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陂类稿》版本源流考
2011-04-13刘万华
刘 万 华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西陂类稿》版本源流考
刘 万 华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西陂类稿》是宋荦晚年自订其一生著作的总结集。以“西陂”为名约有三义:对故土的眷念、对苏轼的欣慕以及尊康熙之御书。《西陂类稿》编辑成书以后,共有六种版本相继出现:康熙五十年宋氏家刻本,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光绪四年吴元炳重刻本,清抄本,民国6年宋氏重刊本等。
宋荦;西陂;《西陂类稿》;版本
一、“西陂”解
何以名之“西陂”?“西陂者,旧庐也”[1]卷首,《商丘县志》称:“西陂:宋都宪荦别业,在城西南史家河侧,有溪流竹树之胜,名人题咏甚多。”[2]卷三宋荦最早提及“西陂”是大约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春的《城西陂泛舟二首》,诗云:“万顷琉璃外,城楼似画图。危桥凭浪远,野艇带云孤。渚净花堪摘,沙明鸟自呼。歌头传水调,高兴满江湖。”“柁响蛙声歇,舟停露气微。渚烟闲泛泛,汀柳故依依。白破晴沙远,青抽乱苇肥。群鸥吾共汝,莫漫拂波飞。”[1]卷一颇富烟水之胜的西陂,深深吸引着诗人,成为他牵挂不舍的地方,也是他宦游他乡客思故园的寄托,无怪乎诗人发出了“曲径深林取次探,西陂也复似江南”[1]卷二十一的自信与自豪。
康熙二十五年(1686)仲冬,时官通永道佥事的宋荦,年过半百而仕宦远未能达到自己预期,颇有壮志难酬之情与出尘脱俗之想,“清梦往往落西陂”[1]卷十七,诗人颇有归老西陂的绪想,故而着手营造西陂别业。首先拟建西陂六景——渌波村、钓家、纬萧草堂、和松庵、芰梁、放鸭亭,一一系之以诗,诸同人以诗和者累累,更想乞得王翚一一图之,因有《西陂杂咏》诗。其序云:“余家西陂去宋城数里,而近鱼藕菱芡,亘延于隋堤、南湖,有江南之胜。老屋数间,粗庇风雨,拟号所居为‘渌波村’,为‘钓家’,而堂以‘纬萧’,庵以‘和松’名,村之外缚‘芰梁’,筑‘放鸭亭’,盖踌躇数年于兹矣!顾宦游四方仅托诸梦想,暇日为《西陂杂咏》,属和者累累,更乞虞山王翚写为图,装而藏之箧中,俟异日归老补葺焉。”[1]卷九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月,王翚果然一一写为图,为作《西陂六景图》。其后,“怀故土益甚”[3]卷十三,又请禹之鼎为绘《西陂鱼麦图》。
宋荤还请名家王原、朱彝尊、邵长蘅撰文以纪其胜。商丘,为古宋国之地。其地筑城,以宋城名之。城西有阏伯台、史家河,古称垤泽,西陂别墅便坐落在史家河畔,距宋城不足十五里。陂虽不大,却颇富烟水之胜。“秋霖潦涨,通南湖、涡水,水清冽,多产菱藕。夏秋之交红衣翠带,延缘二十余里,洲渚回互,湍波潋滟,风帆沙鸟,与隋堤草树远近掩映”。景色之美,使诗人流连忘返,其“挹篁露,招荷风,弋高云,钓寒雪。林霏伴吟,江月邀酌”之趣,无不使诗人魂牵梦萦。清代诗歌是情与趣的结合,宋荦的诗便颇富情趣,这一点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王原以其亲身经历曾指出了这一点,其云:“余观先生虽宦游四方而琴鹤自随,诗酒寄兴,盖无日不思置身于烟江云壑者。”[4]卷八王翚作图之时,西陂还未遑经始,仅仅先定池馆之目。荦亦常欲移家而居焉,但因宦游南北而卒卒未遂,仅托之图画形之篇什。邵长蘅引宋荦言云:“然而故乡之思,寤寐不忘。是图盖取元次山‘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之句而名之。可以见予之惓惓于西陂也。”[5]卷五从宋荦自己的描述可以见出西陂烟水景物之胜,与其五十年历官中外而惓惓顾念乡土之情。故以“西陂”名其前后所为诗文,显然有揄扬故土与衣锦归老之意,亦即“聊以是图寄卧游焉”[5]。
