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对毛泽东的重大影响

2011-04-13赵明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李大钊北京大学

赵明河

(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44)

李大钊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还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更是对刚刚从湖南来到北京青年毛泽东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1 李大钊为毛泽东提供了在北大图书馆任职的机会,解决了毛泽东初来北京的生计,创造了两人经常接触一起共事的机缘

1918年夏,毛泽东自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为了解决继续求学和人生出路问题,他与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组织了一批青年,准备赴法实行勤工俭学。同年8月19日到达北京。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系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所发起组织,其最初的对外联络机构,即设在北京大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京,也就是到达了北京大学。

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还说:“北京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太高了。我是借朋友的钱来到首都的,到了以后,非马上找工作不行。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师杨昌济当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的主任。这个人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以后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让我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我每月可以领到一大笔钱——八块大洋。”

刚到北京的一段时期,生活窘迫的毛泽东不得不住在杨昌济先生家里,与看门老人同住一室。根据当时年轻的北大教授梁漱溟回忆,他当时常在杨先生家里,他每次来时,都有一个大个子湖南人来给他开门(戴晴《王实味梁漱溟储安平》),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搬出去和另外7个湖南同学租房住,8个人分挤在一张大床上,“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在《毛泽东自传》中他也回忆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为了应付北京的高消费生活,毛泽东还当起了“洗衣工”,给别人洗衣服挣钱,可见其生活之艰难。

毛泽东被安排在第三阅报室负责新到的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性质与今天来京务工的“打工仔”差不多,每月才八元薪俸自然也就不高。但那时候,一个工人如能挣到15块大洋,完全可以养活不上班的家妇和两个孩子。那时李大钊的月薪为120元,胡适为200元,陈独秀为300元。当时是单身的毛泽东每月8块大洋虽然很少,但这也足够毛泽东生计的衣食住行了,而且大部分时间还可以用来看书,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得到了学习的机会,更创造了毛李两人经常接触,一起共事的机缘。

2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空谷足音,强烈地吸引了青年的毛泽东,以致使他作出了不想去法国留学的抉择

1918年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新思想孕育、传播的中心,也是新旧文化、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场所,尤其是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正以震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向人们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使胸怀救国志向的热血青年看见了一条寻求真理的道路。

1918年年底至1919年年初,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Bolsnevism的胜利》和《新纪元》等脍炙人口的文章,以饱满的热情把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于中国思想界。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共产党呢?事实上,那时候李大钊他们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那时候的报纸、刊物、书籍都在。……实实在在,有书为证。”这段话,正是毛泽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空谷足音,强烈地吸引了从湖南来京正渴求新知识的青年毛泽东,以致使他作出了放弃去法国留学的抉择。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与李大钊炽热地研究讨论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著作,以致当时对赴俄勤工俭学萌发了极大的兴趣。他在致陶毅的信中说:“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顿往俄。何叔衡想留法,我劝他不必留法,不如留俄。我一己的计划,一星期外将赴上海。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二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然后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这桩事(留俄),我正和李大钊君等商量。”

这里清楚地反映,毛泽东是在与李大钊认真地研究讨论之后,改变了原来准备留法的想法,作出了要赴俄勤工俭学的计划,表明了他十分向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而在那时,拥护十月革命,向往苏俄,与拥护马克思主义尚是很难分开的一回事。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那些决定去法国的学生当时跟李石曾学习法文,我没有这样做。我另有计划。”

关于毛泽东在同学好友蔡和森等相续赴法国留学之际,自己却没有出国的原因,历来有很多争议。有的说毛泽东决定不去法国,是他不会说法语;有的说是毛泽东没有钱作路费;甚至还有人说,毛泽东当时正牵挂着杨开慧。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正是毛泽东受到了当时的思想界领袖李大钊宣传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强烈吸引,以致他并不真正相信在西方能找到解决他个人以至整个中国前途问题的关键,才做出了不出国的冷静而理智的决定。

