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治疗川崎病 32例
2011-04-13王玉君指导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710002
王玉君 指导 周 莹 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 710002)
由于川崎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和地方性,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急性期有明显的高热,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部分可并发严重心肌炎而危及生命;后期可并发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心肌梗死,动脉瘤破裂等,常可危及生命;恢复期少数患儿可有缺血性心脏病表现;成人后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各期都充满危险,病情变化复杂,故当属中医温病范畴[1]。辨证论治当参考卫气营血辨证[2]。笔者采用白虎汤治疗,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例均选自 2007年 8月至 2010年 8月间经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 62例,诊断符合第 3届国际 KD会议修订的标准[3]。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最大年龄 6岁 3月,最小年龄 8月,平均年龄 2岁 5个月;对照组 30例,男 17例,女 13例;年龄最大 5岁 8月,最小 9个月,平均年龄 2岁 2个月;两组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所有患儿均有发热,最高体温在 39.1~ 42.0℃,热程均在 5d以上,最长 21d。 病程中均有皮疹,皮疹形态以麻疹样和猩红热样皮疹为主,少数为荨麻疹。在发热的第 5天后均出现典型的指(趾)末端硬肿,大部分并发膜状脱皮。所有患儿均有过眼睛发红(结膜充血)。所有患儿均有口唇潮红干裂及淋巴结肿大(均大于 1.5cm);肛周皮肤红潮红 52例,其中治疗组 28例,对照组 24例,其后均发生膜状脱皮;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肿 15例,其中治疗组 7例,对照组 8例;两组的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外周血检查治疗组 90.6%(29例)和对照组 90%(27例)的患儿在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达 15.0~32.3× 109/L,中性粒细胞占 70.0%~ 92.0%,部分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病程 1w后血小板计数升高者治疗组占 93.75%(30例),对照组占 96.67%(29例均升高);病程 1w内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沉均明显增快,均大于 15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治疗组占 96.88%(31例升高),对照组占 93.33%(28例升高)。两组在治疗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脏超声:62例川崎病患儿于病程 2w内做超声心动图,59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治疗组 30例 (93.75%),对照组 29例(96.67%),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57例,冠状动脉瘤 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例),病例中的另外 3例于病程 2w后同样出现冠状动脉川崎病样改变,均符合川崎病诊断依据。4例患儿并有少量心包积液。两组在治疗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 首先对 62例患儿进行常规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凝血、抗炎等对症及支持疗法。阿司匹林:口服每日 30~50mg/kg◦ g,热退后每日 l0~30mg/kg◦ g,3次 /d。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每日1000mg/kg◦ g,连续注射 2d。③潘生丁口服每日 5~6mg/kg◦ g,2~ 3次 /d。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白虎汤治疗,处方组成如下:知母、石膏(碎)、甘草 (炙 )、粳米。 (3岁以内剂量分别为:6g、9g、4g、4g;3岁以上分别为:9g、12g、 6g、6g)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 1d后体温正常,治疗 3d后淋巴结肿大好转,治疗 1w后 CRP、ESR下降,血小板下降,治疗 2w后冠状动脉扩张好转。有效:治疗 2d后体温正常,治疗 3d后淋巴结肿大好转或无变化,治疗 1w后 CRP、ESR好转或无加重,血小板升高得到控制,治疗 2w后冠状动脉扩张无加重。无效:治疗 2d后体温未正常,治疗 3d后淋巴结肿大无好转或增大,治疗 1w后 CRP、ESR加重,血小板升高,治疗 2w后冠状动脉扩张加重或冠状动脉瘤形成。
统计学方法 组间采用卡方检验,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
