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生成逻辑及建构方略
2011-04-13游家胜
游家胜
(浙江海洋学院发展规划处,浙江舟山 316000)
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生成逻辑及建构方略
游家胜
(浙江海洋学院发展规划处,浙江舟山 316000)
办学特色对于办学资源有限且在综合实力上缺乏优势与强势的地方大学来讲,是其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地方大学应当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以及建设实践中体现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思维,在外部影响与内部反应、顶层设计与群体自觉、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中把握办学特色的生成逻辑,在系统设计、精心谋划的过程中制定特色工程的建构方略。
地方大学;办学特色;战略思维;生成逻辑;建构方略
特色化办学既是高等教育在功能布局上保持良好生态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对人才与科技的多样化需求决定着高等教育必须保持多样化办学的发展态势,而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多样化则是以大学个体建设的特色化为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面对高等教育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培育特色、彰显特色无疑是大学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在办学实力以及社会影响力、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缺乏综合优势与强势的地方大学来讲,办学特色更是其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然而,尽管在谈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性时已经是众口一辞,无有歧见,但在特色发展理念的确立、特色思维方式的运用、特色的发掘提炼与提升以及特色建设的谋划与系统运作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亟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地方大学只有将特色化办学从认识层面植入办学理念,落足办学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筑坚立校基础,拓宽兴校之路。
一 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思维
办学特色对于一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来讲,既不是一种局部需要,也不是特定阶段的应时需要,既不是一种表层着色,更不是辅助性的点缀,它关系到大学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内在生命力的增强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特色化发展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需要立足战略高度,着眼整体布局和长远持续发展,对特色化办学之路进行研究与探索,并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结构布设以及建设实践中充分体现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思维。
特色化办学的战略抉择对于地方大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地方大学在办学投入来源、师资人才来源以及优质生源等方面均处于相对弱势,学术力量的培植和学科建设的积累也相对不足,外部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内在能量蓄积的有限,使得地方大学很难循着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发展路轨,依照共性的考量标准走出强校之路,因此,其生存的保证和强校的希望在于办学特色的获得、坚守与发展。然而,地方大学在发展思路的形成、发展目标的拟定和发展模式的预设上所表现出的趋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规模、层次、排名等依然成为许多高校共同关注、竞相比拼的着力点。层次趋高、称谓要“大”、学科求全、排名争前、类型靠“研”的“高、大、全、前、研”成为地方大学普遍看重的目标指向:专科学校要升本科,本科院校急于跨进硕士、博士培养层次;带有“学院”称谓的争相更名为大学;单科性院校要扩展为多科性,而一些多科性院校又在努力走向综合性;在排名位序上竞相争前,不少大学强调要争创省内一流或国内一流;“研究”性质被视为大学地位和形象的重要标志,教学型大学要转为教学研究型,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把研究型大学作为转型目标。在升格、升级、升位或转型的主动追求中,往往忽略了真正需要的对办学特色的主动思考与探求,或者说没有把追求特色摆在重要地位。
目标定位、愿景描绘的趋同以及大学文化缺乏个性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等现象,意味着对于特色化办学尚停留于意义的认知和口号的提出,特色意识未能真正渗透到办学理念中,或者说在办学理念的构成中尚未形成占据突出位置的特色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肌体中的灵魂,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动力本源,只有在办学理念的构成中避免特色理念的缺位,才能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各项实践中避免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偏移。
特色理念的确立与坚守是以特色价值观的持有为前提的。“价值是人的本身力量在物上对象化的结果”,而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1]因此,特色价值观的形成不仅需要对特色的意义、作用予以充分的认识,而且需要基于这些认识与判断建立关于特色价值的观念系统和稳固的信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和指引”特色化建设行为(包括制订规划与付诸实践)的“价值取向和标准”。
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实现主要表现在办学特色与内在生命力和外部竞争力的作用关系上。一方面,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的重要根基。只有形成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拥有长期生存下去的资本和资格。在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的选择中,不能因规模扩张、层次提升的需要而牺牲办学特色,也不应随行就市般地追逐行业兴衰、专业冷热的起伏变化来调移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建设重心,影响特色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办学特色是大学外部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基于其学科专业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所能发挥的功能,面临着被更强势的教育科研机构所覆盖的可能,只有通过特色建设使自己的办学功能与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大学的外部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但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种通行的提法来看,特色显然是竞争中可以凭借的最终优势,特色也应当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最高追求。
