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唐诗补编》佛寺小考

2011-04-13李谟润

关键词:宁国全唐诗佛寺

李谟润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唐诗佛寺辑考,虽细微但颇含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它涉及对诗人行踪、心态与思想变化的把握及唐诗内容的正确理解,属更全面梳理佛教与唐诗、佛寺文化与唐代文学等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因而不容忽略。学界已有成果对唐诗所涉佛寺的辑考有所忽略。小野胜年《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共考隋唐长安佛寺173所,征引文献丰富,带资料汇编性质,然仅限长安一地;孙昌武《唐长安佛寺考》考唐长安有名可稽佛寺161所,却与唐诗无涉;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简称《辑考》)通考唐五代佛寺,存有一些疏漏与缺憾,表征之一即未利用《全唐诗补编》所载唐诗佛寺材料。此著共收录直接标明佛寺诗题者140余首,另有数量颇丰的僧诗。本文拟以《全唐诗补编》所载唐诗佛寺材料为线索,分别对《辑考》失载或已载而甚略之部分佛寺加以考索,以期对唐诗佛寺的稽考略作补充。

(一)真寂寺

《全唐诗补遗》卷一载宣宗有《南安夕阳山真寂寺题诗》(见《泉南杂志》卷上)。

按:南安夕阳山真寂寺,《辑考》失载。南安,据《元和郡县志》卷三○载为唐泉州属县。《泉南杂志》卷上载此,题下注云:“宣宗皇帝居邸时,遁于此。”并云见诸《泉州府志》[1]。翻验明人徐敏学、伍维新等修《泉州府志》卷二“夕阳山”条:“在城西六十里,以山高在西方常接落日故名,上有遁迹岩,又有真寂寺。唐宣宗居邸时遁迹于此。”[2]117同书卷二四:“真寂院,在安人里十五都夕阳山,刺史王廷彬建,洪武辛未僧雪峰重修。”[2]1806两处均未见载录宣宗此诗。《泉南杂志》所据,当有更早《府志》。

真寂寺,位于唐泉州南安县夕阳山,初名义安寺。上有遁迹岩,相传唐宣宗居藩曾遁迹于此并与黄檗禅师赋诗唱和,登极后敕赐额真寂禅寺。五代王延彬重建,元至元中寺毁,明洪武僧雪峰重修,后废毁。明清时,因山名称寺夕阳。民国时仅存僧殿一、小楼一。寺旁有国师岩、鼓声石、浴龙池等胜景。

《八闽通志》卷七七:“夕阳寺在(同安)县西安仁里十五都。”[3]1169同书卷七:“夕阳山在安仁里十五都,以其常带落日故名。山之上有遁迹岩,相传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于此。”[3]185-186佛寺,似以山命名,而此后《万历泉州府志》则称寺名为真寂。两志均未载录宣宗此诗。

《全闽诗话》卷一“唐宣宗”条载:“夕阳山在同安城南六十里,上有遁迹岩、真寂寺,唐宣宗居邸时遁迹此岩。三载后还京即位,勅赐真寂禅寺云。”[4]下录宣宗此诗及与黄檗师瀑布联句。又,清人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上亦录此诗。

《乾隆泉州府志》卷一六:“真寂寺……初名义安。唐宣宗龙潜时与黄檗禅师观瀑吟诗于此。登极后敕赐今名。……五代刺史王延彬重建,元至元中圯,明洪武间僧雪峰重建。”[5]同书卷八“夕阳山”条下亦载宣宗此诗。

《民国同安县志》卷八:“真寂寺……明洪武辛未僧雪峰重修,后废坠。今建僧殿一层,左构一小楼。寺后怪石巍巍,中有石洞,涧外有小渚,宣宗至时浴焉。”[6]55-56同书卷四《山川》云:“(同安)县西七十里有夕阳山,以山接落日名。《闽书》:上有遁迹岩……又有真宗(当为寂字)寺。下载宣宗此诗(诗略)。距寺里许,有石方二丈,有岩号国师岩,国师僧怀晖也。岩前有石横卧,状如鼓扣之作,鼓声石有二窍,相传宣宗时出米供食,宣宗去遂不复有。山涧有桥镌‘浴龙池’三字,宣宗将至,先一夕寺僧梦伽蓝云‘明日有皇帝浴此。’至期见之,稽首呼万岁。诘其故,曰:‘伽蓝神现梦’。及入寺,宣宗指神额曰‘饶舌头,为西转’,至今塑像仍之。”[6]33介绍寺旁胜景并添以神奇色彩。按同安县,据《(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二八载唐为泉州府南安县地。余未详。

