善课件内容。课件应围绕学生设计,围绕学生的生成设计,围绕学生的思维激活设计。

化学课件使用的高境界是“精用课件”,而“精用”的关键在于回归本真。课堂教学不是课件教学,真正的课堂主体是师生双方,任何第三者的介入都应该属于辅助地位。因而,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既要重视研制“精品课件”,更要重视“精品课件”高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追求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境界。

1008-0546(2011)08-0091-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8.045

猜你喜欢

课件化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奇妙的化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