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四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特点和防控
2011-04-13逄伟吕元刚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264006
逄伟 吕元刚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 264006)
禽类四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特点和防控
逄伟 吕元刚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 264006)
近年来,家禽垂直传播性和免疫抑制性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家禽垂直传播性疾病是指母体带毒通过卵或产道将病原体传递给子代,从而使其在出壳后一定时间内发病并死亡的疾病,通过代际传播维持其存在的一贯性。它不仅严重威胁着肉用型蛋用型鸡群,也给SPF鸡群带来很大的危害。一旦污染,制作生物疫苗之用的SPF种蛋,就会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则是指感染禽体不产生明显临床症状或不立即产生临床症状而影响免疫系统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单独感染对家禽的致死率低,但是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从而降低对其他病原体的免疫应答,而继发其他疾病造成严重损失。
家禽若同时感染这两类性质的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势必更加严重[1,2]。此文将分别对既具有垂直传播特性又具有免疫抑制特性的4种禽类病毒性疾病:鸡传染性贫血病、鸡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传播规律及防制进行论述,以期为当前家禽的健康养殖提供指导依据。
1 鸡传染性贫血病
此病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该病不但可以造成感染鸡群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直接伤亡,而且还能致使鸡体全身淋巴组织、器官萎缩,造成免疫抑制,从而加重和导致其他疾病的继发和混发感染,导致高死亡率。
1.1 传播特点 对于商品鸡群,垂直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试验条件下母鸡仅在感染后8~14d发生垂直传染,待母鸡产生免疫应答后即不再发生垂直传播。临床观察表明,感染后垂直传播可持续3~9周,1~3周为传染高峰。显然,蛋传的持续期取决于母鸡对CIAV产生的免疫速度,而带毒的鸡胚出壳后1~7日龄内即会发生典型的贫血、淋巴组织萎缩、骨髓脂肪化等病理变化,继而死亡。该病亦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生横向感染(对于SPF鸡来说是主要的),但鸡的易感性随日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一般在2周龄内感染,于12~16d病理变化最明显,12~28d出现死亡。而2周龄以上的鸡感染也不发病,但是会造成一定的亚临床损失,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母源抗体的雏鸡亦可以被感染,但是不会发病。而多数鸡群在母源抗体消失后至产蛋前的生长期感染CAV则可通过自身主动免疫产生抗体,其子代鸡可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而还有些鸡若在开产初期感染病毒,则短时间内不能产生大量抗体,其后代子鸡难以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结果也会导致CIAV的暴发或流行。
CIAV的一个特点是:同IBDV、MDV、REV等共感染,并可起到相互增强的作用。如IBDV、MDV能够增强CIAV的传染性,突破鸡体年龄和母源抗体的保护力,从而增加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而CIAV与MDV共感染时,可促进后者在与羽毛囊中扩散和肿瘤的形成,同IBDV混感时则可加重骨髓和胸腺细胞的破坏及病理变化的严重性。而相关研究证实,在我国CIAV同上述几种病毒的混合感染已普遍存在。另一个特点是,该病毒虽无抗原性差别,但不同病毒株毒力有一定差异,近年来已有高致病力毒株被分离鉴定的报道,161株对10周龄的育成鸡具有高致病性,SDLY08株对21日龄的SPF鸡仍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3]。
最近,通过斑点杂交方法对CIAV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则发现[3],以20~60日龄的临床疑似病例中检出率最高,且麻鸡和肉鸡的检出率要大于蛋鸡。
1.2 防控 针对该病的防制,目前国外已有疫苗可供预防接种,但因价格昂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针对一般鸡群只能依靠综合防制措施。在SPF鸡场要进行定期监测检疫,剔除和淘汰阳性鸡对预防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禽白血病
此病是由禽白血病毒群中病毒引起的禽类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成红细胞性白血病(EB)、成髓细胞性白血病(MB)、骨髓细胞瘤(MCT)等。当前在我国流行发生的外源性白血病主要是LL(主要由A/B亚群引起)和MCT(主要由ALV-J引起)。该病对鸡群的危害表现在3个方面:(1)通常在鸡群造成1%~2%的死亡率,偶见高达20%或以上者,诸如近几年来流行暴发的血管瘤型白血病;(2)引起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产蛋和蛋质下降;(3)造成感染鸡群的免疫抑制。
