谫析前卫时装创新
2011-04-13杨洁
杨 洁
(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谫析前卫时装创新
杨 洁
(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前卫时装是新视觉艺术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折射时代的变迁。论文在解构前卫时装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前卫时装的创新定位和创新源泉。前卫时装是时代精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前卫时装;创新意识;美
一 “前卫时装”概念与内涵
“前卫时装”是指在服装设计理念、服装材料选择和服饰品的配置等方面与以往的服装设计精神完全不同的一种服装,它颠覆了传统的视觉审美习惯,使人们产生全新的服饰视觉感受。19世纪的西方,服装与绘画同步于单一的唯美精神,服装的样式、风格、面料和款式基本追求纯美价值。线条的曲线美、面料的质地与手感都是服装设计师重点考虑的元素。随后现代造型艺术的兴起撼动了服装设计的传统观念,精神层面的探索——“象征精神、新空间的可能性、抽象意味、材料与工艺的更大可能性”——被纳入服装设计师们的思考范围。这些纯精神领域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惯性思维,唯美精神成为服装设计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种“前卫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们的激情与灵感,“一切皆有可能性”的精神渗透到大到服装整体的设计、小到服饰配件的纽扣的各个环节,颠覆了传统的视觉习惯。与时尚不同,这种“前卫精神”更具有文化与视觉的前瞻性,因而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策略。
(一)“前卫时装”是新视觉艺术的产物
“新视觉艺术”是相对于传统“视觉艺术”而言的,是一种全新的时装美感体验。在日常生活里,人们传统的穿着打扮大多是一种“视觉性疲劳”。当有人衣着独特时,人们的视觉感应系统往往会为之兴奋。这就是“前卫时装效应”。当然,每个人的视觉感受系统的标准会因个人生活环境、知识结构、地域习俗等的差异而不同。但是,凡具有“前卫时装效应”的穿着都会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力。全新的视觉艺术效应具有很强的“生活渗透性”,会使那些渴望接受这种效应的人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和模仿感。这就是前卫时装的社会效应。当这种前卫时装观念被众多人所接受时,就又蜕变成了世俗性的服装了。如此往复,人们的服装美感经验就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不断地催生新的“前卫时装效应”。
(二)“前卫时装”极具象征意义
从服装的功能讲,服装首先具有暖体、遮体、护体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社会功能,如身份的象征、地域的象征、民族或族群的象征等。前卫时装具有象征意义,这种精神象征浓缩了服装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而升华到一个全新的精神象征层面。人们对崇高精神的渴求和对传统视觉艺术的反叛通常会体现在艺术创造中,体现在前卫时装的设计和展示中。
天安门城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精神的象征。这种城楼的传统精神和传统建筑理念已被那些才华横溢的前卫时装设计师所汲取,并巧妙地融入到时装造型中。1979年中国大陆刚刚开放,享有国际声誉的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就已经设计和推出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飞檐式的肩部挑高的女装。[1]而早在1964年,他就设计了登月题材的系列,比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早了5年。当人们欣赏那些超前于时代的前卫时装造型时,无不惊叹其大胆的象征理念。抽象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冷抽象派绘画作品表现为大胆的直线构图、鲜艳的方格色彩。这种独特的抽象象征纹饰理念也被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巧妙地应用到高级时装设计当中,成为著名的“蒙德里安样式”。[2]236他以洗练的设计语言、简练的服装品种、建筑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的构成原理来设计服装,作品立体感强、轮廓造型突出、几何形比例分割线抽象大胆、色块组合强烈明快的,极富象征意义。这正是前卫时装设计师们孜孜以求的境界。
(三)“前卫时装”是时代变迁的折射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某种先进的或是流行的精神思潮,并在服装设计理念上体现出来。上世纪60年代是“反文化的时代”,是20世纪中变化最大的年代:传统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乃至时装上的典雅主张都被抛弃。人类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越南战争、美国民权运动、欧洲的激进政治思潮、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荡涤着世界的不同角落。这个期间,年轻人抛弃了高品位的典雅时装,开始追求标新立异的新设计,激进的发型、连裤袜、超短裙、嬉皮士风格等大行其道。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玛丽·奎恩特专为少女设计出大胆的迷你短裙款式,不但打破了传统女性服饰上的束缚,塑造了女性珍视青春、朝气蓬勃的风貌,也带动了“School girl”与“Baby doll”新形象的发展。[3]2061966 年 4月,设计师帕科·拉巴尼在美国纽约举行以“巴黎的四月”为名的时装发布会,推出了全部由金属片制成的款式。[3]209这些由金属片构成的服饰可以随意拆卸和重新组装。这种创新概念颠覆了传统服装以布料作为惟一素材的认知,开创了服装另一种可能的形态。
二 前卫时装的品牌定位
