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中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2011-04-13涂晓艳
涂晓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089)
冷战结束以前,健康问题并未纳入安全研究的范围内。随着冷战的结束,仅仅局限于军事冲突或威胁的安全研究无法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非传统安全的提出使健康议题浮出水面并逐渐引起关注。自然灾害本身对人的健康存在影响是肯定的,但是其中的两性差异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事实上,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妇女的健康在自然灾害中与男性相比面临更大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她们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为背景,对作为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健康议题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有利于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灾难所引发的健康问题和促进男女两性之间的健康平等。
一、全球自然灾害与作为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健康问题
冷战结束以前,安全指的是民族国家不受外来的军事威胁和攻击,它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目标。美苏两极对抗格局结束后,国家间的军事对抗降低。而随之发生的“9·11”恐怖袭击和SARS病毒的传播等使得安全的研究范围开始扩展,非传统安全在此背景下产生。其中各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对本国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安全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健康问题成为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一项内容。
对健康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球自然灾害。“2010年全球共有大小洪灾182起、83起风暴、29起极端天气以及23起地震,夺走了将近30万人的生命”[1]。联合国2010年公布的全球自然灾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09年间,全球共发生了3852起国家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事件,造成超过78万人死亡(这里所提到的死亡人数仅局限于由灾害事件直接导致的人员死亡,并不包括灾难发生以后,由于伤口感染、疫病或者重伤不治等原因造成的间接死亡人数)”[2]。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非传统安全中的健康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是在这些数据背后,还隐藏着更值得探讨的问题:男女健康的性别差异。
二、对全球自然灾害中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女性主义者对健康问题的认识
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者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健康问题。首先,健康具有整体性。“男性中心文化的健康观认为,健康更多的是生理现象,即没有疾病,而妇女健康只限于生殖健康和性健康”[3]。这种观点相比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对健康所修订的定义来看显得过于狭隘。女性主义注重健康的整体性,认为没有疾病仅仅是健康的基础,而生殖健康和性健康也仅是女性生命中某一时间段的状态。我们应该关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生理疾病以及生理疾病以外的隐形的健康问题。比如对于女性而言,遭受的家庭暴力以及心理问题等。世界卫生组织在2009年出版的《妇女和健康:当今的证据,未来的议程》中总结了在女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而如果不能在妇女生命的适当时期处理健康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和代价会波及妇女的整个生命阶段[4]。
女性主义者以关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更高层次的认识。即,健康是一种安全。我们已经知道,安全长期以来是国际关系所追求的一种状态。而从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的发展演变来看,对“人的安全”的强调越来越突出。女性主义者认为,“安全应该是多层次的,应该关注人的安全问题。“女性人类安全”作为人的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对妇女身体、情感、物质等方面的威胁就是对所有妇女安全的威胁”[5]。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4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健康安全是人类安全的七大要素之一。
女性主义对健康的认识是我们正在努力达成的一种状态。然而,由于妇女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教育中所处的地位,现实中她们的健康状况往往与设想的健康状态有一定的差异,这在全球自然灾害中有明显的体现。
(二)妇女在自然灾害中的处境——健康问题的承受者
生理健康是生命安全的基础。对于妇女来说,它不仅是妇女的一项权利,更是人类健康发展的保证。事实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妇女享受基本卫生保健的机会原本就极低。而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她们往往得不到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据联合国统计,在自然灾害中,妇女和儿童的死亡率比男性高出14倍[6]。而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和中华妇女全国联合会共同组织、中国民政部和联合国驻华系统共同主办的“女性与减灾问题会议”明确指出:“1991年孟加拉国热带风暴中90%的死难者都是女性;同样,受到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影响最大的是新奥尔良的黑人女性。”[7]由于妇女的角色限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她们的主要任务往往是负责家庭生活,比如拾柴、运水和做饭等。自然灾害过后,获取资源的渠道减少使她们的健康风险增加。比如,在饱受滥砍滥伐和气候紊乱导致的荒漠化严重的非洲地区,妇女和儿童每年要花费400亿小时用于取水,其中对妇女来说,取水工作通常需要她们在头顶放置20~40公斤的重量[6]。而这种行为容易使她们在老年时患上脊柱损伤。