不仅是聊寄宦游之情,自号“西陂”并以之名集,亦可见出其生平瓣香所在。顾嗣立尝言:“雪堂漫堂争斗巧,东坡西陂两相匹。”[6]卷十三颇以宋荦为苏轼的异代知音,并将两人相提并称。虽不无阿奉之嫌,但宋荦一生都欣慕苏轼却是事实。他二十二岁时便请人绘《景行图》,貌己侍侧于苏轼像旁。康熙三年(1664),筮仕得黄州,与苏轼宦辙相同。抚吴时,搜讨购求苏诗残本而续注重刻之。又在署斋构小沧浪亭,值东坡诞日供像设馔,率子弟门生称祝。荦尝自言“予自龆齿时,闻长老言苏文忠公之为人,心窃慕效之。及就傅,读公传,向往逾挚。尝图公像悬座右,而貌予侍其侧。稍长,遍诵公集,然嗜有韵之言尤深。其始筮仕得黄州倅,又幸与公同。”[7]卷首其于子瞻“弥觉神契”[1]卷二十七,亦可见其诗学之渊源所在。他又在《刊补施注苏诗竟于腊月十九坡公生日率诸生致祭》诗中言:“七百余年余欣慕,梦中恒接鬑鬑须。” 更是直言不讳其对东坡的欣慕之情。通过以上梳理,可见宋荦一生对苏轼的欣慕几乎未曾间断,以至于“夜梦屡见,昼思微茫”[8]卷三,虽然“东坡西陂两相匹”非事实,但宋荦以“西陂”为号亦是表达了他对苏轼的向慕之情。
另外,以“西陂”名集,还有尊御书之意。宋荦任江宁巡抚十四年,三遇康熙南巡,遭逢甚隆。王士禛曾记:“上己卯南巡视河,赐江宁巡抚臣宋荦‘仁惠諴民’四大字,又赐‘怀抱清朗’四字。癸未,以河工告成,再南巡。渡江驻跸金山之江天寺,荦扈从,因奏:‘臣家有别墅西陂,敬乞御书‘西陂’二字赐臣,不令宋臣范成大‘石湖’独有千古。’上笑而书之,即以颁赐。驾回行宫,又命侍卫取入重书赐焉。再赐‘清德堂’额。荦西陂有纬萧草堂、芰梁、钓家诸胜,常属予辈赋诗,今乃获御书张之,不世之遇也。”[1]卷十七“西陂”不仅有名辈题诗,又获康熙亲笔题写,其“不世之遇”当志之。民国间,宋氏后人宋明善曾指出宋荦汇一生著作删补重编,题《西陂类稿》乃“尊御书也”。其实“尊御书”一方面是为了感谢皇上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显示其遭逢之隆,未免有炫耀恩宠之嫌。
二、版本源流
《西陂类稿》将诗歌汇编为二十二卷,诗集名目繁多,有所谓《古竹圃稿》、《嘉禾堂稿》等,共15种。其中卷二十三为词,卷二十四至三十一为序跋等各体文,卷三十二至三十七为奏疏,卷三十八、三十九为公移,卷四十至四十二为迎銮日纪,卷四十三至四十六为《筠廊偶笔》及《二笔》,末四卷为《漫堂年谱》。共五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对《西陂类稿》的成书亦有论及:“其初本各自为集,晚年致仕居西陂,乃手自订定,汇为兹帙。”但其云“惟初刻《绵津山人诗集》删除不载,盖以早年所作格调稍殊,故别为一编,不欲使之相混也”则非也。实际上,《西陂类稿》前二十二卷所收诗歌是删汰合并《绵津山人诗集》而成,只不过删“绵津山人诗集”之总名,而以初刻各集之名冠之,并非“初刻《绵津山人诗集》删除不载”[9]卷一七三。
《西陂类稿》共有六种版本,分别为:康熙五十年宋氏家刻本,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光绪四年吴元炳活字铅印本,清抄本,民国6年宋氏重刻本。兹按版本源流先后分别作较为详细的考述。
1.康熙五十年宋氏家刻本
共五十卷。此本卷首为《序》及目录,首陈廷敬康熙五十年序一篇,次“旧刻诗词及新编文稿各序”共二十二篇,复次为目录,以上总为第一册。
此本所收诗文下限截止到康熙五十年十月,其后壬辰、癸巳两年所作诗《梦中赋白菊醒记首二句为续成之》、《送汉荀返吴江用阮亭雪后石帆亭怀宾公山中韵》、《梦赋海濵楼阁得起二句醒来续成一律》、《致儿自闽海之任巴蜀便道抵舍留西陂一月适至儿自都门寄致五絶句因走笔和之》、《儿至奉使黔阳计程当过郑州遥望赋此》、《屈指》、《纪梦》、《王宾兴方伯致政归江南以小照索诗漫为赋此》、《看花》、《送眼闻禅师主古白云法席》、《岁暮梦游西湖》等十五首及文《祝圣恭纪》、《重建三报祠碑记》、《跋宋儒遗墨卷》、《资政大夫刑部尚书阮亭王公暨配张宜人墓志铭》等四篇,俱未收入。自撰《漫堂年谱》则被收入此本。今见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等有藏。
