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维护中国社会思想稳定的路径探析

2011-04-13

关键词:实名制信息化思想

惠 天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1)

信息化时代维护中国社会思想稳定的路径探析

惠 天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1)

社会思想的稳定对中国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的社会思想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分析信息化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正确认识信息化条件下的热点异化效应和从众效应,在此基础上推行新兴媒体使用实名制、坚定保障言论自由、增加官方信息公信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纠正目前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信息化;社会思想;实名制;言论自由;公信力

学界普遍认为,社会思想的不稳定将导致意识形态危机,会直接动摇中国的基本制度的合法性,对于政治社会稳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思想及社会思潮在全社会范围内快速传播,使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像过去一样通过信息垄断的方式来维护社会思想稳定。如何正确应对信息化时代,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化时代中国社会思想稳定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化时代之前,稳定或引导社会思想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新闻机构,对有利于意识形态的信息进行宣传,或是对不利于意识形态的信息进行批判。由于民众获取信息渠道狭窄,还可以通过对新闻机构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对难以处理的信息进行屏蔽。但信息化改变了这一格局,“在网络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不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只能平等地与受教者进行讨论与交流”[1]。这导致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导致信息不可控传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已经很难做到信息控制。虽然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对互联网加强了管理,对建立网站的主体进行实名制登记,对国内服务器进行全面监控,采取了关闭国内部分网站和屏蔽国外部分网站的措施,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控制信息的效果。这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普及,通过信息封锁维护社会思想稳定的做法必然被时代逐步淘汰。

其次,信息化时代的热点异化效应。所谓热点异化效应,是指一个孤立的“负面”事件会像核裂变一样发生作用,成为令全国人为之惊惧、嘲笑或愤怒的谈资,最终讨论的内容也都不局限于事情本身,不限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而是衍生成为社会成员对体制的声讨,影响社会思想稳定。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各级政府执政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会出现一些明显有悖社会公理的事件。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这些信息会很快传播至全社会各个角落。由于在新兴媒体平台上,每一个接收信息的人都可以成为新的信息发布源,这样信息传播速度实际上是以几何级数扩展的。同时,一个消息在传播的时候会不断添加进人们的评价和倾向,这样不但信息在迅速扩增,信息的内涵也在再加工中不断扩大。近年来,山西奴工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石首抢尸事件等都遵循了以下路径:事件发生——信息发布——成为热点——信息再加工。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各级宣传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便不得不疲于奔命,不断“辟谣”、删帖、屏蔽,甚至要求公安部门介入,但这样的做法又会引起更大的麻烦——社会阶层矛盾突出,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是局部问题成为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发展为社会思潮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对于信息的控制容易被理解为政府站在既得利益的立场上阻碍人们对于真相的获取,激发出人们的逆反心理,这种情绪有可能会对社会思想稳定形成二次伤害。例如,目前在互联网上,网民往往将被删除的信息称为“被和谐”。这种将特殊政治词汇作为调侃对象的现象正说明了对信息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社会思想稳定的冲击。热点异化效应的威胁正在于此:不加控制,舆情有可能失控;加以控制,也会引起问题,甚至将政府的控制异化新的“热点”。

再次,信息化时代的从众效应。人类本身就有从众的特性,在信息化时代从众效应被进一步放大了。在社会压力日渐扩大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人们利用信息科技缓解压力的场所,也给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极其便捷地获得与更多人交往的机会,通过发言和获取回应获得社会认同感。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很难寻求到与自己个性高度一致的知己,更遑论群体,但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中情况则相反。“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网民每周上网时长继续增加,人均增加了2.1小时。……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1682万,其中80%为.CN域名,域名数量保持平稳”[2]。网民人数激增而网站数量未能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网民社交圈已经逐步固定下来,也说明社交圈的影响力正在日趋扩大。在固定的社交圈中,人们的从众心理往往会因集体归属感的获得而得以增强。“对一个人说不同的话,又对不同的人说相同的话……这种交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我’与‘他人’的距离,但它是以‘我’的他人化为代价的”[3]。所谓“我”的“他人化”,正是人们在从众效应之下失去自我判断力的重要表现。如前所述,当今的时代是信息不可控传播的时代,也是信息热点易被放大和异化的时代。一旦一个网络社交圈中有一个人被圈外信息感染并在圈内传播类似信息,其不但会影响圈内持类似观点的人,也会影响虽持保留意见但仍然帮忙“顶”一把的圈内看客,然后此信息再向其他圈子发展。这样,一个信息、一种思想有可能迅速整合起数量惊人的关注者与支持者。从众效应会沿着这样的逻辑发展:第一,从众效应不但影响着一个社交圈中的人,也将众多社交圈联系了起来;第二,中国目前网民数量已经接近4亿,一旦网民发生了相近的想法,这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社会思潮;第三,由于信息化时代具有信息不可控传播和热点异化效应的特征,这种社会思潮容易对社会思想稳定产生冲击;第四,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网民过于庞大的人数,人们在谈论问题时更容易陷入情绪偏执,以法不责众的态度发表完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社会思潮可能丧失基本的理性,进而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实名制是信息化时代维护社会思想稳定的重要前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界和决策层关于施行网络实名制的讨论日渐增多。从维护社会思想稳定的角度说,推行实名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实名制有利于促进新兴媒体使用者自律。在匿名状态下,人们的任何行为都难以被察觉,或者被察觉了也可以换一个用户名“转世重生”,除非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而被有关部门调查,否则个人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使用新兴媒体的人极易表露出“本我”,体现出人性中最卑劣猥琐的一面。同时,“超我”也会现实利益的零损耗而表现出来,由于当前我国公民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在新兴媒体上体现出“超我”的个人往往也无益于社会整体利益。例如一些公民在听闻谣言或接触到所谓“真相”的情况下,一旦自己相信,就会为满足个人道德需要而广为传播这种信息,不会像在现实社会中考虑后果。只有推进实名制,才能将人们重新带回现实,使人回归“本我”,使其自律。

