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颈椎横突区域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0例
2011-04-13朱晓平
朱晓平
针刺颈椎横突区域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0例
朱晓平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传统疗法中心,广州 510006)
针刺疗法;胸腔出口综合征;排刺
胸廓出口综合征以颈肩疼痛、上肢麻木、肢体发凉为主要表现,后期严重者还可出现肌肉萎缩。该病在临床上虽然并非罕见,但有不少医师对此病缺少认识,而容易将该其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笔者于近期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均为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我院门诊患者,此前均反复在外院或我院骨科和针灸科就诊,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进行颈椎X线摄片或MRI检查,结果显示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患者均接受过牵引、外敷活血化瘀类药膏以及针灸治疗,其中外敷、针灸均在颈椎和肩部及上肢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故来笔者处就诊。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小45岁,最大61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平均5个月;3例为双侧颈肩部、上肢有症状,7例为单侧患病;2例伴患侧手掌、手指发冷感,3例诉患侧肩部、上肢乏力感。所有患者在颈椎横突处重按均有明显压痛,Adson试验阳性,其中有6例患者在轻按患侧横突区域处后,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感可立即减轻。根据病史、检查结果考虑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由于就医的患者均病程较长,曾反复就医,已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因此均不愿意接受如肌电图、血管多普勒等进一步检查,故未进行。
2 治疗方法
选择患侧颈部侧面颈椎横突处区域,采用0.18 mm×25 mm针灸针,局部消毒后,以手按压确定患侧各节颈椎横突位置,针尖垂直皮肤进针,进针后向横突处缓缓深刺,刺至横突骨面为止,如患者诉针感强烈不能耐受,则以得气为度,不必强求针刺深度。每节颈椎横突处刺1针,由上往下排刺。进针后不加电针,亦不行手法,留针20 min。隔2~3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此外,嘱患者在家中于患侧颈椎横突区域处采取红外线照射、热水袋热敷等热疗方法。每日治疗1次,每次15 min,并配合局部轻揉按摩。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按Ross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1]。
优 症状完全消失,能胜任原来工作及日常生活。
良 症状显著减轻,能胜任原来工作。
可 症状部分缓解,影响工作。
差 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在第一次针刺后,10例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改善,有7例患者症状显著减轻。经1个疗程治疗后,4例达到“优”的标准,5例达到“良”的标准,1例达到“可”的标准,优良率为90.0%。
4 讨论
Aatley Cooper于1818年奠定了胸廓出口综合征(TOS)这一综合征的概念。1984年,顾玉东在国内首先报告了该病[2]。一般认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包括骨性因素(如颈肋)、肌(腱)性因素等,以及颈肋、C7横突过长及斜角肌与神经血管束结构间的关系等[3,4],但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前、中、小斜角肌是产生TOS的主要原因,这三块肌肉包绕着臀丛神经,当肌肉因急性或慢性损伤后产生炎症、肿胀、痉挛时,就会对臀丛神经产生压迫,从而造成疼痛、麻木症状[2]。因此,其治疗思路是解除肌肉对神经的压迫,常用的方法是局部封闭,给予肌松药,甚至采用手术切断部分斜角肌[2]。
笔者采用的治疗思路同样是解除肌肉对神经压迫。针刺选取各颈椎横突处,是因为斜角肌的起点位于此点,如前斜角肌起点位于C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中斜角肌起点位于C2-6或C2-7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小斜角肌起点位于C6-7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5]。因此,针刺患侧各节颈椎横突并针刺至横突骨面,实际上就是针刺前、中、小斜角肌的起点处。而根据现代针灸学的“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的思维,在肌肉起止点处进行针刺,能够使紧张的肌纤维得到放松,改善微循环,并使疼痛部位的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6]。
此外,肌肉起止点即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筋膜与骨骼相连接的部位,这个部位很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损伤,产生炎症,继而局部软组织发生黏连、疤痕、挛缩等状况,现代影像学近年来亦对此重视,提出了“肌肉起止点炎”的概念[7]。而根据现代针灸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存在着软组织慢性炎症并产生了黏连、疤痕、挛缩,应该在局部进行松解治疗,如朱汉章教授的针刀医学[8]、董福慧教授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学说[9]、宣蛰人教授的银质针疗法[10]亦为此种思维。因此笔者在横突处进针,并尽量针刺至横突骨面,目的就是通过针尖的穿刺作用,对局部黏连的软组织起到一定的松解作用[11]。此外,嘱咐患者在家中自行于患侧颈椎横突区域处采取红外线照射,热水袋热敷,并配合局部轻揉按摩,同样是为了令患者的斜角肌放松,解除对臂丛神经的压迫。
本文所描述的10例患者,在笔者处就诊前均已多方就医,但均被诊断为颈椎病,针灸穴位亦仅采用夹脊穴,以及在肩部及上肢处按循经取穴原则针刺,尽管所选穴位与笔者所针刺区域相隔不远,但疗效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分析原因,一方面与不少医师对“TOS”此病还缺乏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从传统经穴理论看,在颈椎横突区域仅有扶突、天鼎、天窗3个穴位存在,且这些穴位无论是在教学中亦或临床上都不被重视,甚少被人提及,因此在临床上没有考虑到在此区域进行针刺亦是合情合理之举了。因此,笔者特撰写此文,以求与各位同行共享,提高对TOS的认识。
[1] Ross DB.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update[J]. Am J Surg, 1987,154: 568.
[2] 陈德松.关于TOS的病因和诊治[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1 (6):321-322.
[3] Mackinnon SE, Novak CB.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J]. Curt Probl Surg, 2002,39(11):1070.
[4] Fernandz E, Pallini R, Marchese E,. Neurosurgery of the perip- heral nervers system: entrapment syndrome of the brachial plexus[J]. Surg Neurol, 2000,53(1):82.
[5] 陈德松,方有生,李建伟.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认识[J].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1):661-663.
[6] 张文兵,霍则军.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
[7] Hermann KGA, Eshed I, Bollow M. 起止点炎的影像学检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放射学实践,2006,21(9):888.
[8] 朱汉章.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8.
[9] 董福慧,郭振芳.皮神经卡压综合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
[10]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7.
[11] 朱晓平.从“不松则痛”角度论述合谷刺等多种针刺手法的现代机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47-48.
2011-03-27
朱晓平(1977 - ),男,主治医师
1005-0957(2011)07-0481-02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