(二)乌牙寺

《全唐诗续补遗》卷三载李白有《乌牙寺》诗(见《麈史》卷中)。

按:乌牙寺,《辑考》失载。乌牙寺位于唐蕲州黄梅乌牙山,又名灵峰院、峰顶寺,为盛唐释圆震所创或发扬光大。此寺清光绪间尚存。

《舆地纪胜》卷四七《蕲州·景物下》“乌牙山”条:“南,乌牙山,有灵峰院。在黄梅县东北五十里,有白居易所撰碑、张商英《轮藏记》。”[7]下转引《麈史》所录李白此诗。据此知则李白诗中乌牙寺即灵峰院。

又,《麈史》卷中云:“南丰曾阜子山,尝宰蕲之黄梅,数十里有乌牙山,甚高,而上有僧舍,堂宇宏壮,梁间见小诗,曰李太白也(诗略)。布衣李白。”[8]诗中所称乌牙寺,似以山称名。

又,《西清诗话》卷中:“蕲州黄梅县峰顶寺,在水中央,环伏万山,人迹所罕到。曾子山阜为令时,因事登其上,见梁间一榜尘暗粉落,蛛丝蒙罥,几不可读。涤拂之,乃谪仙诗也(诗略)。”[9]据此,知太白诗中之寺又名峰顶。

按,《麈史》卷中与宋刘宰《漫塘文集》卷二四《题跋·书明秀轩米元晖诗后》等录李白诗,诗中为乌牙寺;《李太白诗集》卷三○、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卷三、孙奕《示儿编》卷九、曾慥《类说》卷一五、陈耆卿《赤城志》卷四○等载李白此诗,均题《题峰顶寺》,赵令畤《侯鲭录》卷二、蔡绦《西清诗话》卷中、邵博《闻见后录》卷一八等载此,诗中为峰顶寺。乌牙、峰顶与灵峰,实属一寺异称。

《嘉庆一统志》卷三四一:“灵峰寺,在黄梅县东北乌牙山。《名胜志》:灵峰寺有唐白居易所撰碑及宋张商英《轮藏记》。”[10]143又,《湖北金石志》卷六载元和十二年白居易所撰《唐震觉大禅师碑》(碑佚),题下注云:“灵峰寺,在黄梅县东北五十里乌牙山,以在鼓角南一曰南山,圆证祖师道场。有唐白居易所撰碑及宋张商英《轮藏记》。”[11]又,《光绪黄梅县志》卷一四:“南山灵峰寺,在鼓角山圆震祖师道场,去寺百余步,祖塔在焉。寺之西,楚静国师塔亦在焉。”[12]按,《湖北金石志》卷六所载震觉大师即盛唐间释圆震。《宋高僧传·唐邓州乌牙山圆震传》载:“释圆震,姓陈,中山人也。……后遇荷泽禅师得法,隐南阳乌牙山。……贞元六年终,享龄八十六。”[13]荷泽禅师即慧能弟子神会,湖北襄阳人;释圆震终于贞元六年寿八十六,则其生活年代与李白相当。据此,知寺为盛唐释圆震所创或发扬光大。此寺至清光绪间尚存。余未详。

(三)法台寺

《全唐诗续拾》卷一六载张继有《剡县法台寺灌顶坛诗》诗(见《剡录》卷八)。

按:此寺,《辑考》失载。剡县,据《元和郡县志》卷二七载,唐为越州属县。张继此诗与《全唐诗》卷五四九赵嘏《早发剡中石城寺》(《剡录》卷八载题《早发剡中法堂寺诗》,《绍兴府志》卷二一载为《早发法台诗》)诗中佛寺,即为此县法台寺。

