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变迁视野下的树典型活动

2011-04-13

关键词:变迁典型改革开放

苗 春 凤

(江西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社会文化变迁视野下的树典型活动

苗 春 凤

(江西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树典型活动是一种很有中国新德治色彩的社会现象,是时代的写真和社会的缩影,不同时期的树典型活动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树典型活动与社会文化变迁相伴随,典型的类型、树典型的标准及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代中国,典型的类型更加丰富。树典型活动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与业务标准相对稳定,典型的知识标准、财富标准与生命标准则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树典型活动的观念更为科学,方法更为务实,手段更为丰富。树典型的效果受到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

社会文化变迁;树典型活动;典型

树典型活动作为中国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一直是理论与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对树典型活动的影响,分析树典型活动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起的典型类型、树典型的标准与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对于加强和改进当今多元文化时代的树典型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一、典型的类型与社会文化变迁

树典型活动在中国社会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典型类型繁多,当代中国社会权威机构所树典型也有多种类型。改革开放以前,典型类型以军人、农民、工人和党员干部为主,几乎没有知识分子典型,改革开放前的树典型活动适应了战争与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典型结构不断优化,知识分子典型和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典型明显增多,典型类型更加丰富。树典型活动既适应了工农业发展需要,也适应了科技发展需要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回顾树典型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劳模典型、军人典型、公仆典型、知识分子典型是最主要的典型类型,社会文化变迁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劳模典型

改革开放前,工人农民是劳模的主体,劳模典型都是埋头苦干型。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劳动被化约为简单体力劳动,并被政治化、神圣化。这些观念与制度安排提升了以往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从他们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劳动模范成为社会的英雄,权威机构赋予其很高的荣誉。劳动模范被社会广泛推崇,而只要拼命劳动,就容易得到权威机构的肯定,因而劳动态度成为评定劳模的重要依据。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带有强烈的军事共产主义色彩,更强调政治与道德动员手段,评选劳动模范、将其树立为社会的楷模,就是中国式经济增长的一大特征[1]。劳动模范评选实质上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种必要的资源动员手段,它被用于最大限度地动员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参与强度。权威机构强力介入,建立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以劳模荣誉引导广大劳动者努力工作。计划经济体制缺乏自我维持力量与良好的激励措施,劳模评选成为一个重要的替代性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文化变迁表现为政治化色彩日益淡薄,经济功利色彩日益占主导,利益结构日益明晰化。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于是知识分子得以进入劳模行列,蒋筑英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逝世后被追认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知识分子。199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型劳动者逐渐成为劳模主体。同时,中共通过意识形态的改革创新,大幅度拓展劳动者概念的外延,一线智能型职工、知识分子、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等尽在其中,劳模典型类型更为丰富。

(二)军人典型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始终是维护人民利益、巩固人民政权的坚强柱石,因而军人典型也特别多。英模军人典型来自基层,具有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度政治觉悟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等,他们都是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的先进典型。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人典型以战斗英雄典型居多,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期的军人典型几乎都是战斗英雄典型;和平建设时期的军人典型则以科技强军、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典型为主,如科技强军的标兵林茂光、抗洪英雄高建成、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等先进典型。军人典型类型的多样化,是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社会环境对军人提出的新要求。

(三)公仆典型

树典型以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动员方式,因此,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邓小平尤其重视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邓小平曾经指出,党员“要能团结非党干部,要能够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去影响非党干部积极负责地工作,反对‘因党而骄’”[2],“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做执行‘三要三不要’原则的榜样,做艰苦奋斗的榜样,做实事求是的榜样”[3]124。从动员形式角度讲,示范主体主要是权威机构(政府组织),政府树立道德楷模后,榜样的力量容易使民众效仿。因此中国社会树立了很多热爱祖国、对党无限忠诚、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辛勤工作、遵纪守法、鞠躬尽瘁、疾病缠身仍坚持辛苦工作的党员干部典型。例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吴天祥、吴金印、李国安、汪洋湖、周国知等。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涌入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泛滥,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被模糊。在这种价值观念多元、优良传统被消解的威胁之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权威机构不断推出孔繁森、牛玉儒等牢记党的宗旨、廉洁勤政、热爱人民、无私奉献、敢想敢干、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公仆典型,是社会文化变迁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迫切要求。

