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要“三注重”

2011-04-13杨林珍

化学教与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分组现象物质

杨林珍

(吴江市铜罗中学江苏吴江215237)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化学教师在潜意识中存在着“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错误倾向,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无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不到充分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有趣的优点展示了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实验教学。

一、注重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化学知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当他们看到老师在讲台前演示化学实验时,他们往往只注意看“热闹”,却对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不全面,思考不深入。当实验完毕要求回答现象、原因或得出什么结论时,不少学生往往看了“热闹”,丢了“门道”。因此,笔者在做演示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不能马马虎虎,要细心比较。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把自己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成功归结为观察力的应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要创新就要给学生一双慧眼,培养其敏锐的观察能力。所以笔者在实验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例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其次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不能只观察不思考,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例如,在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坩埚钳夹持的镁条呈什么颜色?

(2)用什么工具点燃镁条?

(3)镁条点燃后出现什么现象?

(4)镁条点燃后为什么要移到石棉网的上方?

(5)镁条燃烧结束后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6)根据这个实验你能举例说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吗?

学生只有带着问题观察实验,思考才更仔细、更全面。笔者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们“知新”的欲望引导其思考和探索。学生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全面观察到实验的现象,甚至抓住偶然的实验现象,引出探究行为,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明显提高,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二、注重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化学仪器进行独立操作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使大脑的兴奋区域不断地变换更替,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新授《物质的溶解》一节时,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笔者提出问题“在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有没有变化?”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就产生了一个悬念,即产生了求知欲。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硝酸铵溶于水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观察到了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显著下降,烧杯和木板之间结了一层薄冰,烧杯和木板粘在一起。在肯定了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后,再提出问题“难道所有的物质溶于水都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吗?”这样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第二个悬念。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实验。他们发现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现象与硝酸铵溶于水时的现象绝然不同。在肯定了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后,再提出问题“难道物质溶于水要么溶液的温度升高,要么溶液温度降低?”这样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第三个悬念。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实验。他们发现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现象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现象、硝酸铵溶于水时的现象都不同。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在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温度降低,而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实验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依据,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化学探究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那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它对象或现象联系的一种实验。其特点是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研究实验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虽然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把发现“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新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中,书上P44“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笔者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针对书上“常用”二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下列4个问题:

(1)先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并且与下面三个实验比较。

(2)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3)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4)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为什么二氧化碳灭火器中的反应物应用碳酸钠而不用石灰石?

学生围绕这4个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意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稍作反思,让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会收到如同电视连续剧中“悬念”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具有正确性和权威性。通过实验,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或稀硫酸,用石灰石而不用碳酸钠的道理,明白了同样是利用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而在灭火器中用碳酸钠而不用石灰石的道理。

通过实验过程唤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学生的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把重点和难点像“众星捧月”般地凸显出来,使知识的传授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实验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课标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分组现象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分组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