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威目的概念在其哲学中的意义

2011-04-13

关键词:杜威哲学经验

魏 建 华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杜威目的概念在其哲学中的意义

魏 建 华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目的是古代西方哲学中一个表示价值的重要概念。在杜威看来,目的是在人的探索中产生的,处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目的概念中的审美维度也是经验的结果。因此,目的是不断变化的,应该是增长,而非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从而否定了科学与价值冲突以及身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

目的;价值;增长;经验;审美;身心问题

近代以来,人们把实验科学的对象仍然作为目的的先在的实在,从而感到世界变成了一个数学的和机械学的世界,使作为传统价值载体的目的从世界中消失了,这对以维护传统价值为己任的哲学来说是一场危机。为了化解它,哲学把实验科学拒绝在价值领域之外,并把心灵作为传统哲学中的目的的新的哲学基础与避难所,结果,它又陷入身心问题之中,为人所疏远,从而面临新的困境。因此,哲学若要摆脱这些危机,需要对近代哲学中的心灵概念及作为其前身的目的概念进行反思。杜威则以他的经验自然主义形而上学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目的概念。

一、传统的目的概念

在古代哲学中,目的被理解为存在于生活之外然而却引导着生活的归向。苏格拉底首先把作为理性上的目的性与圆满性的善以理论概念的形式引入哲学,把价值赋予目的概念之中。他关心人,而不愿再去涉及自然界。他说的善是德行,并规定“德行即知识”。柏拉图的善的概念来自苏格拉底,它开始在整个世界中占有根本地位。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作为世界终极目的的是神,“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至善,由于他永远不断地生活着,永恒归于神,这就是神”[1]251。在古希腊的目的论中,“目的”与表示生活准则的“价值”(values)具有相同含义,到了近代开始让位于价值这个术语[2]396,价值则被用于“指称一切被认为在指导行为中具有正当权威的任何事物”[3]204。

在希腊哲学中目的先在于人的实践或经验,先在于理智的探索,外在于自然。它是固定静止与永恒的,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原因,是世界的本质与基础。它是运动的终点,最高的目的则是世界的终点。它具有知识、思维、善与审美等维度,审美是最高目的的最显著的特征,因此目的也就不具有工具性。“希腊人比我们更朴素。他们的思想家们为经验的审美特征所支配,正像现代思想家是为科学的和经济的(或关系的)特征所支配一样”[2]87。古典哲学家对于目的的感知只是对于自然过程完成所依托的目标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沉思。通过柏拉图哲学可以容易地验证杜威的观点,他认为“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二者更美”[4]267。造物主则以作为至善的理念为指导,创造世界,使世界具有美、秩序与和谐。

作为这一目的概念的一个维度,审美与经验的分离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这一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目的重要维度的思维与当时作为纯粹思维的科学本身就是审美的,是最后的。希腊哲学家就把艺术放在低于作为理性的科学的水平之下,认为唯一值得认真注意的愉悦就是对于思维对象的欣赏。“结果,他们提出了一个主张,把审美的和理性的东西在原则上混为一谈,并且把这个混淆作为一个理智的传统遗留给他们的继承者了”[2]87。这样,审美对象成为科学的对象,科学“把审美对象转变为科学对象,转变为真与善的统一,这与把活动着和转化着的对象转变为缺乏完善存在的对象是完全相符的”[2]124。

杜威看到,古典哲学产生于惊奇、清闲与圆满的沉思之中,“因此,它注意在美的艺术中圆满的或最后的对象和在工艺中具有工具性的和从事于操作的对象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它然后运用这个区别,根据一种思辨的物理学去解释自然”[2]123。哲学作为科学的一种,既然认为世界有一个目的,并且以探索目的为职责,也就把审美艺术的对象当作自己对象了。

杜威认为目的概念之所以在西方两千年多年的哲学传统中具有优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希腊人的生物学知识的影响。种子等缺乏活动能力的微小的生命体能够出乎意料地出现巨大的变化,并有规律地朝着一个方向展开生命活动,通过不断的自我积累和调节,一直到达一个完善的终点。这个最终的形式反过来又发挥许多功能,其中包括产生一些与它所由以发源的一样的生命体,它们可能进行周而复始的自我完成的运动。比这更令人惊奇的是好像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操纵着许多相距很远的生命体,它们都在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同样的生命活动,这使人们洞察到“实在”的存在,于是被命名为“物种”,并被用于解释世界,表示运动中的固定的目的、秩序和规律。“物种”这一概念,“是当时认识和自然界的核心原则,科学的逻辑就建立于其上”[5]52,并且为西方哲学提供了思维方式的基础。