前卫时装的定位应包含三部分: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品牌定位。产品定位明确产品属性(类型、功能、风格、价格等),市场定位确定顾客群体(性别、年龄、阶层、收入等),品牌定位确定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品牌个性、核心价值等)。[4]29-31其中,产品定位是市场定位的基础,二者都基于企业实力,而不是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都是品牌定位的核心内容。
市场定位要以严谨科学的市场分析为依据。不同的时装设计者及其企业在同一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根据所占市场份额,区分了四种战略定位:领导者、挑战者、跟随者和利基者。[5]在前卫时装市场,设计者及其公司基于对自身资源和市场形势的认知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领导者应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捍卫自身的市场主导地位。挑战者将攻击领导者和其它竞争者,但要避免四面树敌。跟随者应尽力避免与竞争者的直接冲突,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克隆、模仿和调整。利基者寻求未开垦的市场并努力扩大其规模。
品牌定位的核心内容有三:明确品牌层次、树立品牌理念、突出品牌个性。[4]31-32概言之,品牌不仅能使产品间隔更加明显,还能创造可观的产品附加值从而扩大利润空间。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对商品所内含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而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使用价值有所需求。[6]12
约翰·费斯克曾精辟地阐释了服饰品牌价值建构的意义:品牌服饰通过媒体文本/广告的意向叙述,向受众传达了价值的区分和文化行为。穿名牌服饰“是一种区隔行为,是一种在社会层面可以定位的口音,言说着一种共同的语言。它是在社会层面向高消费阶层的一种位移,是转向都市极其复杂状态,是趋向时髦与社会特殊性”。[6]47简言之,服饰形象广告的目标就是让消费者购买一种生活方式,首先是在心理、情绪或渴望的层次上,然后才是产品层次上。赋予服饰产品更多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是使高档服饰价格合法化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 前卫时装的创新源泉
任何艺术的创新意识都有其特定的渊源,无本之源的灵感是不存在的,前卫时装设计师的创新意识也是一样。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民俗服饰与生活习俗,为前卫时装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素材。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巨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和民间服饰风格。这些样式和风格是千百年来风俗习惯积淀的结果,都为前卫时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养料。
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的“嬉皮士族”服装将废弃布拼贴缝织成一件服饰。无独有偶,我国在明清时期,妇女也流行穿着一款俗称“水田衣”的服装。[3]305这款服装是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其实,早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1993年,法国著名设计师瓦伦蒂诺发布的系列中国印象时装,色彩深沉而丰富,犹如北京故宫的飞檐画廊,敦煌洞窟中的五彩壁画,配以中国特色的民间元素,在红绿相间的配色中加上金黄、宝石绿、群青蓝、紫罗兰等,组成深沉而鲜艳的色调,显现出富丽明亮的中国色彩效果,成就了他的设计经典。
在前卫时装的舞台上,人们有时可能被五彩绚烂的灯光所眩目,但透过这斑斓的色彩,人们还是可以感悟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前卫时装设计师的启迪。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女性有机会走出家门,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或参与后方的服务工作,使得她们开始抛弃“繁复、累赘、华丽、不方便、机能差”的服饰,并普遍穿上男式长裤和工作服。上世纪30年代受美国电影文化产业“好莱坞”的影响,女性以“成熟、妩媚”的造型,取代了20年代“年轻、稚气、帅气”的形象,体态轮廓也由流线型取代了以前的直线型。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服装设计师,首推意大利女服装设计师夏帕瑞丽,她以超现实主义风格,为服装的趣味性发展开创了新机。[3]194综上所述,前卫时装设计师的创新意识基本上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的。
具有前卫时装创新意识的设计师,不仅要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理念,更要具有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创新设计精神。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与交流,东西文化的复杂交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有前卫创新意识的时装设计师具备对未来的判断能力,或更具本体精神的创造意识。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是亚洲时装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创作灵感虽来自日本,但却有世界意义的内涵。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崇尚个性解放,追求感官刺激。在服装上表现紧身、耸胸、束腰、凸臀,以求最充分地呈现人体线条。然而东方文化却追求天人合一,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服装上表现宽松飘逸、隐人体于服装之内。三宅一生通过他的设计实践,成功地向世人展现了东方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结合。他采用东方的设计理念,但并不排除爱尔兰的毛料、意大利的丝绸,甚至连纸张、橡胶、塑料等工业生产的原料也是他考虑的对象。他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发挥面料的特性,并从传统的日本和服中汲取剪裁、结构等方面的养分,将传统的披挂、包裹、缠绕、褶皱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他还使用立体剪裁的手法创造出与人体高度吻合,造型极度简洁的完美作品,因此成为了世界时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1]150-151