其次,实名制有利于避免社会心理被操纵。相对于以前由社会中少数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信息技术使人民群众具备了表达内心想法的条件,但在匿名状态下,社会心理是容易被操纵的。新兴媒体上发布信息的不是现实的个人,而是化名的ID,一个现实中的个人可以在新兴媒体上拥有多个ID。新时期以来,这种特性已经被广泛用于商业领域,如专业公司会采取注册海量ID、各ID频繁发布信息的方法炒作某一个话题——采用这种做法的人已被网民戏称为“水军”。由于“热点效应”和“从众效应”,这种被炒出来的话题又真的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贾君鹏”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令人忧虑的是,商业公司可以利用匿名环境炒作话题,具有强大的人、财、物支撑的各种政治势力同样可以利用匿名环境诱导社会心理。

三、保障言论自由是维护社会思想稳定的必要途径

推行实名制绝不是为了压制言论自由。抛去法理、道德的说辞,单纯从维护社会思想稳定考虑,压制言论自由也是愚蠢的。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表面上的“道路以目”,必然意味着实际上“地火在地下燃烧”,这将标志着维护社会思想稳定的工作彻底失败。当前,在学界和相关决策领域存在两种思想,或是认为实名制必然损害公民权利,或是认为言论自由必然损害社会思想稳定。笔者认为,没有言论自由的实名制和没有实名制的言论自由都是不可行的,言论自由和实名制互为依赖、相辅相成。既然必须推行实名制,那么保障言论自由同样是信息化潮流下维护社会思想稳定的必要条件。

首先,应就言论自由专门立法。中国宪法规定言论自由是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但中国宪法司法化尚未完成,经验说明,进一步维护公民权利需要专门性的法律,如用《物权法》维护公民财产权就是一例。对于言论自由权利而言,目前亟待制定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或至少出台相应的法规。此类法律法规应体现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对言论自由边界进行明确规定。言论自由应建立在不影响他人正当权利的基础上,法律对此进行约束可以保障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法无明文不为罪”,设定言论自由边界实际上是对于言论自由的根本保障,也是将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必要条件。二是明确对践踏言论自由行为的惩处方式。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从地方或部门利益出发,压制批评意见,引发人民普遍反感,破坏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从深层次动摇了社会思想稳定。保护言论自由的专门立法应明确践踏言论自由的法律后果,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组织规定,将践踏言论自由和贪腐、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事件等并列作为相关干部考核“一票否决”的依据。

其次,改革对新兴媒体的管理模式。当前国内对于新兴媒体的监管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敏感词”筛查,即一个信息中如含有政治性词汇,该信息就会被视作存在“隐患”而被暂时封锁接受审查。但此类信息的巨大数量已经超过了政府信息管理部门的检查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一般将信息管理权限下放给了各新兴媒体运营商。制约方式是,如果出现了有政治问题的言论,信息管理部门就会对运营商进行处罚。对于运营商而言,它们并不是专业的思想工作者,根本不具有有效筛选和判断有关信息的能力;同时营办的新兴媒体不犯政治错误又是运营商生存的前提。这样的后果是,运营商在网络审查的过程中显得极其简单粗暴——如在国内几乎所有的网站论坛上转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居然都会因为涉及“敏感词”被审核或直接删除。此类做法显然存在负面影响,因为任何人都很清楚运营商这样做的原因,每一条被莫名屏蔽的信息都会引发增加一点社会不满情绪。应该尽快禁止“敏感词”审核这样简单低智的做法,改作“敏感词”词频监控。即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和各新兴媒体运营商的信息联动,掌握当前信息聚集热点和部分信息异常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筛查、管理。