本部分首先使用现实数据对本文构建的包含耐用品部门与非耐用品部门的基准模型进行校准与贝叶斯估计,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型的动态特征并考察耐用品部门对货币政策动态效应产生的影响。

3 李大钊安排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使得毛泽东得以在校内自由旁听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一步拓宽了视野,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充分利用在北大旁听的有利条件,积极参加旁听或各种学术研究活动。最先加入的学术团体,是“新闻研究会”。毛泽东参与了新闻学研究会第1期的各项活动,并与高君宇、罗章龙等32人分别取得“听讲半年的证书”。半年的新闻研究会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使毛泽东增长了新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1921年1月16日新民学会在长沙举行 “十年一月常会”,在讨论“会友个人的进行计划”时,毛泽东说:“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毛泽东还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在该会的活动中,学习研究了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内的东西诸家哲学著作,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研究哲学的兴趣。1921年初他谈到个人研究计划时曾明确地说:“文学虽不能创作,但也有兴趣,喜欢研究哲学。”

此外,毛泽东还广泛地结识活跃于北大的各方面著名人物,通过与他们的座谈、讨论,了解、比较各种思想、主张,从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其中尤以李大钊的思想、观点,对他发生了直接的影响作用,使他“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得到了沿着汲取新知与抛弃旧识的两个方面的同时演进,逐步清理着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日益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正如他后来所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还在李大钊主持的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阅读了当时能够见到的关于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从而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在《毛泽东自述》中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译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飞跃。而这一飞跃的完成,应该指出,是与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旁听与工作,以及后来与李大钊的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与李大钊为他提供了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所不能分开的。

4 李大钊对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期间的关照和引导,赢得了毛泽东一生对这位人生好老师的敬重

关于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员的工作状况,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这样记载了毛泽东回忆当时自己的感受:“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至今读到这段话,真是让人辛酸。虽然当时的傅斯年、罗家伦等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是那样的小瞧乃至鄙视当时地位卑下的打工青年毛泽东。然而,有馆长李大钊的经常关照和欣赏支持,毛泽东在精神上的压抑,总是能够得到极大地缓解。

在北大图书馆期间,毛泽东很受李大钊的器重和称赞,被冠以“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领袖”的美誉。毛泽东蓬勃的革命思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也深得李大钊的赞赏。和青年的毛泽东一起工作,李大钊更为深刻地看到“新青年的创造能力”,展望着二十世纪人类“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正是李大钊这些充满人性关怀的活动给身边人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得当时在京举目无亲的毛泽东更加信任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将李大钊看成了他们自己人生的导师。以致在1949年3月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取得伟大胜利,毛泽东和中央领导机关自河北省西柏坡迁入北平,当看到古都城垣时,毛泽东心中又泛起了对30年前往事的回忆,他无限感慨地说:“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1920年4月毛泽东离开北大,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留俄勤工俭学团,组成湖南“留俄运动之先锋队”,又与何叔衡等人组织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并在李大钊的鼎力援助下创办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文化书社。到这时,他的思想“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书社的经营活动中,遇到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大钊又一次向毛泽东伸出了援助之手。长沙文化书社所销售的书籍中,有北京大学丛书和新潮丛书,以及非丛书的书籍约50多种,均来自北京大学出版部,遂由李大钊出面“为信用介绍”,采取“免去押金”的办法。

正是李大钊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得毛泽东能够在当时思想最先进的圣地——北京大学得到工作,并且在业余时间听取北京大学的课程;正是李大钊思想上的引导,毛泽东才会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并且初步具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后来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正是李大钊的热情关怀,才使得毛泽东能够在当时湖南的诸多进步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共一大湖南小组的代表。1920年12月,毛泽东成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次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而成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新一辈年轻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佼佼者。

[1]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研究论文选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文通.李大钊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3] 郭德宏.中共党史高层人物评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4] 蒋梦麟.新潮[M].台湾:传纪文学出版社,1968.

[5]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8] 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N].人民日报,1957-04-28.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李大钊北京大学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李大钊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