2.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
共五十卷。十六册,版式及第一册所收内容均与家刻本相同。约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由宋荦子孙辈宋至等人补刻刊印,较康熙五十年家刻本而言,此本内容更加全面完整,补足了宋荦生平最后两年的诗文。
在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宋荦死后,至雍正三年十二月宋至去世前这段时间内,宋至、宋致、宋筠兄弟三人收拾旧文,将乃父壬辰、癸巳两年作品整理重编,补刻入《西陂类稿》中,全书仍为五十卷。但仍有大量诗文并未收进《西陂类稿》中,笔者在整理宋荦集的过程中,辑得佚诗佚文达一百五十余篇,相信还有很多散佚各处,有待拾遗补缺。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有康熙五十年宋荦自订的初刻本,而很少注意到宋至等人的补刻本,常常将宋至等人的补刻本误作初刻本。这一点从众多图书馆对《西陂类稿》的著录便可看出。
此本卷五十《漫堂年谱四》末附有《跋》一篇,云:“先少师公自叙止此(按,指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是年八月遘疾,九月十六日捐馆舍。……五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谕祭于西陂之赐茔。……故附载于卷末。”可见:第一,此跋当作于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之后,又宋至去世于雍正三年十二月,则此补刻之本当刻于康熙五十四年八月至雍正三年十二月之间。其二,补刻的方式是“附载于卷末”。不仅宋至等人的跋文附载于卷末,而且宋荦壬辰、癸巳两年的十五首诗、四篇文也分别附载于各卷之末。今见十五首诗附刻入卷二十一,《祝圣恭纪》、《重建三报祠碑记》入卷二十五,《跋宋儒遗墨卷》入卷二十八,《资政大夫刑部尚书阮亭王公暨配张宜人墓志铭》入卷三十一。当然,康熙五十年十月至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间的《漫堂年谱》,也是紧接前谱文之后,编入原订年谱的。宋恪寀在《重刻西陂类稿跋》中云:“公以康熙戊子致仕,是书成于辛卯年七十八岁,越二年八十考终。其壬辰、癸巳两年所编年谱有督学公跋语,又所著《乐春园诗》十五首、古文四首,均经续刻。”指出了宋至等人补刻本之存在。只不过,与宋恪寀民国6年重刻本单立一卷附于全书之末不同的是,宋至等人续刻时,将十五首诗和四篇古文分别补刻入各卷之中。今见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有藏。
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共三十九卷。八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此本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缮录。今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四库全书总目》云:“其初本各自为集,晚年致仕居西陂,乃手自订定,汇为兹帙。”[10]卷一七三其依据的底本应该就是五十卷本,但究竟是初刻本还是宋至等人的补刻本?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春园诗》所收诗十五首、古文四篇也都被收入,且分置各卷,显然与宋氏家刻本不同,可知此本的底本是宋至补刻本。
