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交互教学的探讨
2011-04-13邹文生
邹文生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广东广州510450)
化学课堂交互教学的探讨
邹文生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广东广州510450)
一、对交互教学思想的认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因此我们把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双向流动称之为交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教学信息包括二大类信息:一是知识信息,就是教学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二是状态信息,也就是关于教学情况的信息,包括教与学双方的反馈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评价信息,也就是所谓的KR(know ledge of results)反馈信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教学信息有二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信息量的不对称,即从传者流向受者的信息量远大于受者流向传者的信息量。其次是信息流向复杂。在一般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有二个:一是从传者到受者,这是主要传播信息的流向;二是从受者到传者,这是反馈信息的流向。而在交互教学系统中,除了上述二者之外,还有一个KR信息的流动,它是从传者再到受者的。这一点对学习者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学生要根据KR反馈信息来确认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起新的认知意义。所以KR反馈信息的流动,就成了交互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最明显的特征。
交互教学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以认知为对象,立足于心理本身的机制和规律,将心理过程视为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探索心理的内部机制。该理论认为“教”是影响学习的间接因素,认知加工才是决定学习的直接因素,“教”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
交互教学思想同时吸收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发展理论的成果。维果茨基认为,一个儿童如果从事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由于这一任务在他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内,因而不能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儿童从事在他人帮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务,即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执行较困难任务时,该理论强调使用“支架式教学”。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之初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支持,一旦当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时,教师的支持便渐渐撤出,由学生独立学习。
二、交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笔者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交互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阅读学习策略
交互教学强调对所学材料的阅读。小组成员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提问、总结、澄清和预测等四个学习策略进行讨论。提问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提出学习材料中的问题,教师往往通过一些提示词的暗示,如“6W”,即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何(why)、如何(how),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总结是指阅读过程中对一段材料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这是一种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阅读理解技巧。澄清是对于阅读过程中不理解或理解含糊的内容,通过小组共同讨论来解决理解问题的。预测指在阅读学习中预测材料的下一段将会涉及什么,优秀的阅读者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2.明确目的性
交互教学是一种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时,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在交互教学中,小组的对话和讨论始终由一位“教师”引领着。开初,教师领导着交互教学小组的交流活动,后来逐渐将教的角色转移到学生身上,由学生承担教学领导者的角色。由于交互教学始终由一位“教师”引领,因而整个讨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3.加强规范性
可以想象,交互教学中如果仅仅让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他可能会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而使讨论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对此,交互教学运用理解学习策略加强规范性。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清晰描述每一个学习策略并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反馈,并使学生的运用达到熟练的程度。接着,要求小组成员根据理解学习策略来开展讨论。这样,提问、总结、澄清和预测既是一种学习策略,同时又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目标。
4.学生轮流担任“教学领导者”角色
与传统教学相比,处于交互教学情境中的学生表现为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角色。在交互教学中,当一个交互教学小组刚刚组建时,教师要通过示范学习的有效策略来指导学生的理解学习策略。当学生逐渐变得有能力用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和其他同学学习时,“教”的责任便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终,学生完全独立于教师进行组内的学习和讨论,一起建构知识内容的意义。因此,交互教学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开始教师提供大量的支持,当学生的技能通过实践获得较大的提高时,教师的支持便渐渐撤出。
三、化学课堂交互教学的实例剖析
实例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阅读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阅读了阿伏加德罗常数这部分内容,大家有问题要讨论吗?
[学生1]我提一个问题:怎样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学生2]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学生4]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与0.012 kg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
[学生1]这当然都是正确的。
[教师]好,我也有个问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指1mol任何粒子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4]不对,应该说1mol任何粒子都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
[学生5]为什么要用“约”呢?
[学生3]0.012 kg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应该是一个精确值,正如一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应该是数得清的。
[学生6]那么这个精确值是多少呢?