治疗结果 临床情况:经上述治疗后,除对照组 1例患儿进行四次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外,其余患儿均于丙种球蛋白治疗 2次后体温降至正常,其中治疗组 32例患儿治疗 1d后体温均降至正常(100%),对照组患儿中 12例于治疗 1d后体温正常(40%),17例患儿治疗 2d后体温正常,二者在治疗 1d后对体温的控制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 2d内对体温的控制无显著性差异,P>0.05;皮疹和结膜充血均于 2d内消失;治疗 3d后,治疗组中 29例患儿浅表淋巴结缩小至 1.5cm以下,占 90.62%,对照组中 7例患儿浅表淋巴结缩小至 1.5cm以下,占 23.33%,二者有明显差异性,P<0.05。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情况:治疗 3d后复查末梢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治疗组 1例患儿升高,其余均明显下降,对照组 3例患儿升高,其余均明显下降,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治疗 1w后,治疗组中 12例患儿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16例患儿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升高,仅 4例患儿血小板仍继续升高,对血小板上升的控制达到 87.5%,对照组患儿中 20例患儿血小板继续上升,6例患儿无明显变化,4例患儿血小板较前下降,对血小板上升的控制仅达到 33.3%,故二者在治疗1w后对血小板上升的控制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 1w后复查 ESR,治疗组患儿中 8例患儿仍大于15mm/h,其余 24例患儿均正常,占 75%,对照组患儿中 22例患儿仍大于 15mm/h,其余 8例患儿正常,占26.67%,二者有显著差异性;治疗 1w后复查 CRP,治疗组患儿中 5例患儿仍高于正常,其余 27例患儿均正常,占 84.38%,对照组患儿中 19例患儿仍大于正常,其余 11例患儿正常,占 36.67%,二者有显著差异性;可见对炎症(以 ESR、CRP为指标)的控制,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 1w后复查心脏超声,两组冠状动脉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除病例中的另外 3例同样出现冠状动脉川崎病样改变外);治疗 2w后复查心脏超声,治疗组中 5例患儿仍无明显改变,26例冠状动脉内经恢复正常,1例冠状动脉瘤消失,仅表现为冠状动脉轻度扩张,总有效率达 84.38%,对照组中 4例患儿冠状动脉内经较前增宽,16例患儿仍无明显改变(包括 1例冠状动脉瘤),仅 10例冠状动脉内经恢复正常,总有效率达 33.33%,可见治疗 2w后,二者对冠状动脉改善有显著差异性,P<0.05。
讨 论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本病发病原因尚未明了,可能是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尤其是冠状动脉多易受累[4]。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阻滞血脉,耗伤阴津,导致气阴两伤;其病变主要在心、脾二经;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原则[1]。利用中医温病中的卫气营血辨证加以分析辨证施治,本病的急性期,表现为持续高热、口干渴、双眼结膜充血、皮疹、口唇干红皲裂、杨梅舌、脉数。属于中医气血两燔[2],笔者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应用白虎汤治疗,经临床对照,在缓解症状、抑制炎症反应、缩短病程、减少冠状动脉瘤和血栓的形成、减少西药的用量及疗程,从而减少其副作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优势,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研究证实,中医药可在川崎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中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可降低川崎病急性期过度的炎性反应,同时预防血栓形成,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整体调控和多因素调节的优势。一些中医辨治川崎病的临床报道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5]。同时急性炎症的有效控制,也有效减少患儿后期心脏病的发病危险[6]。但目前本病的中医治疗尚处在辅助治疗阶段,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大量的观察,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
[1] 郭向阳.川崎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J].陕西中医,2000,21(6):430-431.
[2] 李 虹.卫气营血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川崎病 39例[J].陕西中医,2005,26(3):1034-1035.
[3] New burger,Jane W,Fulton,et al.Kaw asaki disease[M].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Inc,2004:508-514.
[4] 王宏伟 ,程佩萱.川崎病与缺血性心脏病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5):926-928.
[5] 王 林.川崎病的中医辨证[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9):114.
[6] 周 莹.中药治疗川崎病恢复期 11例 [J].陕西中医,2005,26(3):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