2.1 传播特点 该病主要是通过垂直传播方式蔓延流行,可经卵传播,也可经产道传播(电镜检查显示输卵管膨大部和阴道中存在大量病毒),从而使该病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先天感染的胚胎对ALV产生免疫耐受,出壳后即成为有病毒血症无抗体鸡(V+A-),这种鸡死亡率高、带毒排毒现象严重,且疫苗免疫预防对其防制作用不大。横向传播占次要地位,在雏鸡出壳后最初几周感染病毒,会造呈较高的感染率,而随着感染时间的后移和雏鸡年龄的增长,鸡体的抵抗力会增强[4,5]。我国相关研究也显示[6],49日龄SPF鸡经腹腔接种ALV-J在饲养的19周内,检测不到病毒血症、泄殖腔P27排毒。而即便是在较小日龄下,横向传播也难以进行,因为ALV不耐热,在外界存活时间短,感染不易通过间接接触传播。据研究报道[6],同1日龄接种ALV-J的鸡群同笼接触的SPF鸡和海兰褐蛋鸡在定期监测中,亦检测不到病毒血症、泄殖腔排毒和ALV-J阳性抗体。而横向传播应是在接触密度很高的前提下才能发生,Witter等报道经垂直感染的雏鸡出壳后可在孵化厅内及运输箱中造成显著横向传播[7]。
当前ALV在我国流行如此严重,垂直和水平两种传播方式相结合而共同作用的可能不容忽视。因为雏鸡的运输方式是,在出壳后将几十乃至上百只雏鸡放在一个盒子中,那么这时只要有1只雏鸡有垂直感染,就会向周围排毒(被感染胚胎的胰腺中聚集大量病毒,可随新出壳鸡的粪便中排出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粒子),而周围鸡只由于紧密接触,并不时发生啄癖,经直接或距离很近的间接接触随即发生横向感染。此外,不少研究报道证实,在家禽常用疫苗中污染ALV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自然造成鸡群在接种疫苗后人工感染ALV。
2.2 防控 由于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所以疫苗免疫对防制的意义不大,而且目前也没有可用疫苗,因此,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制该病的最有效的措施。
3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此病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引起的一群病理学综合征,其直接危害是造成感染鸡的急性致死性网状细胞瘤、慢性淋巴细胞性肿瘤、雏鸡的矮小综合征、成年鸡的消瘦产蛋性能下降,间接可以使感染鸡处于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影响对其他疫苗的正常免疫应答。
3.1 传播特点 REV可以经卵使雏鸡垂直感染,从而使其发生先天性免疫耐受。而REV也能横向传染,但是REV 感染后的致病作用的严重程度有很强的年龄依赖性,一般情况下,只有1周龄内的雏鸡感染REV,才有可能发生耐受性病毒血症,并显现明显的病理作用及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针对REV对雏鸡的危害,母源抗体具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已有研究报道,母源抗体对同源及异源REV感染诱发的雏鸡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8],而种鸡抗体水平、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雏鸡对其他疫苗的免疫水平三者之间呈正相关[9],即具有高抗体的种鸡也能够通过垂直传播使雏鸡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而更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则能更有效的预防1日龄雏鸡感染REV诱发的免疫抑制。
但对REV,目前还缺乏对种鸡的有效净化措施,生产中也没有商品化疫苗应用。但已有相关疫苗的研究,曲立新等[10]在18周龄AA型父母代肉种鸡中试接种REV弱毒疫苗,经过连续定期检测发现:(1)该疫苗对接种鸡的体重增长、产蛋生产性能、其他疫苗(NDV、H5/H9)的正常免疫应答均无影响;(2)接种疫苗鸡群不会发生网状内皮肿瘤,而同一鸡舍中对照鸡也未发生横向感染;(3)接种鸡群的孵化鸡胚中未发生垂直感染的迹象;4种鸡群在接种疫苗10d后即可产生阳性抗体,并维持到280d以上,同时雏鸡中也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并维持到7d(从而保护雏鸡免于早期的横向感染)。此外王锡乐等[11]构建了能表达REV囊膜糖蛋白基因env的重组杆状病毒,试验表明重组病毒在sf9细胞中表达的蛋白制备油苗后可使SPF鸡获得能够持续45d以上的REV特异性抗体,并抵抗REV的感染。
3.2 防控 现今,一般参考禽白血病的综合性防疫措施对本病进行防制,尚无特异性的防制方法。为防止疫苗污染造成大批发病,加强对注射疫苗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4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此病是由禽呼肠孤病毒(REOV)引起的鸡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病毒性关节炎、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免疫抑制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主年龄、免疫状态、病毒的致病型以及感染途径。该病毒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与死亡率升高、病毒性关节炎、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包括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对于肉鸡)以及产蛋率下降、孵化率/受精率降低、病鸡跛行、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子代(对于产蛋期蛋鸡)等有关。间接损失则是通过鸡群的免疫抑制而继发其他病毒/细菌的感染造成。