但是,四库本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约略有以下几点:首先,非全本。不仅删去原刻本卷首《旧刻诗词及新编文稿各序》二十二篇及目录,正文亦仅有三十九卷,卷四十至卷五十整整十一卷内容被删去。其中原因不得而知。宋恪寀在《重刻西陂类稿跋》指出因“当时采进本非全帙也”,此说恐不准确。因为《迎銮日纪》三卷、《筠廊偶笔》二卷、《筠廊二笔》二卷、《漫堂年谱》四卷原以单行本流传于世,并且被分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之中,一般列入“存目”之书就不再收入《四库全书》中,可能为避免重复,故而只取前三十九卷。其次,删改严重。即使是这三十九卷的内容,也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如涉及侯方域的地方俱或删或改,卷一《东村刈麦同侯朝宗贾静子赋》被改为《东村刈麦》,卷九《何次德见过漫堂感赋》自注“主侯朝宗家”被改为“所主必旧家”,卷十《寄黄梨洲征君》“中原应社侯嬴倡”被改为“中原前辈风流在”,且诗末自注“应社倡自朝宗,所以应复社也”亦被删去。另外,涉及皇太子的内容全部被删去,如卷二十五《御书恭纪二》删去“又蒙皇太子赐恭临御书一”,并且将获赐御书数目“共九种”改为“共八种”。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再次,抄录错误亦复不少。卷二十五《御书恭纪四》获赐御笔共“十种”,衍为“十六种”;同卷《陛辞恭纪》中宋荦予告致仕时间由“闰三月”错为“闰二月”。这些还算是疏忽致误。有些应该算是妄改,比如卷二十五《御书恭纪五》中“恭和圣制诗四章成,因泚笔而为之纪”,删改作“恭和圣制诗成,因纪此”。因此,我们在使用四库全书本时要多加小心。
4.光绪四年吴元炳活字铅印本
共五十卷。活字铅印,十行二十四字。单黑鱼尾。四周双栏。十六册。书名页刻“西陂类稿”四字及刻书时间“光绪戊寅冬月重印”八字。以此本与康熙间宋至补刻本相比较,内容收录情况相同,宋荤生平最后两年的诗文补入各卷之末,知此本即以宋至补刻本当底本。
此本卷末有吴元炳光绪五年二月《跋》一文,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校印《西陂类稿》的经过。光绪三年,吴元炳感乡贤之谊并《西陂类稿》世少流传,于是有校印此书之念。
在重刊《西陂类稿》的同时,吴元炳还编选了《三贤政书》,三贤即先后任江宁巡抚的汤斌、宋荤、张伯行,其《三贤政书序》云:“于吾豫得三贤焉,曰:汤公文正,宋先生牧仲,张公清恪。……是三贤者,所遇微有不同,而其趋一也。独念前后四十余年,三贤皆抚江苏,百余年来,不佞又以豫人叨窃斯位,映末光而接余响,山高水长之思,乌能已已。……余抚吴之二年……印行三贤遗集,更集其奏议、公牍汇为一编,名曰《三贤政书》。”[10]收《西陂类稿》三卷,卷首陈廷敬序,卷一分上、下,为奏疏,卷二为公移,卷三为年谱。实际上,此三卷本是五十卷《西陂类稿》的抽印本。其版式、字体均与活字铅印五十卷本《西陂类稿》相同。光绪四年活字铅印本流传不广,存世较少,今见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有藏。
5.清抄本
共五十卷,十六册。十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字数不等,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书书名“西陂类稿”、“序”及各部分内容要目、页码。不著抄者。今藏河南省图书馆。以之与他本内容相校,知其底本为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另外,书中有抄者粘贴按语二条,据卷首侯方域《古竹圃稿序》知此本非清乾隆朝抄写。《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11]定为“清抄本”,今亦从之。
6.民国6年宋氏重刻本