同生理健康相对应,灾害所造成的心理健康也具有性别差异。自然灾害对心理损伤是无形的,其危害不亚于甚至超过身体损伤,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国外研究表明,“每当遇到重大灾难后,最常见的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现象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约有20.4%的女性会明显出现这一症状,而男性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比例只有8.1%”[8]。曾蔚越、廖华认为,“对同一灾难性事件,女性发生PTSD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9]。另外,由于妇女自身的生理状态,她们在生活的各个阶段如月经期、孕产期、更年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而自然灾害的发生使这些症状在两性之间差异更为明显。如2008年廖强等人对中国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区的中学生进行调查也发现,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程度上,中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均呈现出女生高于男生的趋势[10]。
除了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外,由于妇女生理结构的原因,与男性相比,她们在面对灾害时还存在特殊的风险和脆弱性[11],如生殖健康问题。生殖健康表现在生命所有阶段与生殖系统、生殖功能和生殖过程所涉及的一切事宜上,不仅仅是与育龄妇女有关。月经失调是灾害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比如,“1997年,在波兰的克沃兹科地区的洪水发生后,该地区青春期女性出现了由于精神应激导致的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其血中垂体促性腺激素(Gonadoptropin,Gn)和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而催乳素水平明显增高,大部分被诊断为精神紊乱相关的下丘脑性闭型”[12]。还有针对地震与月经失调的研究显示,“在2005年发生在印度的马拉塔(Maratha)地震后,发生持续不规则的阴道流血、月经紊乱及白带异常的情况明显增加。2006年巴基斯坦地震后,受灾妇女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殖系统相关疾病”[13]。除此之外,生育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以2010年发生在海地的地震为例,“据人口基金估计,震后海地首都太子港及周边地区大约有63000多名孕妇,其中7000人将在几个月内分娩,孕妇中有15%可能罹患妊娠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必要护理,将导致生命危险”[14]。灾害使一些孕产妇身体上受到伤害加之精神紧张,容易导致胎盘早剥、早产等严重后果。
上述三种健康问题都是自然灾害本身所引发的。而妇女在承受自然灾害本身的同时,还承受来自灾害以外的人为伤害,比如性暴力。一方面,在自然灾害发生过后,灾民流离失所,很多情况下需要暂时居住过渡性住宅。炎热的自然气候、潮湿的居住环境、群体的生活场所是其主要特点。而过度拥挤和缺乏安全空间的住宅使对妇女的性暴力问题日益增多。比如,海地地震发生后,妇女处于遭受更多暴力的风险之中,其中包括基于性和性别的暴力活动[15]。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她们的工作也使她们面临性暴力。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原本稀缺的饮用水源遭到破坏,负责饮用水工作的妇女为了找到健康的饮用水往往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饮用水,在此过程中往往面临遭受性暴力的危险。以苏丹共和国为例,在达尔富尔(Darfur)州的西部和南部,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女性必须外出寻找匮乏的水源及柴火,近500名妇女中有82%在进行日常活动,例如收集水源、木柴或茅草时遭到强暴[16]。而联合国难民署在2010年4月发布的消息上称,当年头三个月,“刚果(金)已有1244名妇女遭到强奸,相当于每天发生14起这类案件。难民署发言人弗莱明(Melissa Fleming)表示,在很多情况下,妇女是在为了生计到不安全的地方寻找饮用水或是柴火时遭到强奸的”[17]。
(三)妇女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推动健康的潜力股
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妇女的健康带来一系列问题,但是她们在面对灾难时,不仅仅是无助的受害者,更是推动健康的能动者。正如潘迪(N.Pandey)所指出的,“如果仅仅关注脆弱性就有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女性通常拥有未挖掘的技能、应对策略和知识,这可以帮助尽量减少危机、环境变化和灾害的影响”[18]。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妇女在灾害中从健康生活到灾民健康护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而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就会造成疾病的暴发流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平时负责家庭生活用水的妇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她们负责对水的过滤。斯里兰卡哈姆巴邵塔区苏瑞亚维瓦镇安达拉维瓦村的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苏马纳瓦帖的故事讲述了她是如何取用健康饮用水的。安达拉维瓦村一年到头都面临干旱问题,地下水又苦又涩,对健康有害,因而不适宜饮用。苏马纳瓦帖每天至少要花三个小时来收集饮用水和其他用途的家庭用水,并研究出了哪种特定水源的水适用于哪种家庭用水需求并且是安全的。她从三个不同的水源取来水储存起来,以保护她的家庭成员不得病,并确保可以得到足够量的水[19]。
