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邪致病何其多

2011-04-13王辉武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证治内蕴伤人

王辉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庆 400010)

上门诊时,常听患者自称有“湿热”,或有些医生诊为“湿热”,但经认真辨证,其结果并不尽然。“湿热”这词达到了滥用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湿热”的概念模糊。什么叫“湿热”?一般人是说不清楚的;其次,是一些医生拿“湿热”二字来糊弄人,搞不清楚诊断时便笼统称为“湿热”,希望沾点边。

湿邪,中医学六淫病因之一,较之其他病邪伤人最多。正如《六因条辨·伤湿辨论》说:“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湿证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医辨证以湿邪为主的病证,约占临床各类疾病的50% ~70%,一般春夏更高,而秋季略低。朱丹溪当年的统计更高,“丹溪揣摩湿之为病,十居八九。”(《证治百问》)

湿邪致病,特善渗透,外而躯体,内袭脏腑,无处不到。上中下焦,四肢百骸,肌肉筋脉,均可侵犯。这是因为湿邪为土之气。明代王肯堂说:“土兼四气,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备在其中。脾胃者,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是故阳盛则木胜,合为风湿;至阳盛则火胜,合为湿热;阴盛金胜,合为燥湿;至阴盛则水胜,合为阴湿。为兼四气,故淫泆上下中外,无处不到。”正是这诸多原因,为湿证的辨识造成了困难。

湿邪为病,缠绵难愈,世人皆知。但湿邪还有一特性不被人重视,即湿邪伤人之隐匿性。临床上见到的湿病,常在不知不觉中生成,问诊时很难找到准确的发病时间。“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于冥冥之中也。”(《张氏医通》)“湿气熏袭,人多不觉。”(《医学入门》)近几十年,病毒性乙型肝炎多是内湿蕴积、化热成毒所致,往往经年累月才出现症状,便是湿邪伤人的隐匿特点。

到了今天,科技高度发展,卫生预防手段也与日俱增,但湿病没有减少,反而比过去更多。这与当今人们生活习惯、环境条件和精神状况密切有关。

现代人居处条件虽日益优越,但空调的大量使用,四季显而不明,当夏无暑,当汗不汗,腠理紧束,汗窍密闭,湿邪不得外泄,容易导致外感风寒湿、内蕴暑热湿之证;而冬日室内过热,室外冰天雪地,更易造成寒湿内蕴。

再者,今人食饮丰盛,瓜果生冷,肥甘厚味,加上养尊处优,运动减少,痰湿壅盛肥胖者较之过去大大增多,脾虚内湿,再感外湿。温饱无忧的人们,过度用药保健,滋阴补血,地黄阿胶叠进,难怪有不少人抱怨天天酒肉蛋,外加滋膏补,为何仍周身乏力?殊不知湿为阴邪,极易伤人阳气,阳气受损,何来气力?有的人整天坐在空调房中也中暑了,这是阴暑,受湿之故。喻嘉言说:“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气相交,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医门法律·暑湿论》)近年夏日之“空调病”即言此者。

石寿棠云:“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医原·百病提纲论》)说的是,繁重的脑力劳动,以及难于自拔的精神压力都能导致思虑气结,血脉不畅,致湿邪内生。当今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实,较之明清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湿证的多发也就不可避免。

湿证已成,脾运受损,湿邪为阴必伤阳生寒,湿驻阳盛之体,又多郁而化热,湿、热、寒胶结难解,常常出现错杂、转化和真假复杂难辨的状况,前人对湿之复杂颇多感叹,如清代刘默说:“湿之为言甚烦,不及概举。”(《证治百问》)何况今日之湿证更多呢!

作为中医的业内人士,你若有心,立题研究一下这多发之“湿”,可谓一桩出新之举!

猜你喜欢

证治内蕴伤人
长夏谨防湿邪伤人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莫让网评伤人心
宠物伤人要赔偿
中医古籍 “乳痈”证治探析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