(四)知识分子典型

知识分子典型的出现是知识分子地位上升的结果,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受打击、受压制,处于社会的底层;改革开放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知识分子地位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逐渐进入国家决策层,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的知识分子典型基本上是科学家典型,他们爱国敬业、安于清贫和寂寞、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例如华罗庚、罗健夫、陈景润、袁隆平、钱学森、蒋筑英、邓稼先等勇攀科学高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中国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知识分子典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知识分子典型类型更为多样,“嫦娥一号”研发团队、气象学泰斗叶笃正、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等科学家典型继续被推崇,一大批普通知识分子也相继被树为典型,如支教志愿者徐本禹、爱岗敬业的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等等。知识分子典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是社会政策变迁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在树典型活动中的反映。

此外,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权威机构相继推出了许多司法典型,例如警察典型邱娥国、任长霞,检察官典型方工,“铁”法官谭彦、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等等。司法典型的出现是依法治国大环境对树典型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使得典型的类型更为丰富。

典型的类型按不同标准还可分为全国典型与地方典型、新典型与老典型、全面典型与单项典型,不同类型的典型共同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典型是历史和需要的产物,不少老典型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新的使命又会催生许多新典型,新典型是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的体现。权威机构在不断培养与扶植老典型即典型的“常青树”的同时,会不断推出新典型。典型的新老更替、推陈出新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自然结果。此外,从发展趋势来看,单项典型日益增多,全面典型有所减少。单项典型的增加是树典型活动精确化的反映,有利于增强树典型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正如邓小平所说:“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3]316-317

二、树典型的标准与社会文化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树典型的标准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随着社会文化变迁不断发展。从革命战争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树典型活动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与业务标准一直比较稳定,典型的知识标准、财富标准、生命标准等则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知识标准

革命战争时期,权威机构比较重视文化知识,毛泽东经常教育部队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虽然重视文化知识,树典型时还是把战斗功绩放在第一位,以对战斗胜利所起作用大小作为树典型最重要的标准,文化水平标准退居其次,甚至被忽略。自1950年代后期反右开始直至“文革”结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树典型活动极力排斥知识标准,“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臭老九”等论调甚嚣尘上。改革开放以后,强调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共识,知识型农民、技术型人才、科技强军典型、科学家典型相继被推出,知识标准成为树典型活动的重要标准。

(二)财富标准

财富标准随着人们财富观念的变化而变化。1960年代初,权威机构推出了一些集体致富典型,大寨因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农民生活得到改善而被树为全国典型。“文革”期间,中国社会大力倡导“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甚至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拥有财富成了一种罪恶,被批判。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首先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著名论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率先富裕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社会评价准则已从以政治为主转向以经济为主,从政治第一、经济其次转变为经济第一、政治其次的社会格局”[4]。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权威机构树立了许多集体致富典型,如华西村等集体典型。同时也推出了不少个人致富典型,如改革开放之初各地推出的“万元户”典型,集体致富的带头人如湖南宜县李常水、山东寿光王乐义等基层领导则通过带动全村共同致富而成为典型。树典型活动从否定财富到鼓励致富、从主张集体致富到个人致富与集体致富并重,是社会文化变迁对人们财富观念影响的结果。

(三)生命标准

多年以来,教育学生为维护集体利益而不顾一切地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或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李爱民、林森火、“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张高谦、刘文学、何运刚、赖宁等一大批少年英雄就是其中的突出典型。据统计,1985年之前,全国获中央和省一级表彰的36位“少年英雄”中,33位都是因为与坏人英勇斗争、舍己救人、保护牲畜、救火及救火车而英勇牺牲的[5]。这些少年英雄一直被广为传颂,而他们作为未成年人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却一直有意无意地被漠视。1990年代初以后,未成年人生命权的至高无上逐渐成为社会共识。199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1996年10月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青少年志愿者参加抢险救灾的暂行规定》,明确禁止招募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参与抢险救灾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抢险等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优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公共场所和学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这表明权威机构开始提倡科学、理性地看待少年儿童的见义勇为行为。在树典型的标准中,对未成年人生命权的不断重视是整个社会观念变迁中权利意识不断加强的结果。