除了为健康生活所作出的贡献外,在灾区大量灾民健康受到危害急需护理的时候,妇女一样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护理领域,大量的工作主要由妇女来完成。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对道路、医院卫生设施造成破坏,需要更多的护士去做应急的护理工作。在2010年海地特大地震中,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加尔伍德说:“当前的紧急需求之一就是护理支持。我们需要更多的护士来提供专业的照料。因此,当务之急是确保他们在诊治或手术后能得到看护。护士的工作目前在海地灾区可以说极为关键。”[20]
在妇女所护理的大量灾民中,孕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她们的保健工作极其重要。国际组织救助儿童会发布的2010年度《世界母亲状况报告》调查并证实了女性在第一线挽救母亲和婴幼儿生命的多种途径和方式,该报告还同时指出妇女对母亲和婴幼儿的保健贡献巨大,并呼吁为贫困国家培养更多妇女健康工作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没有交通工具、缺乏足够的卫生机构、妇女经济地位低下不能支付医疗服务费用、文化信仰和妇女地位低下等因素会阻碍妇女获得完善的保健服务。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形下,情况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下妇女的作用得到凸显。比如,在大量孕产妇需要接生,而医护人员又不能满足的紧急情况下,传统的产婆和那些生育过子女的妇女可以利用自己的生育经验去帮助指导那些待产的孕妇,并负责清洗护理工作。
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大量流离失所者处在暴力,尤其是性暴力的威胁下,艾滋病毒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妇女一方面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另一方面也是防治艾滋病的先锋人群。例如,那些感染艾滋病的妇女作为同伴教育志愿者为艾滋病的防治做着积极的努力,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诫和劝说女性要善于保护自己,要积极面对人生。而健康妇女也在为艾滋病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在家庭、社区还是卫生系统中,女性都提供了大量的卫生保健服务。例如,“全球高达80%的卫生保健服务和90%的艾滋病相关的护理是在家中而且几乎总是由女性提供的”[21]。
三、促进自然灾害中两性健康平等的思考
健康问题在自然灾害中尤为严重,它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一种,直接影响到人的安全和国家的发展。而妇女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其中的双重角色使我们认识到,解决该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虽然全球自然灾害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我们不能完全把妇女在健康领域中的受害者角色及对妇女能动作用的忽视完全归咎于男性。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原因,妇女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她们往往将自我局限在传统思维模式中。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妇女需从内部和自身进行调整。而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男性在争取男女平等的健康权利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在妇女自我赋权的同时,需要更多男性参与其中。
其次,在妇女进行自我认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然灾害中的健康问题已不仅仅是生物医学界的问题,它也是社会问题。社会在救灾过程中需要根据妇女自身的生理结构和生命周期的特点,考虑到不同性别的需求。比如内衣、哺乳用的牛奶、分开的浴室是妇女最基本的需要,政府在救灾时应该考虑在内。然而在2008年的中国汶川的特大地震中,奶粉和卫生巾却是短缺的资源。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政治领导层和决策层需考虑到妇女生理状况的特殊性,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救灾决策。
最后,健康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研究范畴之一已经引起国际政治领域的关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女性被排除在国际政治领域之外。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1990年提出,“各国议会应在1995年达到女性议员比例为30%的目标。到了1995年,妇女议员的比例仅为11.3%,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在此后的15年中,女性议员比例以每年0.5%的速度缓慢上升”[22]。女性参政比例的低下导致了目前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女性代表性的不足,而这会进一步使她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她们的贡献得不到重视。因此,为了在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时更好地治理非传统安全中的健康问题,政府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纳入社会性别视角是必要的。国际关系不应该再是“一个性别中立的领域”。
当传统安全理论无法解决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非军事威胁的安全问题时,非传统安全的提出为安全研究拓宽了视野。健康问题在这种趋势下随之进入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框架。自然灾害频发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现象的背后却存在引人深思的性别差异。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自然灾害中两性健康的差异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并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为共建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1]朱绫绫.联合国减灾战略:2010年是多灾之年 天灾夺走近30万条生命[EB/OL].(2009-01-24)[2010-06-28]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detail/146249.html.
