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纤法”治疗肩关节假性脱位1例
2011-04-13乔波张春红指导申鹏飞
乔波,张春红,指导 申鹏飞
“搓纤法”治疗肩关节假性脱位1例
乔波1,张春红2,指导 申鹏飞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针刺疗法;肩关节假性脱位;医案
患者,男,69岁,于2010年6月2日就诊。患者中风右侧肢体瘫痪6个月。患者坐立位,肩关节似脱位状,盂肱关节间隙加大,肩峰与肱骨头间隙较健侧明显增宽约两横指(1.3寸)。未扪及“脱出”的肱骨头。上肢肌力2级,冈上肌、三角肌等肌力低下,但可见收缩;并见冈上肌、三角肌、冈下肌、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肩周肌群均萎缩。上肢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舒筋活络。治法为“搓纤法”。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取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肩贞、臑俞、肩髎、臂臑、天宗穴。阳明经排刺,肩胛冈上、下(冈上肌、冈下肌),每穴间隔1寸,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1];肩贞、臑俞、肩髎、臂臑、天宗以“搓纤法”刺之。每日治疗1次,1星期为1个疗程,“搓纤法”法每星期治疗1次。经治疗2星期后,患者肩峰与肱骨头间隙明显变窄约一指宽(0.7寸)。连续治疗2个月后,患者肩峰与肱骨头间隙较健侧无异。肌力升高并见肌收缩较前增强。
按 搓法是行针手法之一,搓以候气,急则肉缠针,缓则气易至。申鹏飞教授在经筋理论和搓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创“搓纤法”,即将针快速刺入1寸许,得气后行搓针,以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棉线状,向前搓动针柄至食指前端,反复同方向搓针柄,以针下沉紧被肌肉缠紧感为度,迅速将针拔出体外,可见针体有肌纤维缠绕。此法具有激发经气,促气血至以达筋脉得养之效。临床常用于筋脉、肌肉失濡之痿症。(注:因此法较疼痛,需经患者同意后方可进行)
肩关节假性脱位指由于外伤或内因引起肩关节不能维持肱骨头处于肩盂及喙肩弓中心位,而出现关节面增宽,肱骨头呈下移趋势;但未见脱出的肩关节不稳表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脱位”。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间隙上变宽,失去正常的平行弧度,盂肱关节间隙加大。患肩应力位方上可出现肩峰与肱骨头间隙较健侧明显增宽。在X线摄片上表现为肱骨头向下移位,大部分在关节盂外,但并不完全脱出。患肩搭肩试验阴性,通常无法扪及“脱出”的肱骨头。本病多见于外伤、中风偏瘫、年老体弱患者和学龄前儿童[2]。
据肩关节的解剖特点可得,患者偏瘫后,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尤其是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力低下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通过针刺治疗本病的目的是使肌力增高,肩关节的稳定性便随之增强。近年来,肩关节假性脱位逐渐引起了各医家的重视。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偏瘫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并发肩关节假性脱位现象亦见增多,故早期预防对偏瘫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偏瘫患者并发肩关节假性脱位,如未经及时治疗可发展为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假性脱位属中医学“筋病”范畴,中医学对筋病早有所认识,如《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其病机为肝肾亏虚,髓枯筋痿,筋失束骨及利关节。故以“搓纤法”治疗本病取其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之功及激发经气以濡养筋肉之用。选穴阳明经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合穴,可调脾胃、益肝肾;足三里为阳明经原穴,可舒筋活络、扶正祛邪;刺合谷、太冲又称开四关,二穴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以达疏通经络、补益气血之功。本病的预防及治疗以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为主要内容,以活化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为主要目的。
申鹏飞教授认为“搓纤法”不仅在治疗肩关节假性脱位具有显著的疗效,凡是筋脉、肌肉失濡之痿症,均属“搓纤法”的适应证范围。
[1] 陆斌,黄金星.老年创伤性“肩关节假性脱位”现象分析及中医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160-161.
[2] 杨福庆,王志华.手法治疗小儿肩关节假性脱位体会[J].中医正骨, 2007,19(7):63-64.
2011-03-24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630
1005-0957(2011)09-0630-01
中医防治中风病技术转化与社区推广研究(201007002)
乔波(1986 - ),女,2009级硕士生
张春红(1964 - ),女,主任医师,E-mail:drzch11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