三、树典型活动的方式与社会文化变迁

革命战争时期,树典型活动主要为军事斗争服务。改革开放前,树典型活动主要为恢复秩序、巩固新生政权、阶级斗争等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树典型活动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以来,树典型活动都是由权威机构主导,自上而下进行的,树典型的具体方式、方法、手段则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而有所不同。

(一)树典型的方法更为务实

典型,尤其是改革开放前的典型,都体现了道德绝对主义的色彩,权威机构宣传典型时也坚持道德绝对主义的立场。中国文化传统里有表现道德绝对主义的两种典型:一种是志士精神,为了实现道德理想,不计后果与代价;一种是戡世精神,认为人有能力征服世界而做万物之主,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6]。先进英模尤其是革命英烈典型集中体现了前一种精神,“铁人”、大寨、南街村等经济领域典型则明显体现了后一种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得到大力弘扬,对典型不切实际的理想化要求得到纠正,那些为实现道德理想不计后果、不计代价的大无畏典型和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全能典型逐渐退出宣传视野,树典型活动的观念更为科学,方法更为务实。树典型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典型宣传工作更加精致,更加人性化,先进事迹更为可信,典型形象更为丰满。

(二)树典型的手段更为丰富

计算机技术与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出现,给树典型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树典型活动的手段更加丰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交流渠道更为多样便捷,典型宣传的渠道更为畅通,树典型的手段也更为丰富,网站、博客、视频、电子文档等各种手段都可以为树典型所用,更有权威机构通过制作动漫宣传典型,增强了典型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尤其是在青少年儿童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兴手段与传统的报刊文献、电视电影广播、演讲报告会等手段一起,为树典型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资源。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变迁对树典型活动的影响。

当然,网络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沟通交流无障碍,过去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进行树典型活动的环境荡然无存,这对权威机构发现、选择典型有一定制约,典型的真实性程度也得到大大提升。

(三)树典型的效果受到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

比较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树典型的目标设置更为合理、方法选择更为科学,效果却比不上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前,民众对树典型活动的看法更为多样,或是钦佩羡慕,或是嫉妒质疑,或是漠视嘲讽,不一而足。树典型活动的效果受到了明显的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

树典型活动的效果随社会文化变迁而起伏,有着种种复杂的原因。随着社会转型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元化格局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批判精神不断增强,个人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学习典型的意识则有所淡化。典型的异化,即典型的神化、虚假和变质,容易诱发民众的怀疑情绪,影响树典型活动的功效。民间记忆和话语中那些与权威评价相对立的批评话语,也容易颠覆典型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互联网时代虚假典型无处遁形,“人肉搜索”手到擒来,权威机构某些弄虚作假、拔高典型等不当手段也会影响人们对树典型活动的信心。当然,那些为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的真实典型还是很有生命力的,袁隆平、“嫦娥一号”研发组等一大批典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具有永恒的魅力。对典型形象由感性崇拜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自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总之,中国社会的树典型活动都是根据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任务和目的来开展的。树典型活动与社会文化变迁有着内在联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又对树典型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树典型活动也改变着社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与机制,引导着社会文化变迁,这涉及树典型活动的社会效果问题,需要另文探讨。

[1]秋风.体制转轨中的劳模命题[J].中国新闻周刊,2006(16).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56.

[5]段华明.让中小学生远离救灾抢险[N].南方日报,2006-09-15(A02).

[6]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62.

[责任编辑孙景峰]

D615

A

1000-2359(2011)02-0063-04

苗春凤(1978—),女,山东定陶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JC2009A09001)

2010-12-21

猜你喜欢

变迁典型改革开放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