《会稽志》卷八《寺院·嵊县》载:“惠安寺,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剡山之下。晋义熙二年,南天竺国有髙僧二人入金华,师道深弟子竺法友。授《阿毗谭论》一百二十巻,甫一宿而诵通。道深遂赞法友曰:‘释家重兴,今先授记。’遂往剡东卭山……复于剡山立般若台寺。猎士陈惠度射鹿此山。……(惠度)投寺出家,后为名僧。鹿死之处,生草号‘鹿胎草’。会昌废,咸通八年重建,改法华台寺。天佑四年,吴越武肃王改兴邑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14]146另,同书卷一:“宣和三年,方腊既平,七月丁卯诏越州剡县改名嵊县。”[14]16据此,知法台寺为东晋义熙间僧道深所创,寺在唐越州剡县剡山之下,初名般若台,会昌寺毁,咸通修复更名法华台,五代改称兴邑,宋大中祥符赐额惠安。陈惠度因猎鹿感悟出家投寺。

《剡录》卷八:“惠安寺,在剡山之阳,旧曰般若台寺,又曰法华台寺。”其下注曰:“晋义熙二年……(道深)复于剡山立般若台寺。……《十道志》曰‘西台寺,今法台寺是也。’陈惠度所立。”又云:“寺有灌顶坛。”其下载张继与赵嘏《早发剡中法堂寺诗》,题中“堂”当为“台”字繁体形讹。又云:“寺有增胜堂,僧彦强所居。”[15]其下载宋人王铚、僧彦强、择璘诗。据此,知法台寺又名西台寺,有灌顶坛、增胜堂等胜景。按赵嘏《早发剡中法台寺诗》,《全唐诗》卷五四九题为《早发剡中石城寺》,诗题应以《剡录》所载为是。另,法台寺为晋释道深所创,《剡录》载为陈惠度所立,应误。

《绍兴府志》卷二一载宋明间佛寺发展情形较详。云:“嵊惠安寺……旧有应天塔、灌顶坛、增胜堂、幽远庵。元至元中寺废,明宣德中僧永宁重建(文字应有脱落,详康熙《县志》),景泰中僧巨源修应天塔并建山门。寺有栖云、宿云房。弘治二年,僧广达建翠寒亭。”[16]下录张继、赵嘏等人诗。赵嘏诗,题为《早发法台诗》。

《康熙嵊县志》卷六载“惠安教寺”云:“寺在剡山……明宣德中僧文彬、永宁邑人刘文敏舍基重建,景泰中僧巨源建山门并栖云房。弘治二年建翠寒亭,嘉靖十七年殿毁,十八年僧道玞、智方等重建,三十五年僧惠宗造山门,隆庆三年僧智佩等建观音阁,僧原昭、原祥等为石磴栏干及更衣亭,今皆废。国朝康熙间僧明超重建观音阁。”[17]下录赵嘏、王铚、钱庄、张性、胡淮、张元澄、周光被等人诗。据此,知法台寺在明清的发展情形。赵嘏诗,题作“早发法台寺诗”。

《民国嵊县志》卷八云:“惠安寺,《周志》:坐剡山……弘治二年僧广达建翠寒亭于高坡……万历二年僧惠镜复幽远庵、净土庵。《张志》:康熙间,僧明超重建观音阁。《道光志》:嘉庆六年刘大道、大宗、大成、僧清圆等重建两庑、韦驮殿。《同光志》:咸丰三年,刘从宜等与僧凉洪建左厢及胡公殿,浚鹿池,十年捐修大殿,同治元年寇毁观音阁、山门、两庑,渐次修复。”[18]对康熙《县志》所载明清来佛寺发展情形作了补充。余未详。

(四)碧流寺

《全唐诗续补遗》卷三载牛仙客有《宁国院》诗(见《咸淳临安志》卷八五)。

又,《辑考》云:“《全唐诗》卷六五三方干有《宁国寺》诗。诗题原注:‘新城县。’据《元和郡县志》卷二五,杭州有新城县,宁国寺疑当在杭州之新城县。”

按:《辑考》载杭州有此寺无误,然甚简略,无建置沿革等内容。新城,唐为杭州属县。《全唐诗》卷六九一载杜荀鹤《登山寺》、卷六九二《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同书卷六五三方干《宁国寺》等诗,诗中佛寺均为此境碧流寺。