四 前卫时装创新与消费需求
当今时装设计师正面临着经济和意识形态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个人主观臆想、感情用事的设计往往很难为社会所认可,设计必须要适应现实需要。现实制约着设计,只有了解现实、适应现实,才有可能改造现实。这种适应性,并非否定设计师自身的主观创造性,否则设计必定会落入一般化、公式化。我国也有部分前卫时装设计师喜欢模仿西方的设计思路,而背离了我国悠久、独特的服饰观念。
我国时装设计界中长期存在着一个困惑:时装是为设计而设计,还是为销售而设计?社会是否允许一些前卫的时装存在?中国社会所能接受的前卫性有无临界点?如果时装设计只考虑消费者的趣味和需求,那将无法向人们传达现代着装艺术,自然将阻碍我国时装业的健康发展。
前卫时装的本质是文化艺术,而现代的各门类艺术是时装设计师的养料和源泉。[7]笔者认为,时装设计师和消费者都应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正确、充分地理解各门类艺术,汲取其精华。当然,前卫时装也应具有实用性,它的价值虽不完全取决于其实用价值,但也不能完全华而不实、大而无当。因而,前卫时装设计师应多视角、多层面地洞察和领悟时代的精神内涵、了解人体机能、通晓服装语言和着装者需求,创造出兼顾市场需求和艺术价值的设计作品。
我国消费者对过分夸张的时装有排斥心理,对与传统风格和习惯形式相去甚远的时装设计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那么,如何使我国消费者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转变观念呢?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都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在我国,改革开放已使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着装观念。为了加速这种转变,我们尚需强化传播和教育,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缩短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多渠道培养服装基层骨干,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品位,将其从“大一统”和“求同性”中解放出来。
五 结语
社会总是不断进化的,时装也在沿着它自身的轨迹向前发展。人类的思想意识也如长河一样奔流不息,向着茫茫的未知领域延伸。前卫时装的更新变换,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得益于永远追求新异的前卫艺术的创新意识。前卫时装是时代精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它既可以窥见人类文明的历史,又可探知时装未来可能的变化和发展,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精神与艺术的感染力,能够引导人们认识服装艺术的巨大作用与价值。
[1]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30.
[2]普兰温·科斯格拉芙.时装生活史[M].龙靖遥,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236.
[3]叶立诚.中西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杨大筠.商品企划[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5]O’Shaughnessy,Nicholas J.Henneberg,Stephan C.M.The Idea of Political Marketing[M].London:Praeger Publishers,2002:5 -6.
[6]王蕾,代小琳.霓裳神话:媒体服饰话语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袁杰英.现代服饰论坛[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On the Innovation of Avant-garde Fashion
YANG Jie
(School of Fine Arts,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The avant-garde fashion is the result of“new visual art”,symboling the spirit of the age.This paper starts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the avant-garde fashion and proceeds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orientation and sources of avant-garde fashion design.In short,the avant-garde fashion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epochal spirit and art.
avant-garde fashion;innovation awareness;beauty
J01
A
1674-5310(2011)-03-0125-04
2011-03-20
杨洁(1974-),女,四川达州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服装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和时装品牌推广。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