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毛滴虫病的防治
2011-04-13赵磊
信鸽毛滴虫病的防治
赵 磊(江苏省沛县城镇畜禽检疫站 221600)
信鸽毛滴虫病是一种传染性原虫病。毛滴虫主要寄生在信鸽上消化道,通常在温热潮湿的天气易发。因常发生于鸽的上消化道,尤其是咽喉部,患部形成易脱落、坚果大小、干酪样的黄白色沉着物和溃疡,故又称口腔溃疡(鸽友称之为口黄)。
1 流行特点
各年龄、各性别、各品种的鸽子均可感染。本病多发于3月龄以内的幼鸽,特别是乳鸽,其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30%~35%。潜伏期4~14d,病程为几天到数周,严重者几天内死亡。病鸽和带虫鸽都是感染源。虫体可通过饮水、采食、伤口及未闭合的脐口等途径感染。成鸽可通过哺喂虫体直接传递给雏鸽。
2 临床症状
2.1 口腔型 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病鸽吞咽及呼吸困难,呼吸时有张口或伸颈姿势,有咳嗽和张嘴喘气等症状。精神沉郁,消化机能紊乱,羽毛蓬松,消瘦,食量减少,渴欲增加,排黄绿色稀粪。雏鸽往往呈急性经过,在短期内因呼吸困难而死亡。病鸽的眼结膜、口腔黏膜发绀。
2.2 内脏型 病鸽进行性消瘦、虚脱。若肠道受损,则病鸽废食,排黄绿色粘糊状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粘满稀粪,迅速消瘦致死。
2.3 脐型 此类型是由于雏鸽脐口受感染所致。可见精神呆滞,食量减少,毛松,消瘦,呆立一旁,脐部发炎红肿,有压痛,甚至形成溃疡灶,不愿卧伏。病鸽外观前轻后重,行动困难,抬头伸颈困难,不死也会形成僵鸽。
3 病理变化
3.1 口腔型 从病死鸽的嘴角到咽部,甚至到食道上段,黏膜上有溃疡灶或有弥漫性的黄白色干酪样物覆盖在表面,形成易剥离“纽扣”状伪膜,有时上腭也出现,嗉囊空虚、泄殖腔周围有黄绿粪便污染。
3.2 内脏型 主要发生在肝脏或肠道。肝脏表面有绿豆至玉米粒大小放射状的白色或黄色病灶,有些病例在肺、气囊、心胞膜、肌肉等处发现干酪样物。肠道鼓气,外观肿胀,剪开后肠壁外翻,黏膜增厚,绒毛疏松如麦麸样,胰脏肿大。
3.3 脐型 脐部及周围形成炎症或肿块,切开可见干酪样物或溃疡灶。
4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做实验室诊断,方法如下:用生理盐水蘸湿的棉签,在患鸽口腔内刮取粘液做成压滴标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在400倍放大的暗视野中找到淡灰色梨形或椭圆形活动的虫体,便可确诊。
5 防制
5.1 预防 (1)鸽舍定期做大扫除,定期消毒,保持鸽舍和用具清洁干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发现病鸽及时隔离治疗。(2)确保饮水器卫生,饮用水要每天更换,每天消毒后晾干,要多预备几只换着用,使其始终保持无污染。(3)定期的进行药物预防,每月初可连续4~5d用下列药物之一预防。威力碘1:1500饮水;硫酸铜1:2000饮水;高锰酸钾0.2%饮水;灭滴灵每代5g兑10kg水饮水。种鸽每年春秋两季育雏前要认真做好毛滴虫的清理工作。破壳而出的雏鸽要及时对其脐带用碘酒消毒,前3天1~2次/d,防止脐带感染。7d挂脚环后喂服1/8片人用甲硝唑片,1次/d,连用3d。巢盆要保持干燥,定期更换消毒,有条件的可每天更换,条件有限的可在巢盆中铺报纸,每日抽出扔掉。
5.2 治疗 (1)严重的口腔型先用棉签蘸上碘酒将口腔和咽喉部位的干酪物蘸干净,再口服1/4片甲硝唑,早晚2次/d,一般3~4d就会痊愈。(2)二甲硝唑每羽成鸽25mg口服,1次/d,连用5~7d;或用0.05%溶液饮水,连饮5~6d。(3)甲硝唑注射液(100ml装),加水500ml饮水3d。(4)中草药治疗:远志、苦参各15g,羌活、黄柏、白藓皮、防风各10g,五倍子、蛇床子各3g。1剂/d,用水1000ml浸泡0.5h,文火煎20min,共煎2次,煎液200ml/次,2次合在一起,供鸽饮用,连饮5d。
S858.39
B
1007-1733(2011)01-0041-01
(2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