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后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

2011-04-13曹俊云王艳玲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受害者灾难灾害

王 辉,曹俊云,王艳玲,董 娜

地震除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更会对灾难生还者、救援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造成极度心理冲击,使其长期处于严重心理应激之中,出现各种应激损伤。研究表明在重大灾难发生后有14%~33%的受灾人群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表现为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异常,如噩梦、惊醒、焦虑、抑郁、成瘾行为等,有些症状甚至会持续终身,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本文将笔者参加地震后心理干预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

1 三级心理干预护理系统

针对地震给灾民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即刻进行对灾区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帮助他们说出内心体验,宣泄消极情绪。提出心理干预的三级系统[2]。

1.1 一级干预 针对灾后人群心灵上巨大的恐慌和灾害造成损失带来精神上悲痛,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尽快稳定情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1.2 二级干预 针对灾后部分心理损伤的患者,其表现有思维、行为、情绪不稳定的人群,采取必要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二级干预除了做稳定思想教育工作外,应根据临床表现的症状轻重给予适当的干预性护理调治。

1.3 三级干预 对象是灾害后严重心理损害所致的精神和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异常表现,这种心理干预性思想疏导,需要护士平素有心理学学习基础,需要专职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协助,对重症同时给予药物干预性治疗。

2 正确评估灾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地震与其它自然灾害不同之处,来之突然、损害性大,可预防性相对较小,对灾害人群心灵影响大,悲惨情景较其它自然灾害惨重,易严重刺激受害者心理,导致长时间受害者心灵不能自愈,尤其对儿童,地震造成的可怕阴影和生离死别的场面将影响受害者一生。因此对灾害人群心理损害程度的正确评估是做好心理干预的第一步。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心理应激损害的人群范围和程度;②心理应激损害的损伤的类型;③心理干预治疗时间、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实行心理干预时间4周内,一级干预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二级干预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含救援者);三级干预人群主要是幸存者和目击者亲人;四级干预是后方人群。

3 心理干预

在突发灾难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紧张气氛,减轻伤后痛苦,鼓舞战胜困难斗志,使受灾难损害的人群获得生理上的安全感,稳定由地震引发的强烈的恐慌、悲痛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增进心理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尊重。

3.1 心理干预时间 心理危机时间多半在灾难后即刻产生,但在地震对大自然造成严重损害时,是人群心理危机感顶峰时间,因此心理干预治疗时间应选在灾难发生时开始,应根据地震进展程度做制定详细心理干预计划和确定干预时间。

3.2 心理干预对象 受地震伤害的人群,含有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死难家属、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易感人群、老人、儿童,他们均易出现心理问题。针对受损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干预心理护理方法,才能达到预期干预治疗的目标。

3.3 稳定受害者情绪,宣泄心中悲伤 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护理干预治疗首先要让应激对象说出心理话,把内心深处受伤的感受、对自己的影响、生活信念的改变等真实的想法不加掩饰的表现出来。护士对他们想法中积极的一面适时加以疏导、肯定、支持、对他们提出建议,通过哭泣、音乐、交流、倾听、陪伴、抚慰等方法,制定心理干预计划,指导他们如何调整自己心理状态。

3.4 建立社会和家庭关爱系统 动员社会和家庭成员与亲友对灾区受损人群给予足够的精神关爱支持和物质支持,市政府能尽早制定灾后重建的设想,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3.5 心理障碍药物干预治疗 在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对对应刺激较重者,可给予药物心理干预的辅助治疗,目前针对应激引起的抑郁、焦虑症状可选择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躯体症状干涉可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针对个体的躯体症状可给予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减少过度的警觉症状,对灾难性应急有较好心理干预效果。

自“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国际上对灾难医学有了新的认识,急救护士已成为专科护士,灾难护理学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心理护理更是灾难和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救援人员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和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除大专院校的医学院、心理系、社会系外,护理系也经常参与心理救助工作。针对地震灾难后大量灾民焦虑、恐惧、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各种心理应激,护士应深入到灾民、学校教师与学生中进行心理常识宣传教育及对心理创伤进行疏导,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艰巨性与迫切性,为今后救灾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尤其是军队的护士更是一个逢灾必到的一个特殊的护理救援医疗队,更应具备以人为本,用“心”帮助的素质。因此,加强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医学防护的研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钱铭怡.国内外重大灾难心理干预之比较[J].心理与健康,2005,4(1):46.

[2]Levin R, Nielsen TA.Disturbed dream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nd affect distress:a review and neurocognitive model[J].Psychol Bull,2007,133(3):482-528.

猜你喜欢

受害者灾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雷击灾难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灾难不是“假想敌”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