希腊人对于目的的态度与他们的艺术观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时,不同于作为纯粹思维的科学,艺术是涉及无意义的现象世界的活动,自然也就比思辨性的科学低了一等。它并不是专指审美艺术,还包括人类其他的有意识的与现象世界有关的活动。艺术欣赏者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认为,艺术对象是给予的,欣赏的过程也不需要再创造。工匠们同样认为劳动只是把一个预先存在的形式得以在材料中体现出来,并不创造形式,形式只是世代沿袭下来的模式。“形式是外来的、不被感知的和不被欣赏的”[2]91。这种生产者与欣赏者作为艺术的旁观者的态度导致了目的与经验、审美与经验的分隔,使审美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哲学接受了把一个永恒不变的形式赋予艺术作品之中的这一做法,认为自己的对象也是一些先在的形式。“形式是一个最重要的哲学词汇,因为它曾经是艺术的词汇;形式是被局限于一个具有特权的对象中的变化”[2]90。

杜威看到古希腊目的论的产生也与思辨哲学的偏好有关,“第一,把一切邪恶的和麻烦的对象从自然目的的特征中排斥出去;第二,把挑选来构成自然目的的对象排列成为一个固定的、不可变化的等级秩序”[2]105。在这样的一个排列中,有一个对象成为唯一的、永不变动和没有时间性的最高的目的。因此,目的是作为自然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的一个结合。杜威称之为把自己崇尚的片面的观念普遍化这一哲学上的“巨大的弊端”或“哲学的最根本大错误”之一。这是“因为它把那些对于反思的选择来说有价值的和极好的对象当作是离开反思的自然的目的来加以对待”[2]104-105,并且因为它把通过思辨提出的目的首先置于自然之外,然后再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实在。“我们从我们逻辑口袋里拿出我们曾经放进去的东西,然后把我们所拿出的这些东西转变成为对实际世界的精确的描述”[3]197。这一目的论对于哲学的影响却是长久的,因为它使目的成了科学的对象,一直到了实验科学得以充分发展的时候,人们还这么认为,直至近代哲学问题的出现。

二、经验中的目的

杜威从达尔文进化论中看到物种在不断进化,而非先在的和固定不变的。他也看到作为艺术之一种样式的实验科学不再是思辨的而是外现的活动,其对象不是一个先在的存在,而是实验活动的结果。由于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不同于古希腊的目的论,杜威认为目的是预见中的目的,连同它的实现,都是经验的一部分。

目的是由人所选择与创造出来的目标,表示行动的指向,而不是先在的存在。“对于目的,我们也指在预见中的目的,目标,在深思熟虑之后被认为是值得获取和促进努力的事物”[2]104。目的与人们的有意识的努力目标是相同的。“一切的目的都是在预见中的目的;它们不再是在希腊学说中所说的那样是作为‘存在’(Being)所具有的特性那样的一个理想,而是一个有意识的意向的对象”[2]112。

目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不仅是属于人的,也是属于自然的。“事物是美的和丑的,是可爱的和可恨的,是黯淡的和明亮的,是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的。我们的激动和兴奋,就像长度、宽度和深度一样,是同样属于它们的”[2]108。因此,目的的提出,并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行为,它需要对条件与后果进行探索,需要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目的起源于生存的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目的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是目的形成过程的起点。“虽然存在的动荡性的确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但它也是理想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它和有规则的和确切的东西相结合,就成为一个充足的条件了”[2]63。与这一情况相反,“一个纯粹稳定的世界不容许有幻想,但也就不具有理想的色彩了。它只是存在着”[2]62。由于认识到偶然性与目的的这一关系,杜威才进而提出自己的目的论,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杜威的目的论与传统目的论的不同。传统目的论把目的看作是与偶然无关的,这决定了目的是永恒不变的。

杜威认为,预见中的目的与古典思想中所理解的目的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它们不是沉思中的占有和使用的对象,而是理智上的和具有调节作用的手段。如果不把它们当作计划来加以应用,其价值就会失去。二则只有通过对于后果的反思,审慎地选择和有方向地努力,目的才能实现。“一个自然的目的,没有人类艺术的参与,只是一个终点,一个事实上的界线,但是没有资格拥有古典的形而上学所给予它们的如完善和实现这样优越的地位”[2]102。这样,目的就由自我完备的状态转变为由人的活动所决定的一个存在物。杜威也认为预见的目的与近代的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目的也不相同。主观唯心主义把目的与“在预见中的目的”完全等同起来,再把“在预见中的目的”与心理状态等同起来,这就把意识和客观的自然隔绝开来。

