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世界音乐”的发展
——以歌曲《忐忑》的成功为例
2011-04-13付婕
付 婕
(河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信息时代“世界音乐”的发展
——以歌曲《忐忑》的成功为例
付 婕
(河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以欧洲音乐系统为主的西方音乐体系在20世纪初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作曲家为了寻求突破,开始关注欧洲之外的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形式,并越来越多地将其运用到音乐创作与表演中。世界音乐就是融合了民族元素和现代元素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新音乐。世界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融合了多元风格的音乐元素来迎合现代听众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要。在网络上被评为“神曲”的由龚琳娜所演绎的一首在国际声乐界流行的无词歌《忐忑》就是这种颇具世界音乐风的创作。思考《忐忑》一曲成功的意义在于,只有借助信息时代网络传播的巨大平台,扎根在世界各民族音乐与现代科技这两块沃土中汲取营养,以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创作与表演赢得观众和市场,世界音乐才有无限发展的可能,而多元文化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育,也是世界音乐发展的坚实基础。
信息时代;世界音乐;民族元素;多元审美
以欧洲音乐系统为主的西方音乐体系在20世纪初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作曲家为了寻求突破,开始关注欧洲之外的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形式,并越来越多地将其运用到音乐创作与表演中。新时代(New age)、英格码(Enigma)、恩雅(Enya)、神秘森林(Deep Forest)等贴着“世界音乐”标签的新音乐层出不穷,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亦显现出不俗的世界影响力。到20世纪末,世界音乐已完全突破了单纯的民族音乐框架,目前几乎所有难以划分类别的音乐,都会被归入“世界音乐”范畴之内。世界音乐给了创作者和表演者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原本属于某一族群所特有的音乐元素经过音乐家的加工而被推向世界。世界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融合了多元风格的音乐元素来迎合现代听众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要。在网络上被评为“神曲”的由龚琳娜所演绎的一首在国际声乐界流行的无词歌《忐忑》就是这种颇具世界音乐风的创作。《忐忑》通过歌唱者的独特演绎、作曲者的独具匠心以及小巧但风格鲜明的民族小乐队编排,给音乐人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忐忑》在国内视频网站的点击率已突破10万大关,众多人对其模仿、篡改、调侃,被视为网络“毒药”式传播的经典案例。“世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有许多年了,很多音乐人坚持在这个领域里进行不懈的耕耘,但是能拥有《忐忑》如此轰动效应的却不多见,它从很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信息时代:世界音乐发展的巨大平台
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平台。著名作曲家曹光平在上世纪末曾预言:“在新的世纪,信息社会将更加飞快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它将使音乐的传播手段大大现代化。由于信息传播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地区、国家间的音乐交流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音乐风格、流派的变化将更多,估计会出现几次新的大变革,演变的速度、幅度、深度会比二十世纪更快更大更深刻。”[1]龚琳娜的《忐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借助网络广为流传开来。它借鉴了中国戏曲锣鼓经的特色又加以即兴发挥,形成了这首无词歌。网络从来都不缺乏想象力,这首无词歌恰好给网友们提供了再创作的机会。许多世界音乐作品都是运用非语言状态的声音把听众带入某种氛围的,由于没有非常明确的具体表达,它往往带来巨大的猜想空间,这也是其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音乐的本质是非语言的。比如昆曲,唱了半天就几个字,能够让你体会的是音乐,虽然有词,但你需要听很长时间才会明白它的语意。这个过程是音乐进行的过程,不但由语意来完成。你可能听不懂词,但你能感觉音乐的魅力”[2]。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对这首类似乱哼哼的歌的走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与当代艺人常见的以出位博出名的战术手段相比,龚琳娜是以纯粹的艺术方式成就了自己。意料之中,则是因为人们天性中固有的审美需求并没有被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所泯灭,甚至变得更加迫切,很容易就被新奇的艺术经验所激活[3]。世界范围唱片业的低迷以及数字音乐的崛起让音乐聆听者进入了一个门槛相当很低的音乐欣赏殿堂,而网络也恰恰最能捕捉住与众不同的艺术创新,如果没有网络的传播以及网络带来的大量信息流,听众是很难有机会聆听这些又熟悉又陌生的带有异域色彩的现代音乐的。