北宋释元照《宁国院记》较早载录了杭州新城碧沼寺的建置沿革。云:“新城古东安郡,宁国院在其南,相去五六里渌渚之北坞所谓青峦山也。晋郭文举来吴,尝栖隐于兹山。乡人慕之,乃肖象立祠以时致祭,旱涝有祷立应。乡长孙邳立佛宇于祠之旁。闻于朝,赐名碧流。命僧主香火,时东晋安帝隆安五年也。逮唐会昌累遭废毁,咸通中里人孙轩与众进状乞请重建,遂复旧额;中和间巢寇作乱悉为灰烬,至光启三年杜太师棱修复廊宇,建石幢于殿砌。晋天福八年院僧得求、智聆等重建大殿。吴越钱氏始更为碧沼,以其门枕小池故也。祥符中复改赐今号。……元礻右改元秋九月……属予文为之记。”[19]据此,知唐杭州新城碧流寺在县南七里青峦山下,东晋末年所建,安帝隆安五年赐额碧流,至唐佛寺几经废毁,五代改称碧沼,北宋更名宁国。牛仙客此诗,其题当为北宋时所加,其时本应称碧流寺为是。

《临安志》卷八五:“宁国院在(新城)县南七里青峦山……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有白莲堂、妙乐堂、定轩、碧沼轩。”[20]904-905该寺“题咏”条下,除载牛仙客此诗外,尚录方干、杜荀鹤二人题诗。按杜荀鹤题咏,《全唐诗》卷六九一载题为《登山寺》;方干诗,《全唐诗》卷六五二录为《宁国寺》。其下另载五代宋人潘阆、裴极、杜棱、许广渊与县令徐评等人题咏。又,同书卷三八“碧沼”条:“在宁国院,唐大中八年建,旧名碧沼院,咸通十年改碧流院,有金鱼可爱,盛夏水不竭,灌田甚广。”[20]416据此,知佛寺唐代尚有碧沼、碧流等称名,有白莲堂、妙乐堂、定轩、碧沼轩等胜景。

《武林梵志》卷六:“宁国寺,在县南七里青峦山。晋郭文举尝隐于此。夜有虎,为一金钗鲠喉,俯地作求救状,郭探手去之,虎摇尾回拜再三。次早启扉,则有一死麋,乃虎所衔置门外者。咸和二年,人为立祠,祷祈必应。晋天福八年,吴越王因碧沼清澈,遂命额曰碧沼寺。”[21]其下所录题咏,新增王圻、邵輶、释智圆及刘大纲等人。文中载乡人为郭文举立祠极易与佛寺创立相混。

《(乾隆)杭州府志》卷三二“碧沼寺”条下录杜荀鹤、牛仙客、方干、裴极、杜棱、释智圆等人诗咏,题均为《题碧沼寺诗》,潘阆诗题为《宁国院诗》。此处录杜荀鹤《题碧沼寺诗》有二,其一即《全唐诗》所录《登山寺》,其二为:“碧沼早闻僧说好,今来偏与我相宜。有山有水堪吟处,无雨无风见景时。渔父晚船分浦钓,牧童寒笛倚牛吹。画人画得从他画,六幅应输八句诗。”[22]与《全唐诗》卷六九二杜荀鹤《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大体相同:首句前两字为“石壁”,第八句前两字为“画得”。诗题应以《乾隆杭州府志》所载为是。

《(民国)杭州府志》卷三八:“碧沼寺……宋祥符元年改宁国院,后仍称碧沼寺。明永乐二十年重建,正德间又建。”[23]据此,知碧流寺在明清沿革情形。余未详。

(五)陕州御题寺

《全唐诗续拾》卷一九载德宗有《宝应初征史朝义过虢州题僧寺壁》诗(见光绪《灵宝县志》卷八、《金文最》卷七一、《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三)。

又,《辑考》载陕州御题寺云:“在灵宝县南门内,相传唐德宗为雍王,征史朝义,过此题诗于壁,后即位,僧请寺额,诏以御题为名。见《明一统志》卷二九、《乾隆一统志》卷一七五。《嘉庆一统志》卷二二○。一作‘延寿寺’。”