二 办学特色的生成逻辑
办学特色是在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成的,就学校本身而言,办学特色是在办学过程中以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为前提,在主体自觉状态下,运用特色思维方式进行主动设计并不断实践才得以形成。
1.外部影响与内部反应
一所大学作为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并发展着的一个系统,办学特色是其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系统特征,这种特征是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断引发内部要素的积极反应并促成要素结构的自我调整而逐步获得的。
能够对地方大学的办学特色起到催生作用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规格以及技术开发的领域与方向等方面对地方大学提出了特殊需求,“区域社会的自身特点及其对高等教育的特殊需求,是区域高校存在与发展的依据”,[2]这些需求应当成为形成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导向;其次,行业发展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大学办学的行业特色的形成,这种需求是基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没有区域之限,但在需求程度上有可能因行业内的产业布局而呈现出区域差别;第三,地域文化经过长期演进凝结而成的文化特征,会成为地方大学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基因,“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3]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往往因融入地域文化基因而在精神理念、物质环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特有的文化追求,彰显出文化个性。此外,学科领域的相互交叉及衍生发展趋势,时代变迁和形势发展所提供的某种机遇,以及来自政府方面的鼓励特色化办学的政策导向等等,都会成为促进地方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大学内部的积极回应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催生特色的作用。这种回应首先表现为在办学理念上对外部影响的主动接应,理念中确立了办学特色的地位,明确了特色建设的方向,进而在行为方式上便有了对系统内部各种要素及其运作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而特色正是在这不断的调节与控制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彰显。
2.顶层设计与群体自觉
办学特色形成于办学实践,而实践过程应当以体现战略高度的整体构想为先导,以顶层设计为依凭。在顶层设计中,确定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只是第一重选择,接下来还要就特色的定位与定向做出第二重选择,这种选择是要解决形成什么样的特色、特色向何处发展的问题。
特色之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构成比较关系的参照系不只是一两所其他大学,而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与之有着可比性和竞争关联性的许多大学;同时,特色之特不唯独显现于学科专业的类别特征,还可能表现于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管理运作等方面的模式特征。因此,在顶层设计中需要以宽广的视界和缜密的理性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维度思考、判断和把握自己的坐标定位,从而找准特色培育的着眼点,明确特色发展的方向。例如,在时间维度上,着眼过去,发掘自身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特色内涵;立足现实,对特色构成要素进行整合提炼;前瞻未来,对特色建设目标进行预设。又如,在空间维度上,认清自己的区位优势,明确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点,在区域服务的功能发挥中形成特色。再如,在行业维度上,追踪和预测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科技的需求走向,在引导和支撑行业发展上形成特色。另外,在模式建构维度上,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发展模式的特色。
围绕办学特色的形成,不仅要关注到特色本身的要素构成,还要关注到特色创建的主体构成,不仅要重视大学管理层的战略抉择,还要重视大学全体成员的能动创造。特色创建主体是一个多层多元构成的群体概念,因此特色的生成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集体实践的结果。同时,办学特色的生成不能听凭自然,需要主动为之,这种主动性正是内在自觉性在特色培育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所以,要使顶层设计得到充实和落实,必须依靠学校各层面各方面的群体自觉。所谓群体自觉,是指特色创建的所有设计者和实践者都不仅能够深刻认识办学特色的重要价值,而且能够把特色化发展的近期任务同长期计划、局部需要同整体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3.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
大学建设的某些亮点可能会在一两年内即可做成,但大学办学的特色却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依据事物发展的纵向逻辑顺序,办学特色的生成与发展要经历一个“三段式”历程,即:萌生与积淀——发掘与提炼——强化与发展。办学特色的历史积淀是值得珍视的财富,是值得守护的根基,如果在特色培育中抛却已经深植于办学历史土壤的根基而重新择地育苗,就有可能在现实环境中削弱生存竞争的资本,而在学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也将会再度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对于办学特色,要坚持代代接力、长期培育的连续性,不能因盲目追逐“热门”“热点”或竭力扩展学科专业领域而使传统断裂,造成特色的弱化或迷失。
当然,特色的坚守不等于一成不变的固守,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特别是适应区域环境的变化是地方大学办学特色价值保有的必然要求,应当在时代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中,以办学理念的更新带动特色要素与内涵的更新,通过需求走势的研判、学科领域的交叉、专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各项建设中的模式创新等,促使办学特色得到凝练、强化和持续发展。
三 特色工程的建构方略
特色的培育既不是一种外在包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形式搭建与内质铸炼相统一的长期任务,因此,要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需要长期打造的工程,在结构布局、资源配置、运行方式等方面统筹设计,精心谋划,认真实践。
首先,要将特色培育视为系统工程,做好结构关系的整体设计。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具有层级性,呈现出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延伸或者说是由局部到整体逐层搭建的形态,特色化发展的战略谋划应当根据这种系统特性处理好特色建设中的纵横结构关系。