共五十卷,补遗一卷。足本。据初刻本补遗重刻。版式与家刻本相同,十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单黑鱼尾,二十册。卷首所收序文、目录也相同。不同于补刻本的是,没有将宋荦最后两年所作十五首诗和四篇古文分置各卷中,而是别为“补遗”一卷,另置一册。且卷末有《大清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徐继孺《重刻西陂类稿序》及宋明善、宋恪寀《重刻西陂类稿跋》四文。
宋明善《跋》指出了宋荦汇编《西陂类稿》有尊御书之意,且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这次重刻的缘起与经过。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宋荦为其别墅乞御书匾额,“上大笑,走笔作西陂二大字赐公,公有《绵津山人诗集》,后复汇一生著作删补重编,题曰《西陂类稿》,尊御书也。……丙辰良月,明善自滑过宋,展谒先祠,询及先世遗文,佥谓是书罹兵燹,旧板无存,即我商丘族中家藏印本亦属无几,屡议重刊,皆未克就。……乃谋诸族人绩学好古者,求得原板初印付之手民。”宋恪寀《跋》则详细指出此次重刻所用底本以及刊刻体例,但认为四库本只有三十九卷,“盖当时采进本非全帙也”,并没有指出其中真正原因。其云:“先少师公《西陂类稿》原板毁于兵燹。……适滑县族人明善过宋谒祠,极力赞助,遂付剞劂。经始于民国五年丙辰,迄明年丁巳三月工竣。……是书收入钦定四库全书,……惟原刻五十卷,四库提要称三十九卷,盖当时采进本非全帙也。公以康熙戊子致仕,是书成于辛卯年七十八岁,越二年八十考终。其壬辰、癸巳两年所编年谱有督学公跋语,又所著《乐春园诗》十五首、古文四首,均经续刻。今据初刻本重镌,即以壬癸两年年谱编入原订年谱之后,而以诗文别为一卷附焉。” 此本存世较多,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等均有藏。
[1]宋荦.西陂类稿[M].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宋至等补刻本.
[2]刘德昌.商丘县志[M].石印本.1932(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国21年):223.
[3]宋筠.商丘宋氏家乘[M].商丘宋氏精刻本.1739(清乾隆四年).
[4]王原.西亭文钞[M].刻本.1892(清光绪十八年).
[5]邵长蘅.青门剩稿[M].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刻本.
[6]顾嗣立.闾丘诗集[M].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刻本.
[7]邵长蘅,等.刊补施注苏诗[M].商丘宋氏宛委堂刻本.1699(清康熙三十八年).
[8]邵长蘅.邵青门文录[M].瑞州府凤仪书院刻《国朝文录》本.1839(清道光十九年).
[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526.
[10]吴元炳.三贤政书[M].刻本.1825(清道光五年).
[11]刘中朝.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266.
[责任编辑海林]
I206.2
A
1000-2359(2011)02-0177-04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尝署绵津山人、沧浪寓公、西陂放鸭翁、白马客裔等,河南商丘人。 《西陂类稿》是宋荦晚年自订其一生著作的总结集。
河南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GH-090)
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