二、有机融合:世界音乐的创新源泉
世界音乐扎根在世界各民族音乐与现代科技这两块沃土中汲取营养,为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思路。世界音乐就是融合了现代元素和民族元素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新音乐,这种音乐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新奇的。深谙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德国作曲家“老锣”成立了五行乐队,创作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世界音乐,使之在和德国巴伐利亚民族文化的现代音乐元素碰撞中实现统一。多种元素的有机使用,使听众产生了一种“新奇特”的心理效应,继而围观、继而喜欢、继而融入。《忐忑》采用了中国戏曲多种声腔元素,又融入一些世界音乐成分,采用完全现代的手法进行编曲,既考验歌者的演唱功力,听上去又很有喜感。上海音乐学院王澍甚至认为可以将此歌作为今后民歌比赛的“规定作品”[3]。这说明,只要是在音乐创作、表演上尊重这些民族元素,有机融合现代元素,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得到意想不到的认可。
无词歌对于声乐专业的人士并不陌生,在演唱和练习中大量使用,但《忐忑》却带来了全然不同的艺术加工。作曲家老锣一直在研究创作具有中国韵味、意境和艺术精神的作品,他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以五声音阶的复杂重叠、中国传统声乐技巧的夸张变形来进行创作。这些民族精华元素的提取,加以精湛的作曲技巧,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戏曲中的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个行当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独具新意。“如果说音乐是生命,音色就使生命有个性”[2]。许多优秀的世界音乐作品的演绎都非常注重音色的运用,但其中某些音色在传统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一般被视为非科学的异物,而这种音色运用恰恰是当前表演唱中最需要发掘的。龚琳娜对这首作品的演绎正是要打破人们固有的民族声乐观念,挑战传统的民歌演唱方式。“中国音乐本来就有自己的声音,不是要你去寻找,而是要你去发现。发现就是进入”[2]。音乐的发展不能停滞在效仿经典的阶段,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将会是未来音乐的发展趋势。
三、扎根民族:走向世界的基石
世界音乐大师都深刻认识到深入骨髓的本民族音乐对世界音乐发展的意义。印度世界音乐塔布拉鼓大师扎可尔·侯赛因认为,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首先要在自己的国家里成为最好的。而且,无论和任何文化背景的音乐人合作,都要保持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世界音乐[4]。世界音乐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它的发展需要很深厚的民族音乐的创作与表演素养。“如果你仅仅因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掘题材’,去做点什么,你在被动,你在被选择,你在反艺术。因为艺术创作的生命在于选择、在于自由、在于自由的选择。只有当你确实弄明白自己爱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你的血、你的肉、你的骨、你的魂时,你才是在选择,而不是被选择,你才开始真正的创作”[2]。作曲家瞿小松的这番话恰好印证了龚琳娜的歌唱历程。龚琳娜出生于云贵高原上的贵阳,地处边疆让她学会了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自幼就作为苗苗艺术团的小演员走遍天下,远到法国演出。16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开始系统的训练。龚琳娜热爱民族音乐,她在国外没有唱过一句外文,“千万不能丢中国的根”这句话也是她的音乐心声的最好阐释。
《忐忑》的另一吸引人的亮点是作为伴奏的小乐队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她的乐队只有四五个人,全是民乐手。龚琳娜认为,江南丝竹的小乐队像西方的弦乐四重奏同样高级,可以代表中国的高雅文化。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我和我的室内小乐队,要向着西方一流的水平。必须要有艺术性,特别是在语言不通、音乐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下。你如果能留住你的观众肯定是你的艺术,不是光靠你的特色”[5]。刘索拉也曾坦言:“我真的觉得你要立于世界上,要有国际化的音乐,肯定不能丢自己最根本的美学,传统这种艺术的东西。但你只按照那种走,人家听不懂,所以你必须用更开放、艺术性更强的东西来吸引人。江南丝竹的优雅韵味中国人自当更有理解,犹如中国的山水画。”“江南丝竹,就那么几个音,轻轻松松,来来去去,像溪水一样柔软自由,自娱自乐,它是完全不同的音乐形态。”[2]因此,仅仅贴上“世界音乐”的标签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以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创作与表演赢得观众和市场。借用“世界音乐”这一概念,将世界各地的好音乐汇聚一堂,让更多人“打开耳朵看世界”,聆听世界的声音。
四、多元审美:世界音乐发展的土壤