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纵向延伸,是为了使特色培育的目标和任务逐层得到落实。在宏观结构层面上,办学特色不应是单一特征的呈现,它应当由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大学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社会服务以及开放办学等方面的特色共同组成,多条线上的特色培育并举,才能使学校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对这一层面上的每一组成部分,又要分别做出多层结构的要素关系设计,例如,学科特色的培育要逐层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至研究方向上确定着力点和培育方式,没有这种逐层设计而空谈突出某种特色,所讲的“特色”就有可能只是对应行业类别的一种办学称谓,而不是真正的“特色”。
横向结构关系的处理是指在并存于同一结构层面的要素之间建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使办学特色的整体功能得到强化。例如,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大学文化等所组成的结构关系中,大学文化特色要在学科专业文化特征中得以展示,管理特色的形成要体现服务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性,而处在主导地位的学科特色则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其次,以非均衡和集成化建设思路支配资源配置与资源整合,为特色培育提供有力保障。地方大学普遍存在着办学资源相对缺乏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办学实践中要放弃不切实际的求大求全,集中精力做强办学特色,这就需要以非均衡发展的思路为办学特色的打造提供充足、优质的资源。客观地讲,在办学资源的分配上,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乃至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的矛盾性,但若以平均分配来平衡需求,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加剧资源短缺同提升学校竞争力之间的矛盾。所以,要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配置上,真正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在重点保证和优先满足特色培育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协调发展。
依据集成化建设思路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对于解决地方大学办学特色培育中的资源问题,同样是一种有效途径。“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使现有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4]特色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需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的内部集成和外部集成,充分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原理。所谓内部集成,即通过加强学术团队和学科群内部的资源整合与能量集聚,以及加强部门之间的功能组合,使打造办学特色的合力效应得到强化;所谓外部集成,是将办学特色的自力培育同借力培育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推进校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与国际化合作,在办学特色的项目运作中,探索建立一体化合作关系,使特色建设的资源构成得到优化。
第三,把特色工程作为一项质量工程精心构筑,推动办学特色的品质提升。地方大学在竞争环境中确立生存地位的重要前提和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质量求生存还是特色求生存,二者之间其实并非二律背驰的对立关系,无论是质量抑或特色,在这里都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概念,没有质量的特色难以成为有价值的办学特色,缺乏特色的质量也很难成为生存竞争的独特优势,二者在探讨生存问题的语境中应当是熔铸一体、不可分离的关系。对一种办学特色的价值衡量是以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为重要依据的,能否满足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色的定位与定向,而满足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特色建设的质量水准。围绕特色建设的项目实施,应当制订完备的质量标准,加强建设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质量反馈与评价机制,通过长效化的质量管理,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彰显度和影响力,使办学特色真正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和强势。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8-149.
[2]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3.
[3]曹毓民.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12-03(07).
[4]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79.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the Constructive Strategies for Local Colleges’Characteristics
YOU Jia-sheng
(Office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For local colleges devoid of strong points in schooling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the cultivation of schooling characteristics is the very base for thei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local colleges should strive to embody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in their schooling philosophy,target 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Moreover,efforts must be made to well grasp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schooling featur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ior influence and interior reaction,between top design and group awareness,and between history inheritance and advancement with the times.Meanwhile,the strategy for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atic design and intensive planning.
local colleges;schooling characteristics;strategic thinking;generative logic;construction strategies
G47
A
1674-5310(2011)-03-0166-04
2011-01-06
游家胜(1954-),男,湖北新洲人,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胡素萍)