目的与经验的关系还表现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之中,手段是为了实现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而非纯粹的思维。在传统哲学中,认为通过精神的改变就可以达到人生目的的态度是普遍存在的,从而忽视手段在目的实现中的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手段却是普遍存在的,它不是一个对于对象的凝望,而是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外在的活动,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而非纯粹的思辨活动。于是目的被放置在一个领域,而手段则被放置在另一个领域,二者漠不相关。这一划分导致了传统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划分,从而导致种种的哲学的问题。因此,杜威说:“手段与目的在哲学传统中的区别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词汇在真理方面呈现出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据说这是属于经验的最为根本的问题。这几乎是自明的。”[2]369

杜威反对理想的目的和仅仅是手段的之间的二元对立,一是因为手段和目的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控制生活的机会,不可分离。“手段和结果构成了一个单一的不可划分的情景。当思想和讨论进入的时候,当理论化出现的时候,结果是作为手段-结果的关系就被加以考虑。思想走出直接的存在,到达它的关系之中。这一关系是调节它的条件,反过来对于它则是调节的事物”[2]397。二是因为手段与目的是相互渗透的。“每一个为了作为手段将被导致存在的条件,在那种联系上,是一个欲望的对象和一个预期的目的。当一个实际上达到的目的是一个到达未来的目的的途径,同时也是对于未来的目的的检验”[6]229。

三、目的的时间性

杜威认为目的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认为的永恒不变的终点。新的目的总是在不断地出现,也会不断地消失。杜威说:“在繁荣中吟唱失望,在最黑暗的忧郁中歌唱希望的诗人已经成为真正的关于自然的形而上学家了。”[2]116荣耀和悲剧一定都会成为过去,同样,偶然性的、不定的和不完全的东西也属于圆满的目的所具有的特征。

在传统哲学中目的被当作固定不变的事物,其中一个途径是把“原因”看作固定不变的。针对这一点,杜威提出原因和结果,是人们为了知道对象产生的条件以控制事件的过程而作出的规定。传统的自然目的论把事物的结束作为原因,而机械论者把开端作为原因。一个事件总是拥有自己的历史,而且只有在自己的历史中才具有自己的特征。把一个在连续的顺序中人为地隔绝开来的位置当作一个真正实在的标志,无论选择了开始的一端,还是选择了最后的一端,都是把一个事件与它的历史相分离。“但是事实上,因果关系是这个有序的秩序本身的另一个名称,而且既然这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历史顺序,那么就没有比那种把因果关系与开端或末端对立起来更荒谬的了”[2]99。另一个把目的当作固定不变的事物的途径是把目的当作静止的,目的处于事件进程之外,因而是非经验的,不受经验的变动所影响。杜威同样认为,静与动的区别也是为了同样的缘故而作的一种非自然的规定。

正是因为目的具有时间性,所以对于杜威来说,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最后的存在,如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奴斯等。“从经验上看每一个作为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的具有连续性的事件既是有希望的,也是有纪念意义的”[2]100。目的作为圆满的对象并不是一个系列中处于顶点的有限几个和不变的各种存在。相反,它则是无数的、变动的和个别的事件。

因此,目的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杜威进一步提出目的应该是增长,在任何时候,人的主要使命感就是身体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增长。增长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连续的重建的过程。增长不是使一个人失去向着新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与刺激,而是为进一步的增长创造条件,不断地改正以后的经验。“增长的本身就是唯一的道德‘目的’,这个‘目的’不再是需要去达到的终点或极限。它是改变存在环境的积极过程。没有作为最终目标的完美,但是不断完善、成熟和改进的过程是生活中的目标”[7]181。

四、目的与审美

要想深入分析传统哲学中的目的概念,如果没有对于审美的分析,确立审美与经验或实践的关系,则是难以达到的。这是因为,目的之所以被作为固定的实在来加以对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的被认为具有与经验无关的审美这一维度,最高的善与纯粹的思维都具有审美特征。对于杜威来说,审美是指一种鉴别、感知、欣赏的经验,是艺术的生产者与欣赏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审美并不是现成的,存在于自然之中,只等着人们去发现,就像矿工去挖掘出埋藏在地下的矿石。审美产生于变化之中,在一个仅有流变的世界上,或者在一个完成的世界上,审美经验都将不会出现。“由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实际的世界是运动与完成,中断与重新结合的联合,一个活着的生物的经验才能够具有审美的性质”[8]17。这种变化将审美与经验联系起来,使审美内在于经验。