按:《辑考》载此寺属地无误,然甚略,未明佛寺建置沿革,且将御题寺与延寿寺相混。

灵宝县,据《元和郡县志》卷七载唐为陕州属县。德宗诗中僧寺,即此县御题寺。

金人许安仁《御题寺重建唐德宗诗碑》较早载录了德宗此诗并叙及此寺建置沿革。中云:“安仁始至灵宝闻御题寺者,莫知其所谓。寻问于寺僧济公。济曰:‘法济祖师曰:元觉大师,有唐髙僧也,本淮南人,不知氏族。游汴梁,落发于相国寺。会行脚至此,睹城西古佛堂,欣然驻锡焉。逮宝应元年,天下兵马元师皇子适统兵征史朝义,过之,题诗壁间,厥后十七年皇子即大位,是为德宗。师诣长安求寺额,诏因以御题名之,仍赐紫及元觉大师之号。退而顾佛堂隘陋不足副大名,遂卜城南爽垲地,建巨刹,聚比丘众,大作佛事,斋鼓粥鱼,无冬无夏,灯□(当脱火字)相续以传于今。寺旧有碑刻,在嗣法者皆能诵其诗而道其事。皇朝未抚定前,天下兵荒,寺为火所焚。……至阜昌四年,(法济)闻□(当脱关字)东无事,秋九月来归寺。……(法济)日修月葺……逮今四十余年,中有殿宇足以严其系,旁有廊庑足以栖其众,环以崇墙,荫以茂树,面函谷背洪河,枕井邑而带原野。望之郁然雄深,似有复振之渐。……’安仁味其诗则不凡,核其事则得实。……因大书其诗于上,而序其事于下。大定十六年岁次丙申秋七月二十七日记。”[24]按:宝应元年阙后十七年,即德宗建中元年。阜昌四年,即金太宗天会十二年。据此,知诗中御题寺为唐德宗建中、贞元间释玄觉所建,德宗赐额,宋金之际毁于战火,金大定四年僧法济重修。

《明一统志》卷二九载此寺甚略,仅有佛寺属地及唐代所建内容。光绪《灵宝县志》卷三与《民国灵宝县志》卷一○载此寺与《明一统志》相类。《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三引《洛阳志》叙此寺稍详,亦录德宗此诗,然无出安仁此碑。

《(雍正)河南通志》卷五○载:“御题寺,在灵宝县治南。……明洪武十五年置僧会司于其内,成化六年重修。”[25]下录德宗此诗。《通志》载佛寺由金迄明沿革情形甚明。同卷同页又云:“延寿寺,在灵宝县朱阳里涃头村,元至正六年创建,中有鱼塘谷,雨三日,鱼从穴出,又名鱼窟。”另,《嘉庆一统志》卷二二一:“延寿寺,在灵宝县南门内。相传唐德宗为雍王征史朝义过此题诗于壁,后即位,僧请寺额,诏以御题为名。”[10]448-449据此,知《嘉庆一统志》始将延寿寺与御题寺相混。

另,孙洤《担峰诗》卷三载有《御题寺夜成》诗。孙洤,号担峰,清康熙壬戌进士。据此,知御题寺在清代康熙间尚存。余未详。

[1]陈懋仁.泉南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850.

[2]徐敏学,伍维新,等.泉州府志[M].台北:学生书局,1987.

[3]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郑方坤.全闽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3.

[5]黄任,郭赓武,等.泉州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2000:415.

[6]吴锡璜,等.同安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2000.

[7]王象之.舆地纪胜[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505.

[8]王得臣.麈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624-625.

[9]蔡绦.西清诗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01.

[10]穆彰阿,等.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杨守敬.湖北金石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94-395.

[12]覃瀚元,等.黄梅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6.

[13]赞宁,范祥雍.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514-515.

[14]施宿.会稽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5]高似孙.剡录[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594-595.

[16]张元忭,等.绍兴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734-735.

[17]周汝登,等.嵊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136-137.

[18]牛荫麐,罗毅,等.嵊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413.

[1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434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350-352.

[20]潜说友.临安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1]吴之鲸.武林梵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51-152.

[22]郑澐修,邵晋涵,等.杭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

[23]李榕,等.杭州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838.

[24]张金吾.金文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85-486.

[25]王士俊,等.河南通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04.

猜你喜欢

宁国全唐诗佛寺
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稷山一片枣红天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
古中国情思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