[2]程浩.联合国最新灾害数据凸现全球自然灾害新动向[EB/OL].(2010-02-19)[2010-07-25]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detail/134895.html.
[3]祝平燕,夏玉珍.性别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
[4]妇女和健康:当今的证据,明日的议程[EB/OL].(2009-09-01)[2011-10-25]http://whqlibdoc.who.int/hq/2009/WHO_IER_MHI_STM.09.1_chi.pdf.
[5]李英桃.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64.
[6]Wayne Roberts.妇女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中被忽视[EB/OL].(2009-12-17)[2010-03-20]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view.php?id=1414.
[7]李茂奇.北京联合国减灾会议聚焦妇女在自然灾害中的处境和作用[EB/OL].(2009-04-17)[2010-05-08]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detail/124801.html.
[8]韦永胜,周波.地震灾区妇女心理问题及干预[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1).
[9]曾蔚越,廖华.地震灾害对孕妇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1).
[10]廖强,张建新,等.汶川地震后1月成都市区中学生心理状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12).
[11]Enarson E.Building Disaster Resilient Communities:Learning From Community Women[J].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 forty-sixth Session,2002(March).
[12]Neuberg M,Pawlosek W,Jakubowska—Szwed B,et al.Pepeated amenorrhea in an adolescent girl in the course of flood disease in Klodzko Region[J].Ginekol Pol,1997(5).
[13]黄薇,朱慧莉.地震灾害对妇女月经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1).
[14]肖凡.获得医疗救治成为海地灾后救援一大难点[EB/OL].(2010-01-21)[2011-03-05]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detail/134004.html.
[15]张立.艾滋病规划署:海地震后抗击艾滋病工作任务艰巨[EB/OL].(2010-02-26)[2011-02-15]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detail/135073.html.
[16]妇女与气候变化论坛:环境品质文教基金[EB/OL].(201-03-08)[2010-10-22]http://www.envi.org.tw/womanForum/index.html.
[17]难民署对刚果(金)妇女遭受性暴力的现象得不到扭转深表关注[EB/OL].(2010-04-23)[2010-11-25]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3357.
[18]Pandey N.Gender Economics of the Kyoto Protocol[J].Conservation Ecology,2002(1).
[19]妇女:自然灾害中的风险管理者[EB/OL].(2008-09-08)[2010-09-25]http://www.nwccw.gov.cn/html/05/n-140805.htm.
[20]世界卫生组织:海地地震灾区急需更多护士[EB/OL].(2010-01-22)[2011-03-23]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2895.
[21]世卫组织呼吁超越卫生部门范畴采取行动,增进女童和妇女的健康[EB/OL].(2009-11-09)[2011-01-03]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9/women_health_report_20091109/zh/.
[22]黄莉玲.缓慢前行中的世界妇女从政之路[EB/OL].(2010-03-08)[2011-03-21]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detail/135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