与审美概念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艺术。杜威扬弃了古希腊的艺术观念,在他看来,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并不是专指审美艺术,还包括人类的其他的在思想指导下的活动。“艺术表示一个做或制作的过程。对于美的艺术和对于技术的艺术都是这样”[8]47。艺术这个过程要涉及诸多条件,“每一种艺术都是用一些物质材料、身体或身体以外的东西,使用或不使用介入的工具,使用一个见解,从而制作出可见、可听或可触摸的东西”[8]47。

不同于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审美经验与艺术无关这一观念,杜威认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是统一的,这尤其体现在“一个经验”这个概念里面。杜威通过对“一个经验”的描述不仅为所有的经验提供了一个模式,体现出杜威哲学的特点,而且它所包含的思想是杜威美学最重要的观念。“一个经验”具有圆满性和审美特征。“假如一个实践活动是完整的,并且依靠自身冲动趋向完善,都将具有审美性质”[8]39。并非所有的经验都是“一个经验”,它只是众多经验中的一种。只有经验达到完整和完满时,它才能够被称为“一个经验”。与“一个经验”相对应的是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初步的经验。从杜威对于一个经验和“初步经验”的描述显示出“一个经验”的整体性和审美特征。第一,“一个经验”的内部具有连续性,“在这样的经验中,每一连续的部分都自由地向后流动,其间没有缝隙,没有未被填满的空白。与此同时,又不以牺牲各个部分的自我个性”[8]36。第二,“一个经验”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隔性。“一个经验”是一个包容着认识、意义和价值等各种不能孤立出来的因素的整体。虽然构成它的部分是多样性,但是这个整体的存在却是由渗透到整个经验的单一性质所构成的。“这一个整体既不是情感的或实践的,也不是理智的,因为这些术语只是指出在其内部反思能够做出的区分”[8]36。第三,“一个经验”具有独特性和个性,每一个这样的经验都不同于其他的这样的经验。既然一个经验能够被称为一个经验,它自然就应具有不同于其他经验的地方。

正是在对艺术与审美关系这样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在传统的目的论中思维被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杜威认为它的审美性是与人类经验的其他部分相互联系的结果。“如果得到了一个结论,它就是一种预期和积累的运动,一个最终完成的运动。一个‘结论’不是分隔和独立的事物;它是一个运动的圆满之点”[8]38。因为它拥有内在的、通过有规则和有组织的运动而实现的完整性和完满性,这一经验本身就具有令人满意的感情的性质。这一性质是进行理智的探索和使它持续下去的重要动力,并且缺乏它,理智探索就不再完整。“总之,审美不能与理智经验截然分开,因为后者要达到自身的完满,就必须留下审美的印记”[8]38。同样,如果一个实践具有这样完整的性质也同样会具有审美的特征。一个经验不管它是科学的、知识的、道德的,还是政治的,只要是完整的,并且能够自我完善的话,都具有审美性质。因此,审美特征也不能够说明目的中的其他维度的自足性。

五、结语

在杜威哲学中,目的存在于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变化,这就否定了目的作为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这一立场,从而否定了科学与价值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也为他提出价值理论提供了前提。同时,杜威也从西方哲学围绕目的概念旋转的传统中看到哲学真正的归属地应该是价值领域,而不是知识问题,他自己就继承了这个被他深入反思的哲学传统。重建后的目的概念也就成了其哲学的中心,使其一生的哲学事业专注于价值问题,无论涉及哲学本身的问题,还是涉及道德、社会政治、教育与科学,还是其他问题,大抵都是如此。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Nature[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1958.

[3]John Dewey.The Quest for Certainty,the later works1925~1953(Vol.4,1929),Illinoi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4.

[4]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涂纪亮.杜威文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John Dewey.Theory of Valuation,the later works1925-1953(Vol.13,1938-1939),Illinoi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8.

[7]John Dewey.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middle works1899-1924(Vol.12,1920),Illinoi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2.

[8]Dewey,John.Art as Experience[M].New York: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1982.

[责任编辑张家鹿]

B712.51

A

1000-2359(2011)02-0014-04

魏建华(1972—),男,河南固始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江西中医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课题“约翰 ·杜威的经验理论探析”(1002057C)阶段性成果;复旦大学第八批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2010-11-20

猜你喜欢

杜威哲学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菱的哲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让我们摇起橹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for Hexamethyl Disiloxane + Vinyl Acetate System at 101.3 kPa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