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鸡群中法氏囊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控对策

2011-04-13陈巨清胡晓悦何二国

兽医导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活苗法氏囊种鸡

陈巨清,胡晓悦,何二国

(1.石家庄市牧工商,河北石家庄 050041;2.河北省畜牧兽医站,河北石家庄050041;3.石家庄市农科院,河北石家庄 05004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于是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该病若在种鸡育雏(或育成)阶段感染发病后则小鸡死亡率较高,若在成年种鸡阶段感染发病后则严重影响种鸡生产性能的发挥及下一代雏鸡的健康。临床上以法氏囊、肾脏损害(成年种鸡有不同程度的卵巢损坏)为特征,同时还破坏鸡法氏囊组织的淋巴滤泡,影响B淋巴细胞成熟和分化,进而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引起鸡群的免疫抑制,造成对流感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多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同时还能使发病种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的易感性增加,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一、病原

传染性囊病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能在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等多种细胞上生长繁殖,并产生病理变化;病毒抵抗力强,能耐受乙醚、氯仿、高温(56℃5 h、60℃ 30 min均不能使其失活)及胰酶的处理,对紫外线也有抵抗力,耐酸(pH2)但不耐碱(pH12);1%石炭酸、甲醇、福尔马林或70%酒精处理1 h可杀死该病毒, 0.5%氯化铵作用10 min也能杀死该病毒。

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病。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亚型,两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极差,但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

二、法氏囊病的流行状况

1.易感鸡品种及发病日龄。各种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实践证明来航鸡尤为易感;在易感种鸡群中,感染率可高达100%。在发病日龄上,3~6周龄的种鸡群对本病较易感,而且3周龄以下的雏鸡受到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成年种鸡感染法氏囊病毒后主要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及下一代雏鸡的健康;火鸡和鸭也能自然感染。

2.感染途径。本病通常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等途径感染,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而传播严重;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临床症状

在易感种鸡群中,本病潜伏期较短,发病较快,感染后2~3 d出现临床症状;在发病早期往往有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接着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顿,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雏鸡病程一般为7~10 d,感染率高、表现尖峰死亡曲线;成年种鸡群感染可引起长期的慢性法氏囊病,主要引起生产性能的大幅度下降及下一代雏鸡的健康。

四、病理变化

死于法氏囊病的鸡呈现脱水、胸肌发暗,股部和胸肌常有出血斑、点,肠道内粘液增加,肾脏肿大、苍白,肾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如果在雏鸡阶段感染法氏囊病毒发病时,主要靶器官在法氏囊,感染后4~6 d法氏囊出现肿大、带有淡黄色的胶胨样渗出液,有时出血;感染后7~10 d发生法氏囊萎缩;受感染的法氏囊常有坏死灶,有时在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淤血,偶尔见弥漫性出血。脾脏有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散性灰白色的小点坏死灶。偶尔在腺胃和肌胃的结合部黏膜有出血带。如果在成年种鸡群中感染发病,则卵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或坏死。

五、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仍需在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六、防控对策

(一)加强种鸡舍内外环境消毒工作 由于鸡法氏囊病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饲养环境中一旦有法氏囊病毒污染,则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必须做好彻底的消毒,保证鸡舍内外各环节的卫生非常重要;而且在种鸡场的消毒卫生工作中,除对鸡舍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必须贯穿种蛋、孵化全过程和育雏等阶段的彻底消毒;所用消毒药最好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二)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是目前防治IBD的最佳方法;然而,养殖实践中影响法氏囊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较多,如免疫程序制定的科学性、疫苗选择的合理性、现场免疫实施的准确性等等,尤其是雏鸡母源抗体状态对免疫程序科学性制定影响比较大。

1.疫苗的选择。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一般用于活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多用在成年种鸡,主要目的是提高种鸡群自身生产性能的保护和提高种鸡群对下一代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活苗常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温和型(或低毒型)的活苗如 d78、PBG98、LKT、LZD228等, 这 类 活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对法氏囊污染较小的鸡场免疫保护效果较高;一类是中毒力型活苗如德国的鸡胚毒Cu1m、MB株 苗、BJ836、Lukert细胞毒苗、IBD-B2苗等,此类疫苗接种雏鸡后,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最好在二次免疫时使用,保护效果较高;另一类是高毒力型的活疫苗如初代次的2512毒株、J-1株等,此类疫苗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力和免疫抑制力,最好不用。

2.免疫程序的制订。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鸡场的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的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来综合考虑决定,以便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三)防治 在发病早期,使用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中药方剂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减缓症状,控制疫情,一定程度的减少经济损失。

1.抗血清的治疗。利用病愈鸡的血清或人工高免鸡的血清给感染法氏囊病毒初期的病鸡注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高免卵黄抗体的治疗。主要用于雏鸡感染发病期,是为了减少法氏囊病造成的大量雏鸡死亡;可用高免疫蛋黄匀浆制剂给鸡注射,效果比较好,尤其是用于该病高发日龄前后或发病早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备卵黄抗体的母鸡群中由于选择不当容易把一些通过蛋黄液发生垂直传播、扩散的疫病(尤其是禽白血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支原体、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带入蛋黄液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蛋黄中含有大量卵黄磷蛋白及脂肪等物质,注射后易造成局部出血、坏死,以及应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同时,蛋黄液中也常含有除法氏囊抗体以外的多种其它抗体,有时会严重干扰预定的免疫程序,导致免疫失败。所以,在制备蛋黄液过程中,卵黄液必须进行彻底的灭活,不宜加过量的抗生素和防腐剂以免引起注射后大批鸡只的严重反应。

3.中药方剂的治疗。

①板蓝根、紫草、茜草、甘草各50 g,绿豆500 g,水煎,取煎汁拌料喂服;对重症鸡灌服,连用3 d。

②党参、黄芪、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30 g,蒲公英40 g,甘草(去皮)10 g,蟾蜍1只(100 g以上)。先将蟾蜍置于沙罐中,加水1.5 kg,煎沸后,入其它7味药,文火煎沸,放冷取汁,供100只中雏1日3次用,连用3 d。

③金银花100 g,连翘、茵陈、党参各50 g,地丁、黄柏、黄芩、甘草各30 g,艾叶40 g,雄黄、黄连、黄药子、白药子、茯苓各20 g,磨成细末,混匀,按6%~8%拌入鸡饲料中,任其自由采食,少数病重不能采食者,可水煎取汁灌服,每次5~10 ml;每日2次。一般用药后2~3 d病鸡采食饮水恢复,停止死亡,渐而痊愈。

④黄芪、党参、金银花、冰片等,各药适量配制成散剂。治疗按每千克体重每天2 g拌料。病鸡不能采食者,用开水冲调成10%的浓度,再加5%葡萄糖,每次喂服4~6 ml。每日2~3次,治疗3~4 d。

(四)改善饲养管理及投服对症的抗生素 发生法氏囊病后,除了用抗血清、卵黄抗体、中药方剂的及时治疗以外,改善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提高鸡舍温度,饮水中加5%的葡萄糖,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等有利于促进病鸡群体质的恢复;同时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提高维生素含量,以及在并发细菌感染时,投服对症的抗生素防止疾病的继发感染具有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活苗法氏囊种鸡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不同稀释液对鸡新城疫活苗免疫效果评价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种鸡防疫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