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的表演形式逐渐让国人对民族声乐表演者有这样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发髻高挽、礼服蓬松、梨涡浅笑、声音细腻委婉……而龚琳娜在演绎时的戏剧性表演,简直让国人在初看时大跌眼镜:时而摇头晃脑,时而瞪大双眼,时而横眉怒目,时而开怀大笑,辅以大开大阖的手部动作夸张变形的来表现生命活力。龚琳娜是这样解析自己的歌唱的:“我唱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为了表现歌的灵魂,我和听众一样在其中享受。我觉得,真正的演唱应该是身心合一的,是接地气的,是能够有共鸣的,在舞台上我不怕变丑。声音是不是美,要根据作品,看它的诠释是不是合适。”[5]《忐忑》别具一格的演绎充分体现了不同审美视角所产生的巨大差异。初次欣赏,听众一下子难以给出个很具体的评价,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也许唯一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很有冲击力。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丑与美、对与错、是与非等很多固守了几个世纪的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世界音乐在传统欧洲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的融合里寻求差异化发展、综合性发展。保持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决定着地球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音乐态势的多元化发展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传承与保护多样化人类文化实践活动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基础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音乐人类学家就用Musics的复数来表达音乐文化的多样性。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众多高校被纳入必修课程。音乐人类学将音乐作为文化现象或文化中的音乐来看待,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在文化价值上是平等的,这就奠定了不同文化音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合作的前提与基础[6]。
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音乐界习惯了“中西对立”的二元思维方式,西方音乐成为唯一的参照系统,“形成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的二元文化氛围,而且差不多把西方文化当作我们自己的文化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概莫能外。这种思维定式反映到传媒、教育、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几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既与当今多极世界、多元文化格格不入,也有悖于我国多民族及其文化并存的现实”[7]。目前,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普遍设立了“世界音乐”的课程,但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授课内容还占着重要的比例,音乐教育还没有走上多元的轨道,多元的理念还不够深入[8]。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当更加重视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探究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奥秘的志趣,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多元音乐教育这种积极的背景下,世界音乐才能茁壮成长。
《忐忑》所带来的对“忐忑效应”思考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世界音乐在信息时代带来了全新的音乐审美定位。“借我一双慧眼”看“世界”,无论是龚琳娜和她的“神曲”,还是下一个什么人以什么方式走红,“一切皆有可能”。信息时代给了世界音乐发展无限的可能性,世界音乐也带给信息时代无限的惊喜。
[1]曹光平.从二十世纪世界音乐的变革看二十一世纪的音乐与音乐传播[J].中国音乐,1998(1).
[2]瞿小松.音乐闲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3]邵岭.无词歌《忐忑》网上蹿红2011新“神曲”诞生[N].文汇报,2011-01-07.
[4]林瑞华.塔布拉大师扎克尔的魔力[N].中国文化报,2009-06-10.
[5]孟静.“神曲”《忐忑》和它背后的故事[J].三联生活周刊,2011-01-17.
[6]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7]汤亚汀.走向现实生活的世界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9).
[8]王晓坤.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52-253.
[责任编辑迪尔]
J605
A
1000-2359(2011)02-0263-03
付婕(1973-),女,河南新乡人,白俄罗斯国家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硕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音乐教育硕士,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帕瓦罗蒂艺术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音乐表演与教育、歌剧与音乐剧研究。
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