笔者通过问卷剖析了江苏徐州民众对于京剧的熟悉程度,有效数据共198份。就“看过的戏曲剧种”这一问题的填写,有91位填写了京剧,其次是黄梅戏、昆曲等。可以看出,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民众对京剧还是有所了解的。而对于“身边有没有京剧爱好者”的选项,具体情况如下:
[学生4]初中阶段我们接触过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可以计算0.012 kg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学生5]哦,我明白了!0.012 kg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本身是一个精确值,但结果取了一个近似值6.02×1023。
[学生4]对,也就是说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精确值,通常使用6.02×1023mol-1这个近似值。
[教师]很好。
在这个阅读式交互教学片段中,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教师与学生轮流引导讨论,“学生1”和“学生4”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担任了“教学领导者”的角色。显然,“学生1”和“学生4”都具备一定的“超前”能力,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胜人一筹”。他们在引领阅读讨论中促进了“落后”学生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的理解。可见,在交互教学中将优秀生和学困生合理组成学习小组,利用优秀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学困生学习,让他们在同伴的鼓励和肯定中树立学习信心;同时,学生角色的变换也使得学困生有机会主持课堂讨论,这对于培养学困生积极的阅读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意义重大。通过上例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的“支架”作用在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后便撤出,教师由“台前”转到“幕后”,但在阅读讨论中教师的“监控”作用却一直没有停止,在适当的时机教师要加以点评并调节学习的进程。
实例2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设计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学习了Na2O2与CO2的反应,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对这个反应进行研究呢?
[学生5]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在脱脂棉里包一些Na2O2粉末,怎样试验Na2O2与CO2的反应?
[学生1]可以用导管向脱脂棉里吹气。
[学生2]可以先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备CO2气体,再将CO2气体通向Na2O2粉末。
[学生3]也可以用Na2CO3与盐酸反应制备CO2气体,再将CO2与Na2O2反应。
[学生4]其他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CO2都可与Na2O2反应。
[学生5]这些方法都可以。
[教师]好,我也提个问题。如何用纯净的CO2气体与Na2O2粉末反应?
[学生2]我们需要考虑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备的CO2气体中混有什么杂质?
[学生3]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学生6]反应有水生成,会有水蒸气混在CO2气体中出来。
[学生5]这种说法不准确,这个反应发生在水溶液中,产生的气体中会带出水蒸气,并非因为反应有水生成。
[学生2]有道理。那么如何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呢?
[学生4]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吸收。
[学生3]氯化氢可以用强碱溶液吸收,如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5]可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2]那怎么办?除去氯化氢又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气体会生成碳酸钠,再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会生成碳酸氢钠。
[学生5]那么除去氯化氢用碳酸钠溶液还是碳酸氢钠溶液呢?
[学生4]当然是用碳酸氢钠溶液。
[学生2]要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学生6]为什么要强调饱和呢?
[学生2]因为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已经饱和,CO2不会再与溶液发生反应。
[学生3]Na2O2与CO2反应生成的O2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6]还可用燃着的蜡烛检验。
[学生1]混在O2中的CO2可用强碱溶液吸收,如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5]对,应该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行!大家讨论得很好,下面我们考虑实验装置。
从这个实验设计型交互教学实例可以看出,其一,教师、“学生5”和“学生2”在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设计过程中都发挥了“领导者”作用,引领讨论,辨析是非,稳步推进。其二,教师对实验设计交互过程的监控尤为重要。教师适时的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不能跨越的关口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降低学生设计实验的难度,有利于保持和激发学生实验设计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信心。其三,实验设计型交互教学消除了部分学困生的依赖心理。在其它形式的小组教学中,部分学困生有过于依赖优秀生,不经过深入思考照搬照抄优秀生的实验设计成果的倾向。而在交互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表达被“领导者”监控,学困生容易接受同伴的帮助和指导,实验设计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交互教学是化学课堂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继续挖掘交互教学的功能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索,相信经过深入的研究,交互教学必将成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教学模式。
[1]李伟健.论交互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心理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04,(8):43~47
1008-0546(2011)01-0041-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