4.1 传播特点 本病主要是通过横向感染进行传播,因为粪便是接触污染的主要来源,但也有报道称,1日龄雏鸡经呼吸道感染比口服更易感。该病也具有明显的年龄抵抗力,1日龄雏鸡对致病性REOV最易感,而到2周龄时就开始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了。潜伏期的长短也因病毒的致病型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性关节炎的自然感染病例多见于4~7周龄,发病率可达100%,而死亡率一般低于6%。REOV也可以经蛋经行垂直传播,但比率较低,仅为1.7%。
4.2 防控 由于REOV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甚至从健康鸡只中也能分离到,且分离到的80%是非致病性的)加之自身抵抗力强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传播,这就使消除鸡群中的感染具有很大难度。用活疫苗(应于开产前免疫)或灭活苗单独或共同免疫种鸡是防制本病的有效方法,不仅可通过母源抗体保护1日龄仔鸡,而且可以降低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种保护只对同源血清型有效,当野毒与商用疫苗所保护血清型明显不同时,使用自家苗的效果会更好。此外,已有证据表明该病毒也可以污染疫苗,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总之,具有免疫抑制性的家禽蛋传性疾病对养禽业的危害非常严重,目前,针对该类疾病的防制措施也应当相应的分别采取疫苗接种和彻底根除的不同措施。虽然鸡传染性贫血和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已有疫苗面世,但从疫苗的价格经济实用性、免疫的效果以及防制的长效性等角度来考虑,这两种免疫抑制病同尚无真正有效疫苗问世的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一样仍需要在养鸡的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采取有力措施。建议政府部门强化种鸡群的标准化监控,种鸡场保持种鸡群对免疫抑制类疾病的洁净状态和疫苗中免疫抑制类疾病污染的强化检测,最终制定有效的净化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蛋传免疫抑制类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1] 崔治中, 孟姗姗, 姜世金等. 我国白羽肉用型鸡群中CAVREVRE OV感染状况的血清学调查[J].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 37(2):152~157.
[2] 李新仓, 朱瑞良, 路建彪等. AA肉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兽医学报, 2008, 28(10): 1141~1144.
[3] 王林. 一株高致病性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生物学及基因组特性[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4 ] Maas H J, de Boer G F, Groenendal J E. Age related resistance to avian leucosis virus Ⅲ. Infectiou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y, and tumours in chickens inoculated at various ages[J]. Avian Pathology, 1982, 11: 309-327.
[5] Rubin H, Fanshier L, Cornelius A, Hughes W F. Tolerance and immunity in chickens after congenital and contact infection with an avian leucosis virus[J]. Virology, 1962, 17: 143-156.
[6] 孙贝贝, 崔治中, 张青婵等. ALV-J人工感染鸡病毒血症和抗体反应动态[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1):.
[7]Witter R L, Fadly A M. Reduction of horizontaltransmission of 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 in broiler breeder chickens hatched and reared in small groups[J]. Avian Pathology, 2001, 30: 641-654.
[8] 孙淑红, 崔治中, 曲立新. 母源抗体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感染诱发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的预防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35-2440.
[9] 吴玉宝, 朱美真, 崔治中. 雏鸡母源抗体滴度与抗禽网状内皮争胜病病毒感染见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9, 31(9): 671-674.
[10] 曲立新, 邱洪凯, 祝永华等. 种鸡接种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弱毒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观察[J]. 中国兽医学报, 2007, 27(4): 455-459.
[11] 王锡乐, 张志, 姜世金等. 昆虫细胞表达的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囊膜糖蛋白及其免疫性[J]. 微生物学报, 2005,45(4): 593~597.
(2011–04–18)
S858.3
A
1007-1733(2011)06-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