四、加强官方信息的影响力是实现社会思想稳定的根本保障

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官方信息和民间信息。信息化带来的信息不可控传播主要体现在民间信息方面。民间信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信度普遍存疑,对于事件的传播往往带有演绎色彩。尤其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来说,民间信息、小道消息往往带有个体传播者自身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诉求,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偏离真实情况。对于街头巷尾和新兴媒体上的各种流言蜚语,唯有通过官方信息才能澄清真相,稳定人心,在此情况下,来自政府的官方信息的影响力就成为决定社会思想稳定与否的主要因素。

首先,应确保官方信息的公信力。在中国,官方信息和政治权力高度结合,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权力高度结合,官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社会思想稳定存在逻辑上的关联。诚然,准确和及时本身存在一定的悖论,快速发布信息即难以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则难以及时澄清真相。正因如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发布一切官方信息时必须始终秉承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一方面真正做到不讳忌,不隐瞒,另一方面在积极调查未果的时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充分相信人民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短期内确实无法调查出准确结果,那么向社会发布“政府暂时不知道”的信息,也比胡乱发布一个貌似维稳的信息要合理。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信用,官方信息只有树立信用才能有效引导民间信息,才能有效维护社会思想稳定。

其次,正视社会敏感问题。当前社会存在着较深层次的、广泛的矛盾。普遍存在的相对剥夺感以及对于社会、个人发展前途的迷茫,使得人民群众有从社会敏感事件中寻求深层次根源和答案的需要。这些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对于社会思想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综合来看,目前全社会普遍对腐败问题、垄断与经济发展结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安居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普通劳动者待遇问题、反社会分子暴力行为问题、恐怖主义问题、食品安全威胁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高度敏感,同时,现阶段对于这些敏感问题的正面回应是明显缺乏的。相关官方信息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假大空废”,有时甚至自相矛盾,相关部门有时似乎更在乎如何推卸责任和封锁消息。当然,站在处理敏感问题的部门的立场来说,淡化处理是维稳的最佳途径,但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民群众通过其他非官方途径寻求信息,结果是出现更大范围的思想混乱和波动。回避现实的说辞极易被现实击垮,开诚布公地应对敏感问题才能真正维护社会思想稳定。

再次,主动全面解析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总体上体现出了唯物主义的色彩。但在历史知识信息的大众传播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尤其是片面选择符合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素材加以宣传,同时选择性忽略一些历史事实。人们对于历史,尤其是有理想、有文化、有冲动的青年人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必然存在天然的兴趣。对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官方保持缄默,非官方会予以挖掘、传播;官方予以屏蔽,非官方也会开发出绕开屏蔽封锁的方法。这样的后果,一是实际上无法阻止人们探求历史真相,二是在人民群众接触到这些历史信息之时,相关思想工作却已经实际上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近年来历史问题“揭秘”往往造成较大的社会思想波动,这和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够与时俱进是有关的。在看待历史方面,我们必须从消极走向积极。一是坚定信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二是端正态度:直面全面解析历史带来的风险;三是加强保障:确保尘封历史被揭开的每一页,都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注脚和有力解读。

五、结语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切身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诉求。毫无疑问,只有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思想稳定。但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下,“和谐社会”还是一个建设的目标,并非现实的状态,而只有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才能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可以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思想稳定的充分条件,社会思想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方面说,正确应对信息化,是当前一项关乎于中国发展前景的重要工作。

目前,应对信息化的工作已经全面开始,组织成系统、人员成建制。然而,应对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些不科学、简单粗暴甚至低智滑稽的做法仍时有见闻,一些事件就是在信息控制的过程中由简单变复杂,产生了严重的、不该出现的负面影响。即使是从纯粹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谈“维稳”,这样的信息控制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在推行实名制、保障言论自由和加强官方信息公信力上下工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方面彼此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如果抛开保障言论自由去推行实名制,那么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激怒群众,彻底点燃社会情绪,颠覆社会思想稳定。只有实现推行实名制、保障言论自由的高度统一,同时加强官方信息的公信力,社会思想才能在信息化时代保持稳定。

[1]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万小器,程文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2.

[2]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0-01-15)[2011-04-23]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

[3]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2.

[责任编辑孙景峰]

D64

A

1000-2359(2011)06-0039-04

惠天(1980-),男,江苏南京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2011-06-18

猜你喜欢

实名制信息化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思想与“剑”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实名制验证快速闸机通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机构编制实名制与档案管理
实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